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读写共生”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3-11-07丁海滨
丁海滨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需要采用“读写共生”的教学策略。该策略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突破阅读与写作的壁垒、建立读写结合意识、提高读写结合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进步。基于此,在下文的阐述中,笔者将从积累写作素材、解构谋篇布局、实施模仿写作三个角度入手,探索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读写共生”策略的路径。
关键词:高中语文;读写共生;实施意义与路径
读写共生是指在开展语文教学中,能够做到阅读中有写作、写作中有阅读,二者合二为一,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本就是共生的关系,而该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让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都能够得到切实的锻炼,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在未来的语文学习中,要学会借助阅读知识锻炼写作能力,也要学会借助写作储备阅读素材,这样才能在持续的学习中,实现读写能力的进步。
一、高中语文教学实施“读写共生”策略的意义
(一)有助于突破阅读学习与写作学习的壁垒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是分开教学的,虽然阅读中会涉及一些写作知识,但其总体占比较低,这样就导致以前的语文课堂存在“各自为营”的情况,即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二者虽有联系,但却没有进行深入融合,更未进行融合式教学。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更为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应具备读写结合能力。而“读写共生”策略的实施,则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突破阅读学习与写作学习的壁垒,促进学生实现对读与写的融会贯通,做到读写能力的共同提升。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写结合意识与能力
实施“读写共生”的教学策略,不仅会影响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的认知,还会对学生如何学习阅读与写作知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在实施“读写共生”策略后,学生会在渐进的学习中,逐渐树立读写结合意识,学会借助阅读知识丰富写作框架,能够借助写作知识拓宽阅读视野,让学生真正树立读写结合意识。同时,建立读写结合意识后,学生还应在读写课堂中,锻炼自己的读写能力,做到对阅读与写作知识的熟练运用,让读写能力实现真正的提升[1]。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语感与语言运用
在以往单独进行阅读教学或写作教学时,学生常常会存在阅读知识感悟不透、写作知识运用不熟的问题,且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而非个例。对此,在笔者的思考中,该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便是阅读与写作教学没有做到“共生教学”,导致学生在运用知识时出现了无法融会贯通的情况。对此,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语言、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需要有效运用“读写共生”的教学策略,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融合教学,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中获得的语感,能够与写作知识和写作进行融合,为读写共生做基础。
二、高中语文教学实施“读写共生”策略的路径
(一)立足阅读教学,积累写作素材,筑牢读写共生基础
1.释义阅读文本语言,实现有效运用
在读写教学中,教师应以阅读教学为基础,以写作教学为提升,引导学生从阅读中释义文本语言,从而做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为读写共生筑牢基础。
以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为例。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应完成对整首词的掌握,即做到熟练背诵、知晓词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能够准确翻译词句。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带领好学生对诗词文本进行语言层面的释义,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本首词。在词中,学生需要结合教材中的词汇注释,进行诗词的理解与学习。如:第一句“橘子洲头”中的“橘子洲”是指今湖南长沙市湘江中的一片沙洲,故而,在记忆时,学生便可以按照整体地名,进行整体记忆。再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其中“怅”字是指失意、不畅快的意思,而“寥廓”则是指宇宙的高远辽阔,“主”是指主宰,“沉浮”是指盛衰。通过对这一词句的整理可知,这是作者向宇宙发出质问,既能看到作者的惆怅、迷茫,也能看到作者迷茫背后的坚定信心、革命乐观。因而,学生在运用本句词时,应结合写作中的具体情境,做到有效运用,如面对人生重大决定时,学生百思不解、苦恼万分,便可以用这一句表达自己的情感,既不落俗套,也能凸显学生对知识的熟练掌握。
因此,在释义阅读文本中的语言知识时,教师不仅要告知学生具体的词汇含义,也要告知学生如何运用在写作中,进而实现对阅读知识的有效运用。
2.摘錄阅读文本语言,丰富写作素材
在学习生涯中,教师总会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其实意在告诉学生,要想实现语文能力的进步,应要做到及时记录,特别是在阅读学习中,对优秀的文本语言,要做到及时摘录,收入进自己的素材库中,作为写作素材使用[2]。
以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百合花》为例。本文是作者茹志鹃创作的一篇小说,旨在让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启发,感受青春的价值。作为小说,其中会涉及许多人物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内容,而这些内容便是学生应重点掌握的。对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让学生在理解后,能够将其摘录进写作素材库中。具体而言,如:文章中“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去赶集的呢!”这一句,是描写“我”作为包扎员在前往前线的路上,对路上环境的观察与描写。在描写中,借助雨水将滑的路、晶莹的庄稼等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如果没有后文的转折,这就是一段很正常的环境描写。而有了后文的转折后,该环境描写的作用被瞬间放大,即“我们”是在雨后赶往前线,支援前线战士,而下过雨的路面,较为难走,与此时敌人冷炮的轰炸形成呼应。这既写出了环境的恶劣,也写出了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
故而,学生在进行环境描写时,可以仿照作者的方式,将环境描写与具体事件进行结合,以此提高环境描写的作用。而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此句进行摘录收藏,作为写作素材储备起来。
(二)立足阅读教学,解构谋篇布局,厘清读写共生思路
1.传授文章的谋篇技巧
在读写共生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讲授谋篇技巧,让学生能够进行有效阅读,同时,借助谋篇技巧,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切实的提升,实现对作文结构的有效
构建。
