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广西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现状和路径探索▲

2023-11-07陆小玲徐晓君

广西医学 2023年16期
关键词:宜居广西养老

陆小玲 徐晓君

(广西医科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市 530021)

【提要】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积极推动以居家养老为主的老年宜居社区规划建设是应对老龄化风险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我国近年来的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现状和经典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并通过相关文件分析以及与社区老年人和相关管理者访谈,分析广西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存在问题,探索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路径,为进一步推进老年康养需求与养老社区建设的高效契合提供新思路。

中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将超过2.1亿,约占总人口数的15%,养老问题将成为主要的社会问题[1]。随着老年人数量日益增多,养老需求呈多样化趋势,对养老环境的质量和舒适程度均提出了较高要求,建设养老与医疗相结合的宜居社区成为未来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实现“社区+家庭”健康养老,应对老龄化危机成为当前社会急需攻克的难题,也是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研究表明,环境宜居性与老年人健康养老联系密切[2],未来社区建设的主旋律为环境宜居性与社区养老衔接,提供“全周期”服务的新型社区模式。《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3]。创建多功能型宜居社区是打破现阶段养老困境的有益尝试,可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和晚年幸福感,对促进健康老龄化、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此,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自2018年开始启动兼具护理、养老、娱乐等功能的老年宜居社区试点建设,并开展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的实践。

1 老年宜居社区概念

“宜居”一词萌芽于19世纪末田园城市理论,而田园城市建设实践较早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4]。1996年联合国召开的第二次人类住区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宜居城市”的概念,该概念一经提出就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早期的宜居主要从环境、空间设计的角度讨论环境是否适合人类居住。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欧美发达国家掀起了探索宜居环境与养老需求契合的社区建设模式的研究热潮。2012年,朱秀杰[5]、李珊等[6]着眼于老年人需求开展了相关研究,通过构建城市老年宜居社区的评价体系,探讨从物质生活、人际交往、精神文明3个维度建设适合老年群体居住的新型社区。黄桂林等[7]从老年健康需求和物联网信息技术角度,提出在设计老年宜居社区空间环境的基础上,增加智能服务平台,构建智慧型老年宜居社区。世界卫生组织将老年宜居环境定义为能有效助力于健康老龄化,具备安全性、可及性、保健性、舒适性的居住环境[8]。许多国家和地区基于该理念在社区建设研究中逐渐演化出“老年宜居社区”这一概念[9]。由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联合发布的《老龄蓝皮书:中国老年宜居环境发展报告(2015)》中提及,老年宜居环境既包含居住的物理环境,也涵盖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环境,其建设目标是优化老年人的健康条件,增加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和安全保障,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10]。总体而言,老年宜居社区是以维护老年健康为目的,建设能够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并配备生活、社交、养老、医疗、精神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健康服务,能有效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避免健康风险,提高获得感的居住环境。

2 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我国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现状 2009年开始,我国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经验,提出开展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试点工作。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医疗、教育等差距较大,早期宜居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主要在北京市,以及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经济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开展。2011年后,我国开始在全国较大范围内推进试点工作。全国老龄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于2016年修订的《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根据现阶段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的不适老、不宜居问题,当前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重点任务是建设适老居住、出行、就医、养老等的物质环境和包容、支持老年人融入社会的文化环境。目前,鲜见有关联合环境宜居性与养老服务体系的研究,而多为侧重于社区养老、家庭养老等养老模式的研究。

在养老社区建设规划的早期探索中,上海式生态养老社区模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其试点地区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成为其他城市或地区探索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早期模板之一。2012年上海市探索“全生态”(全人群)养老试点,以社区为依托,建设既能开展日常生活又能实现晚年照料“全过程”功能的社区环境,建立可接续、不断联的养老模式。然而,上海式生态养老社区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财政、税收、信贷、土地供应等方面的支持,难以在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推行。目前,我国各地区经过长期的探索,结合本地区特色和现阶段发展特点,探索出多种与康养服务紧密联系的“社区+养老”建设模式,见表1。

