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分析
2023-11-07周建锋
周建锋
摘 要:新课程和新教材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求和教材的更新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直观又实用的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对高中地理教学有着积极的价值,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并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响应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变化对学生素养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用策略
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基本内涵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增强其适应社会变化和面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它们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教育领域的创新和进步。新课程和新教材对高中地理教师提出了高标准的教学要求,要求教师以新课程为导向,以新教材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发展新教学理论和新教学策略,改变高中地理教学沉闷、无趣、低效的教学现状。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推进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有效教学方法,为此,高中地理教师要顺应“双新”教学发展趋势,在地理教学中探索和运用案例教学法,在培育发展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同时,确保地理教学创新
发展。
一、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基本内涵
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基本内涵是指在教育领域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并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设计和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合作精神和审美情操。
新课程强调学科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习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新课程追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多样化、复杂化和不确定性的社会环境。
新教材的编写也需要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新教材应该具有设计合理、信息完整、有效引导学习、激发学生兴趣等特点。此外,新教材的编写还应当充分考虑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开放性,以提供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教学资源。
新课程和新教材的实施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教育部门应当积极推动相关政策和措施,提供师资培训和教学资源支持,以促进新课程和新教材的有效实施。学校和教师应当掌握新课程和新教材的理念和要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方法,为学生创设积极、有趣的学习环境。
二、新课程和新教材对高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新课程和新教材对高中地理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以下是一些典型的要求:
1.关注地理问题的全球性和持续性:新课程要求学生关注全球性地理问题,并了解它们的原因和影响。例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等问题需要引起学生的关注。
2.强调地理信息技术(GIS)的应用: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可视化,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地理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1]。
3.发展实地考察和实践能力:新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地理现象和过程的理解。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包括田野调查、地图绘制、环境保护和社会调查等。
4.强调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新课程要求地理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联系,帮助学生在不同学科间进行综合性思考和研究。例如:地理与历史、经济、政治等学科的关联性可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分析地理问题。
5.强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地理知识和工具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2]。
新教材在这些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更新。它们提供了更多的实例、案例和图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过程。教材还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源链接,帮助学生开展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同时,教材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对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具体的实例为基础来进行教学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概念和原理。以下将从三個方面介绍案例教学法对高中地理教学的
意义。
首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针对地理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案例来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关注到地理知识的应用场景[3]。
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考能力。通过分析和解决真实或虚拟的案例,学生不仅可以对地理知识进行应用,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4]。学生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这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不同方面。
最后,有助于促进学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可以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合作,分工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并从他人身上学习和吸收新知识和观点[5]。
四、“双新”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一)选择合适的案例,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兴趣爱好,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且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案例。案例的选择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能够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进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这一地理教学活动时,为了深度挖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凸显“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地理教师以教材为依托,选择合适的案例开展这一主题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第一,教学引入。教师以全球气候变化这个案例为导线,介绍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运用图片和视频片段向学生展示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引发学生对“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思考。第二,案例引导和探究。首先,教师把事先准备的全球气候变化案例研究,以文本和示例图形式向学生进行阐释,帮助学生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而后,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分组探究活动,针对“气候变化问题”这个主题,让学生选择具体的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合作研究,如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冰川融化、生物物种变化等。在学生合作探究中,教师引入具有代表性的官方数据,给予学生合作探究辅助,学生收集和分析与所选问题相关的数据,让他们了解这些问题的影响和趋势。特别是,教师引导学生评估具体气候变化问题对人类生存环境、生态系统、经济、地理政策、个体责任等的影响,并讨论可能的解决措施。在小组的激辩、论证、思考中,学生提出针对所选问题的应对措施,并制订个人或小组行动计划。最后,当分组合作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引导各个小组学生分享他们的研究结果、评价和行动计划,促进交流和合作,形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的一致性共识及多元化解读。第三,回顾和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和总结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并强调每个人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角色和责任。
总之,通过这个案例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复杂性,培养人地协调观和环境意识,并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也将得到关于环境问题的实际行动经验,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在引导学生分析案例时,教师可以使用一些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例如:“这个案例中有哪些地理因素影响了事件的发生?”“这个案例中可能存在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可以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区域地理学中概念和原理的具体运用。
例如:在进行“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这一地理教学活动时,教师以具体案例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分析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教学导入。教师向学生展示我国某一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区域发展对交通布局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第二,案例分析引导。首先,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讲解,介绍不同的区域发展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影响因素。通过图表、实例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因素对交通布局的影响。而后,案例分析引导。教师以“中国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为案例,向学生提出问题:“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优势是什么?地理优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关系?区域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有什么影响?积极影响是什么?不利方面又有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区域的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城市规划、人口发展、区域经济政治定位等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并讨论这些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实现知识理解与运用的举一反三,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学生所在地区发展对交通布局的影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方向(比如经济、政治、社会)进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分析结果。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可以通过地理实证论证、相关资料深度推导等方式把握和获取关键信息,进一步加深对该案例的深度解读,形成“经济、政治和社会相互融合发展”的观念。当小组探究活动结束后,教师要求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其他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前后两个案例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区域发展对交通布局的影响的理解。最后,在前面两个案例的基础上,教师开展拓展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进一步探讨其他因素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如环境保护、人口分布等。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因素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三,教学评价。根据学生展示的案例分析结果,教师针对准确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和讨论的评价。
总之,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区域地理要素,并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提升他们的区域认知能力。
(三)提供实际情境案例,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为了增加案例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引入实际情境,例如地图、图片、报纸报道等。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的应用[6]。
例如:在进行“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这一地理教学活动时,因“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这个主题长久以来都被我国所关注且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教师提供实际情境案例开展这个主题教学活动。
教学步骤:首先,生动情境案例展示。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甘肃省一个县级级别的地理位置较为典型的地区,使用地图和互联网资源,把该地区的耕地资源现状、粮食产量、粮食供需情况等基本信息调研报告向学生展示。其中,以生动视频形式向学生播放该地区一个具体乡村地区的耕地资源利用情况,包括农业种植方式、农作物多样性、土地保护政策、当地群众访谈等生动场景。其次,教师提出问题:“甘肃省某县级乡村地区耕地资源现状如何?有效耕地利用率如何?主要粮食种类是什么?当地人们的主食满足度如何?为什么当地人们还要向外购买粮食?”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当地耕地资源利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并讨论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如何通过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资源来提高粮食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每个小组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向其他小组展示和交流。最后,总结归纳和评价。一方面,教师带领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回顾学习成果,并与课程初衷进行对比。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实现粮食安全的必要措施。一方面,教师与学生一起對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和质量、对地理概念和案例分析的理解程度等及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表达能力和讨论的深度进行评估,对个别学生提出一定的学习建议和指导。
总之,通过以上教学案例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关系的理解,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资源利用和保护意识。
结束语
毋庸置疑,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更是适应新课程新教材发展要求的一种有效教学途径。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和教材革新的深入推进,在未来,高中地理教师要通过选择合适的案例和提供实际情境案例等,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促进学生合作学习,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培养他们的人地协调观、地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区域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田英.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1(16):120-121.
[2]马盛炜.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外交流,2021,28(8):1141.
[3]蔡倩.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方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9):68-69.
[4]丁岚.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优化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2(4):37.
[5]常小刚.高中地理教学中基于本土化案例教学的学生综合思维培养探究[J].新课程,2021(49):37.
[6]王得成.核心素养培养下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实践方法探析[J].学周刊,2021(29):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