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研究

2023-11-07成建圣

高考·上 2023年10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

成建圣

摘 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积极优化授课效果,如何解决教、学、评脱钩的问题值得探究。文章针对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要点、现状及路径加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教师要在目标明确、指向学科素养、评价融入教学的基础上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还要优化观念、理顺思路、灵活多变、适度延展,进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优化观念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教学、学习、评价三方面有机融合,以达成育人目标。然而,目前一些高中历史课堂存在着“教、学、评一体化”力度较弱的问题。这种情况表现在育人观念陈旧、教学思路混乱以及授课方式僵化等方面。因此,高中历史教学需要探索“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路径,以提升教学水平。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教学、评价和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联动、以评促教、用评促学,从而实现育人目标。

一、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要点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评目标统一是构建高效课堂并完成历史教学任务的要点,教师需要将目标导向理论视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基础。为了使“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有着育人为本的价值,教师应该从课标入手,从学生的本体着眼,设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时,制定如下总目标:了解秦朝建立前后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能依托地方行政层级管理、宰相制度的变化强化历史价值观,能对古代政治制度的优劣做出客观的判断。由于总目标的概括性和笼统性,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细化,提供更多的“教、学、评一体化”的着力点,织密“教、学、评一体化”之网,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目标细化如下:学生根据教材指引补全图片材料、文字材料;利用时间轴、表格等载体整理出先秦、秦汉至明清中央、地方政治体制演变的脉络,以培养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等素养;在小组学习中,学生可研读有关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像、文字、图片等史料,并讨论先秦、秦汉至明清的政治制度在各发展阶段的异同点,以提升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能力;通过书本知识和延展性史料的学习探究,学生可以全方位对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做出评价,感悟政治文化的思想内核,增强文化自信,达到德育渗透历史课堂的效果。

(二)指向学科素养

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应指向学科素养,通过对高考历史题目的分析可知,要求学生进行综合思维和多学科内容的分析和解答已成为趋势。根据这一趋势,教师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时,要以“以考促建”为目标,促使学生与学科素养保持一致,符合国家选拔人才的要求。例如:在讲授“中古时期的世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阅读相关资料,并展开辨析活动,通过教材介绍的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王权集中制度和教会专权等内容,引导学生质疑、联想和推理,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和纠正错误。这样做可以巩固历史基础知识,激发历史思维,提高史料实证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辨析史料,形成客观、正确的认识。此外,学生还应主动收集和处理史料,为历史解释提供依据,理解中古时期各类制度的确立基础、主要内容和作用,探究历史发展规律,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历史。新课标指出,学科素养彼此交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时空观念以及唯物史观互不分割,教师要根据教材汇聚对学生学科素养发展有利的内容,并设计育人活动,同时根据学生活动中的表现加以评价,达到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目的[1]。

(三)评价融入教学

首先,需要在课上和课后灵活地进行评价,并将评价融入学习活动中。比如:在进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教学时,教师可依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如“谈谈你对日本侵华原因的理解”,并结合任务的完成质量和态度来评价学生的表现。课后也可设计如下评价任务:“通过写一个角色的抗日战争日记,展示自己对抗日战争的理解和感受”,并设计相应的评价量规。评价量规可以基于往年学生表现(成功标准)从上到下设计,也可以基于不同层次的作品从下到上设计,还可以邀请学生参与设计评价量规。师生根据评价量规客观评价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对错,改进不足,进一步提高历史思维。

其次,教师需要自评育人方案。一方面,教师在历史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对育人方案进行评价。如果发现学生学习的压力很大,积极性较低,素养难以提升,就需要及时调整教案,确保教与学之间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课后反思和自评,总结经验,对比预期和发现不足,进而在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加以弥补,实现评价促教的目标。只有育人方案切实可行,学生才能高效学习,保障教与学之间的同频共振。

二、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现状

(一)育人观念陈旧

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历史知识是教、学、评联动的抓手,围绕知识点布置学习活动并进行教学评价。然而,仅仅依靠历史知识作为课堂的主体,这种育人观念是陈旧的。因为即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点,但如果不能理解和应用,无法做到教、学、评的同步,这就限制了以历史知识为主体构建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更新育人观念,探索如何创造高效课堂,并发挥“教、学、评一体化”在育人方面的優势。

(二)教学思路混乱

“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能够边教边学、边学边评,充分发挥评价在促进教与学方面的功能。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评一体化”方面存在思路混乱的问题,出现过度干预学生学习或对评价的重要性不够重视等现象,这就会弱化“教、学、评一体化”的育人效果。

(三)授课方式僵化

从理论上讲,只要教、学、评交融就能构建一体化历史课堂,然而实践证明“教、学、评一体化”并不等同于“高效育人”,育人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因素均会影响历史教学效果。有些教师习惯使用“灌输式”的育人手段和以终结性评价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评一体化”中促进学习的力度较弱,从而降低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过程中,如何革新授课方式成为历史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2]。

