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2023-11-07黄羊凡
黄羊凡
摘 要: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目标逐渐产生了变化,教师通过对比近两年新高考语文试卷可以发现,新高考的试卷内容和出题角度,逐渐侧重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信息理解能力及语言建构能力等。可见,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和素养。文章简述新高考改革后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并多维度探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措施,旨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随着新高考的逐渐深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经迫在眉睫,教师也意识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阅读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模块,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结合个人经验和学生学习水平,采取多样化阅读教学手段,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分析、感受,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阅读水平。
一、新高考改革后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新高考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重分数、轻能力”的问题,主张进一步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积极拓展课程教学内容。换言之,新高考侧重突出语文阅读教学的灵活性,消除“单一”教学的弊端,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具体内容如下:
(一)阅读内容丰富化
进入高中校园后,受到教学方式、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学生对信息提取和转化的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让学生日常所接触的外界信息也涵盖了多个方面,这充分说明高中生在阅读中具备处理多类型信息的素养。而阅读本质上也是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学生需要结合多元方式来构建自身的素质模块,这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高考背景下,拓展教学逐渐出现在师生的视野中,将其落实在阅读教学中,能有效丰富学生认知[1]。教师应积极突破传统阅读训练中材料类型单一的限制,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习需求,积极丰富材料的类型,并在学生阅读中给予科学的指导,使学生阅读素养得到有效强化。
(二)阅读形式多元化
当前学生受到自媒体的影响,每天会接受多种形式呈现的信息,文字已经不再是信息的唯一载体。而学生在阅读习惯的驱使下,已经具备了多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并逐渐强化这种意识,并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另外,新高考改革过程中,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阅读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过高,其中的弊端也愈发明显。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在活动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在灵活性更强的活動中完成个性化阅读学习目标,而教师则应主动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真正构建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2]。
(三)阅读习惯思维化
对于学生而言,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仅依赖课堂教学,更需要通过课后的主动学习持续优化,进而通过经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认知,使学生的主观思维逐渐向“新高考”的要求靠拢。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推进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将教学重心由“课堂”延展到“课后”,重视对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培养与优化,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中提炼和整合信息,使阅读技能得到相应的发展。当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让学生的阅读习惯能在充足的空间中得到发展,进一步提升自主阅读效果。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一)借助问题展开探究,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产生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能力成长的关键,当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疑问时,自然会主动发散思维去寻找解决的对策。因此,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能得到有效的锻炼。而在新高考背景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可以借助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提取阅读中的关键信息,使阅读教学更具针对性[3]。由此,通过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能有序分析和理解阅读内容,进一步强化课堂阅读的有效性。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路更加清晰,教师在正式引导学生阅读前应提出问题。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文中哪一句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文章中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特点?文章中通过描写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展示故都的秋,这些句子分别是什么?通过阅读可以看出作者郁达夫是一个怎样的人?借助以上问题,学生阅读中有着明确的方向,让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有效发散阅读思维。随后,教师在学生阅读后,鼓励学生阐述对问题的分析过程及最终答案,并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指导。最后,教师在课堂总结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学生能力水平提出综合性问题“作者表面上写的是故都的秋,实际上写的是什么?”这一环节,可以让问题的提出与探究更具实效性,学生的思维能在发散中得到有效的锻炼,阅读理解能力自然也能得到强化。
(二)积极创设阅读情境,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观察近两年新高考语文试卷发现,诸多文本阅读题型侧重考查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解答问题时对学生用词表达、答题规范、切入角度等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但观察学生阅读题型解答真实情况,发现部分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不足,导致答题过程中失分严重[4]。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认识到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性,并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创设阅读情境,以便在阅读中找到精确的答题切入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结合阅读主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投入阅读中,深入体会阅读中人物的情感,从而使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雷雨》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有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表达文章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与情感纠葛,教师应创设合理的阅读情境,为学生搭建“理解”的舞台。首先,教师应带领学生一同观看《雷雨》的电影或话剧,在观看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故事的走向和具体的剧情。由此,学生能对文章中所呈现的内容和情节有更全面的了解。随后,教师设计角色扮演活动,由学生来扮演文章中的周朴园、鲁侍萍等角色,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将自己代入到角色中,从第一视角出发,分析文本中所发生的故事情节,从而融入更多的感情。同时,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应引导其思考“为什么周朴园前后态度差别非常大?”“周鲁两家的矛盾根源是什么?”等问题。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角色扮演,练习过程中投入十足的情感,跟随人物的语言和举动,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从角色的特点出发进行思考,进而明确阅读文本中的主旨。由此可见,教师结合阅读主题创设情境及角色扮演活动,既可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又能有效加强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能力,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强化。