以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例。在学习本文时,首先要清晰地知晓本文的文体是新闻评论,那么文章的结构就会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构成,而这也是学生在本次课程中应掌握的谋篇技巧。本文共五个自然段,根据结构划分,刚好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段,提出论点: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既是意义,也是对第一部分的论证:分别论述了因热爱而付出、因追求而卓越、因有境界而淡定;第三部分即第五段,进行总结:生命哲学与人生信念。其实,划分出结构不难,难点在于分析具体的论证手法。如在第一段中,作者在提出论点后,分别运用引用论证、类比论证进行第一个观点的阐述,而后在第二至第四段中,作者又分别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不同的论证手段,旨在为中心论点服务。在这样的布局下,文章的结构才完整、才更紧凑。此外,学生在面对不同的文章时,需要选择不同的谋篇技巧,需要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
掌握。
对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文章进行结构的分析,帮助学生实现对文章结构的掌握,这对学生掌握谋篇技巧有重要意义,是学生能够写好文章的重要一步。故而,教师需要借助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对谋篇技巧的掌握,做到厘清读写共生思路。
2.锻炼学生的谋篇能力
在传授学生谋篇技巧后,学生不仅要做到对技巧的熟练掌握,也要做到对技巧的有效应用,这样学生的谋篇能力才算取得了进步与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考查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
以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中的写作为例。在教材第55页第四个单元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以生活中平凡的劳动者为主要对象,撰写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在拿到作文的要求后,学生应做到的第一件事,便是分析作文要求,找到要求的核心内容,这一步是在确定文章的中心。以本次作文为例,学生的写作中心便是围绕“平凡的劳动者”进行描写,即对人物进行描写。以此为基础,学生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描写、描写哪些事件、表达怎样的含义等。在逐渐深入的思考中,学生便可以完成文章的谋篇布局。如学生要写抗洪一线的战士,便要找到可以代表其作为的感人事迹,如用身躯筑就防洪堤坝八个小时、反复往返洪灾腹地转移群众等。在有了事件后,学生应思考怎样进行描写,才能体现出战士的勇猛无畏、勇冲一线的精神,这就需要学生提取自己观察中所获的细节内容,如战士被泡烂的手和腳、被水流冲击留在身上的泥垢、杂物等,或者是被救群众的一声声感谢、一滴滴的眼泪等。在有中心点、有事件、有细节作为基础后,学生便可以根据写作字数合理安排,明确每一段写什么内容。
基于此,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便得到了切实的锻炼,不仅可以实现对谋篇技巧的熟练运用,也可以做到对写作技巧的熟练运用,能够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进步。
(三)立足阅读教学,实施模仿写作,提高读写共生能力
1.立足阅读语言的特色,实施模仿写作
在读写共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阅读语言的特色入手,进行模仿写作,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现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言建构能力,教师需要实施的行动,便是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输出[3]。
以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为例。在上文的阐述中,笔者分析了该篇文章的结构,是典型的议论文。但是上文的分析,只是从文章的结构着手,而在本小节的阐述中,应从语言特色入手分析,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在前文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在阅读文章时,你们认为该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吗?或者说语言风格是什么呢?”在学生给出的答案中,分别有言简意赅、有较强的说服力、语言运用准确、语言逻辑性强等特点。通过学生给出的答案,可以看出学生对文章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而学生的答案也是他们需要在自己的文章进行体现的。对此,教师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语言特点,并围绕该特点进行议论文写作。同样,学生在写作前,可以按照教材的案例文章进行仿写,如写作的结构、材料的选择等。
通过仿写的形式,既可以对学生做出有效锻炼,也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进步。特别是在明确以语言特色为核心的写作中,学生更需要多次观察原文章进行学习,从原文中汲取营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立足文本的表现手法,实施模仿写作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文本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但对于学生而言,能够对这些表现手法做到实际运用,才是实现了真正掌握。对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运用上述表现手法。
以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十四课《故都的秋》为例。本文是作者郁达夫借助对秋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悲凉的情感。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表现手法,以此为后续写作教学做铺垫。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发现,全文分别撰写了“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秋树佳果”“秋蝉残鸣”五幅不同的秋景图,但是展现出的情感都是凄清、悲凉的,故而,学生可以得到本文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基于此,教师便可以此入手,为学生设置模仿写作练习,既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认知与理解,仿写一篇关于夏景的小作文。在学生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班级以前在夏季举行的活动、学校夏天的景色等,以此调动学生的记忆,让学生能够回忆起自己印象中关于夏天的最美的景色,或者是带给自己感触最深的美景。在具体的写作中,学生也可以模仿郁达夫文章的形式,将自己的文章也划分为夏景图,以具体的景色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此实现对表现手法的运用。
因此,在提高学生读写共生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阅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入手,并为学生设置具体的写作对象,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考查学生是否可以实现对表现手法的准确运用。
结束语
综上,高中语文知识的学习,不仅考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学生对阅读与写作知识的有效运用,这才是学生在学习高中语文知识时应具备的能力。对此,教师实施“读写共生”策略便是对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的有效锻炼。因此,对学生而言,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应积极积累写作素材、学会解构谋篇布局、有效进行模仿写作,这样,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便可以实现有效提升,实现语文综合能力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童.高中语文教学“阅读与写作共生”的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2(12):92-94.
[2]李德贤.新课标理念下的读写共生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2(1):74-76.
[3]曹荣彬.读写互筑 一体共生:关于高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的思考[J].名师在线,2021(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