三、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路径

(一)优化观念,凸显“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上的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应将分层施教作为课堂构建的基本理论,以满足每位学生不同层级的参与需求,并强化历史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教学时,可以结合学情制定三个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A级目标难度较大,如通过学习实践全面辨析明清加强君主专制所产生的影响等;B级目标难度较小,如能从某个方面着手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对当时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能举例分析等;C级目标难度最小,如根据史料与教材内容归纳总结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统治所带来的影响等。通过分级设置学习目标,确保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向相匹配,每位学生都能高效参与历史学习活动,还能挑战自己,在触及更高层级学习目标时发掘潜力,进一步提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素养。评价时应避免凸显学生的层级差异,注重“就学论学”,不进行横向比较。根据学情优化差异性评价,发挥客观评价和激励评价的作用,引导学生将评价视为攀登历史知识高峰的绳索,持续向上、奋发学习。教师在设置层级化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育人目标时,须确保相关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对每个层级的学生来说,都具有扩展最近发展区的意义。同时,育人活动要根据学情动态调整,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分层学习过程中会逐步获取更多历史知识并提升学科素养,若学习活动缺乏挑战性,学生可能会原地踏步。因此,教师需适度追加挑战因素,设计挑战性学习活动,以“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为例,教师可以提出挑战性的学习探究问题,例如:“如果你在中国古代有机会向当朝皇帝提出政治改革意见,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历史知识和社会责任感来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创意进行赏识评价,引领学生强化家国情怀,提升创新能力,亦可在解决挑战性问题时产生成就感,使之更乐于参与学习活动[3]。

(二)理顺思路,提高“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有效性

为使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更为稳定,始终彰显一体化授课的优势,教师要理顺一体化课堂构建的基本思路。第一,教师应进行学情、教材、课标和高考趋势等内容的分析,以此作为一体化课堂构建的基础。例如: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驱动下,高中历史教师可以以《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为指导,将思政元素引入高中历史课堂,这对学生的唯物史观、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的发展有益,助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坚持正确价值判断与思想导向,主动拓宽国际视野并强化世界意识,为学生成为有信仰、有担当的人才给予支持。第二,教学任务前置,发挥项目式教学的作用,在学生预习时布置任务,以“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例,教师可以布置关于孙中山三民主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历史局限性等预习任务,这些任务将成为课堂上师生探讨的发力点,确保育人行为、学习行为能高度融合。为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教师可以准备微课,以史料为主,指导学生整理和辨析,使学生对中华民国成立这段历史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传承先辈敢于变革、热爱祖国等精神。第三,教师要打造平等、开放的历史课堂,实施师生探究式教学,使学生能够边学边教、边学边评。师生探究发力点有两个:即前置性教学任务(预习内容)和课上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例如:学生可以探究资产阶级不同派别思想主张的异同点及原因,以便在问题驱动和教师指导下深度学习。第四,利用思维导图加强启发性和总结性评价,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学习中的盲区、重点和疏漏之处,帮助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并弥补学习的不足,以达到评价促学的效果。第五,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收获评价教案的可行性,并根据学情调整育人方案,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将学情视作一体化课堂持续构建和良性发展的动力,建立环状授课体系,使学情评价成为课堂稳定构建和高效发展的基础[4]。

通过理顺思路,教师能够构建稳定、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和学科素养的提升。

(三)灵活多变,拓宽“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渠道

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对策创新优化是实现教改目标的关键,教师应树立多元化课堂意识,寻求创新,拓宽授课渠道,提升“教、学、评一体化”的水平。例如:在教授“辽宋夏金元的文化”时,可以“文学艺术”为抓手,采用“互联网+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将网络元素与育人行为、学习行为、评价行为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可以在多模态、沉浸性、多元化、趣味性的历史课堂上高效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一些与元曲有关的视频,引导学生发现并认可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赏析《汉宫秋》《西厢记》等杂剧的基础上畅谈感受,以组为单位在线收集史料并创意编演。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观察与分析我国戏曲艺术,还能提升史料实证能力与历史解释能力,同时增强合作力、表现力和实践力等综合素养。学生收集史料、合作创演的过程,也是获取历史知识的过程[5]。

(四)适度延展,增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生命力

高中历史教师要助力学生拓宽视野,为学生时空观念的形成以及史料实证能力的提升给予支持。为此,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应具有延展性。例如:在教授“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可将“重温革命历史,弘扬红色文化”视为一个切入点,组织学生在线参观抗日战争历史博物馆,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历史博物馆,将博物馆视为历史课堂的延展性空间,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满足学生多看、多想、多问的需求。亦可组织学生参观民俗艺术馆、美术博览馆,让学生欣赏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相关的油画、雕塑、刺绣等艺术品,多渠道弘扬红色文化,让学生接受美育的过程也是历史课堂延展性教育的过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历史和美学知识对抗战工艺品进行评价,并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评析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以达到通过评价培育历史素养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与发展对学生强化历史学科素养有益,基于此教师要重视一体化育人,追求边学、边教、边评价的授课状态,保障教、學、评方向统一、形式多变、科学高效,不仅能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还能以考促教,亦可加强立德树人,进而实现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杜海霞.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大概念”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7):45-47.

[2]管栋臣.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探索[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5):7-9.

[3]岳赛男.素养为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14):24-25.

[4]饶黎.教、学、评一体化: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J].林区教学,2022(9):80-83.

[5]汤焕兴.以教、学、评一体化设计打造灵动高效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6):36-37.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2YQJK502。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自主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
高中历史地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选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随想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方法初探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高中历史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