(三)设计体验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审美情趣
诗词歌赋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组织学生开展鉴赏分析活动,能让学生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深入的理解,强化自身的審美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因为平日里文学素养积累不足,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文本,尤其是对诗词中蕴含的情感掌握不准确[5]。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设计体验式阅读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学生放松身心去感知诗词歌赋中的语言特点和情感,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应注重体验式阅读活动的设计。首先,教师应在课堂初始阶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琵琶演奏的古曲,如《十面埋伏》等。悦耳的琵琶声,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有效传递传统文化。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认真聆听琵琶曲,并引导学生思考“琵琶曲中的曲调有哪些变化?与文中哪些句子相对应?”这一问题直指原文,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引回教材中。这样一来,学生一方面可以沉浸在琵琶曲营造的文化氛围中,另一方面又会结合教师的问题,思考琵琶曲的曲调发生高昂或低沉的转变。随后,一曲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睁开眼睛并回答刚刚琵琶曲中曲调有哪些变化?每一段给人带来了怎样的体会?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深入理解阅读文本的过程。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内容,学生可以发现《琵琶行并序》中对于琵琶曲的描写也有明显的层次,刚开始是“忽闻水上琵琶声”,而后又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谈论身世后又是“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由此,学生能沉浸在教师构建的阅读环境中,感知琵琶曲魅力的同时又能感受到白居易在诗中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感叹原文情节的曲折和错落有致,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的阅读审美情趣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拓展阅读广度深度,充实学生文本知识
新高考背景下,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应注重学生在阅读中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对于学生而言,只有积累了足够的诗词歌赋和熟读各类阅读文本才能掌握它们的特点,掌握其中的知识和技能。对此,教师应带领学生进行广泛式阅读,精心挑选国内名著和国外小说,从诗词歌赋到纪实文学,利用形式多样的阅读文本来充实学生的知识库,使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显著拓展。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红楼梦》教学为例,为了充实学生的文本知识库,高中语文教材中设计了整本书阅读活动,《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是较为优秀的阅读文本。首先,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这本经典名著小说时,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其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还要尝试了解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及服饰特点,如“刘姥姥逛大观园”这一章节中,有很多关于美食的描述,部分美食制作过程真实且复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随后,为了深化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一边分析语句,一边将优秀内容记录下来,作为读书笔记。阅读后定期翻阅读书笔记,进一步加强对书中内容的掌握。最后,教师应设计实践活动,结合阅读主题为学生布置特定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将阅读中所收获的内容应用在写作中,这样一来,既可以充实学生的阅读知识库,又能锻炼学生对阅读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五)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只知道学习,却不懂得思考,到头来等于白学。如果只知道思考,却不去学习,则就变得有害了。从孔子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学习与思考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去主动思考,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启示,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师在阅读活动中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身临其境。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提问时应做到问题形式的多样化,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相应问题,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劝学》教学为例,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在课堂中应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散。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想之前是否学习过关于“学习”主题的古诗词,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在回想的同时,教师可以进行相应的提问:“都是规劝人们努力学习或珍惜时间的诗词,作者的表现方式是否相同?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是否相同?同样的表达是否有不同的含义?”这样学生在阅读原文时,会联想到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运用自身的经验及所学知识尝试解答这些问题。随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分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则针对学生的阐述内容给予相应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惑,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教师结合文章主题创设情境“若你是一名高中生,你的朋友沉迷游戏,荒废学业,你如何用《劝学》中的内容来劝阻他?”借助这一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并利用文章中的原句搭配自身的理解去劝导他人,为学生创造运用知识的机会。由此可见,阅读中提问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从标题进行提问,可以从文章主题进行提问,也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提问,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实际需求,灵活选择提问方式,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高中语文有效阅读教学建议
教师和学生均是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发挥着重要且关键的作用。有效的高中阅读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更需要学生主动探究、思考,这样一来,学生能充分发挥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阅读理解技巧。阅读教学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对此,在具体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并借助多媒体多元呈现阅读内容,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同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进而自然领悟和理解知识点。
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也做出了全新的阐述,教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应深入钻研新高考所提出的要求,并在课堂中有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等,让学生在积累足够的阅读量后丰富阅读视野、开阔自身眼界。
参考文献
[1]张鸿文.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标”研究[J].学周刊,2023(3):43-45.
[2]李峰.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与新高考的适应[J].高考,2022(33):15-17.
[3]黄娟.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措施分析[J].高考,2022(32):6-8.
[4]陈丽.新高考背景下转变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2(27):18-20.
[5]卢慧娟.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2(26):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