表1 国内典型的养老社区建设路径

2.2 广西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年来,广西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广西绿化覆盖率达39%以上,建成14个园林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6.22万个乡村完成“三清三拆”,175个精品示范型村庄实现整治改造[17],生态宜居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使广西成为全国最适合居住及养老的地区之一,绿色人文生态城市建设也成为广西的显著特色。基于此,广西自2019年开始在全区开展养老社区建设工作,建设多功能老年宜居社区,以提供可及性养老服务,实现就地、就近养老。目前,广西已打造超过30个3A级老年宜居社区,这些社区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开设老年助餐服务,为经济困难、失能或者部分失能老人增设家庭养老床位并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方式推进适老化改造。例如,柳州市出台了居家养老失能失智老年人服务规范,通过学科评估,实现服务资源与老年需求对接[18]。为实现宜居社区建设更高效满足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和养老需求,笔者分别对广西南宁市青秀区、西乡塘区、武鸣区的6个社区中14名常住老年人和6名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访谈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广西在老年宜居社区建设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2.2.1 指导政策尚未健全成熟,评价体系有效性不强:广西的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起步较晚,2018年才开展试点实践,在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均有不足。第一,宜居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出台较晚,2019年出台的《开展广西老年宜居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19]提出,结合地理环境优势,发展养老产业,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探索以社区老年需求为导向的老年宜居型养老社区模式,满足老年人就近健康养老需求。第二,宜居社区建设的相关制度不够完善。2018年广西地方标准《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规范》(简称《规范》)规定了老年宜居社区建设选址与布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设备、室内装饰等方面的要求,其提出的宜居社区标准以基础设施配备为主[20],相较于全球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要求[8],缺乏社区参与、社区支持与健康服务方面的建设内容。第三,宜居社区建设的管理不够规范。目前,《规范》中仅针对社区居住环境、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指标进行量化,对精神文化、社交需求等方面的软件指标缺乏具体的建设要求和评价标准,使得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欠佳。在实践过程中,主要依靠社区居委会自行管理、自主维护基础设施、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和为老服务,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可持续机制,导致社区建设容易流于形式,不够完善。

2.2.2 适老化改造缺乏系统性,社区配套服务不全:适老化改造应以社区为单位,对社区的环境、服务场所、基础设施等进行全面考察后结合社区特点,综合改造环境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宜居社区。但笔者在访谈调查中发现,在适老化改造过程中,有些社区由于基金不足、基础薄弱等问题而简化改造项目,尤其是城中村的老旧社区存在危房、无电梯、用电安全隐患等问题;但在社区内扶手、道路防滑、安全提示等方面的改造效果较好,老年人出行较为安全、便利。这表明社区管理人员更多地考虑到适老细节和出行需求,但忽视安全隐患,未能系统考虑老龄居民对社区整体的安全性和居住的舒适度方面的诉求;政府和社区管理人员对社区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文化氛围比较薄弱,培育城市社区文化的意识不强。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不够重视,老年人对社区公共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不高,无法有效激发“文化养老”的创新热情。

2.2.3 配套健康服务尚不规范,质量参差不齐,惠民效果欠佳:目前,医养结合形式成为社区养老的主要模式之一,健全的社区健康服务体系是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的主要途径。适老健康支持环境建设关键在于社区与卫生机构合作,实现医疗资源为老服务。近年来,社区卫生机构覆盖面广,就医环境优化,基本实现15 分钟内就医。但慢病管理和家庭医生服务仍不能正常开展,基本限于1年1次的上门签约形式,为社区患者提供随访和上门诊疗服务的次数较少。笔者在访谈调查中发现,老年人对上门医疗服务和检后监测、慢病指导等服务内容有较高需求。然而,由于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成本和医务人员绩效缺乏政策保障和服务规范,导致其社区卫生机构服务动力不足,服务项目难以落实。此外,长期护理保险覆盖人群有限,主要以退休和行政单位人群为主,大部分非退休老年人无法享受,惠民效果不佳。访谈中还发现,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机构的服务质量表示担忧,认为社区卫生机构药品种类较少、医护人员诊疗水平较低,这也是导致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机构的信任度和治疗依从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可见,社区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较低、健康管理服务不配套、长期护理保险政策覆盖面小等问题导致社区医疗与养老服务难以有效结合,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的康养需求,基层卫生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3 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路径

3.1 健全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规范标准和评价体系 首先,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进广西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政策的制定,实现顶层设计。可参考《全球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8]和国内浙江省老年友好城市评价标准[21],从生活环境适老化、社会保障兜底、社会服务和健康助力养老、社会参与丰富精神文化方面建立较为全面的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其次,着眼于广西实际情况,全面开展物理环境和综合环境的建设。在物理环境方面,要创造舒适的居住条件,优化社区景观,鼓励老年人参与绿化设计,种植和护理植被。在综合环境方面,要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加强地域文化的宣传力度,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社区社交文娱活动,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涵养,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

3.2 加大社区适老化改造投入力度,科学布局,健全配套服务设施 适老化改造是一项长期工程,应作为宜居环境建设中持续进行的民生项目之一。适老化设计不仅要考虑生活服务配套设施,还应考虑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为目的的设计元素。譬如,针对老旧社区,应主要考虑安全问题和便利性,可加装电梯、重新规划老化燃气管和水电路的布管布线等;针对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社区,可拓展智慧养老应用能力,如推广智能健康手环、智能报警设备、智能监测平台等,实现科技化信息化助老服务;针对居家养老为主体的社区,应鼓励社会专业化服务团队入驻社区,增强社区承受老龄化风险能力,由专业团队提供社区照料、上门护理和康复服务。同时,政府应重视社区适老化改造,提升适老化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准确评估适老化改造成本,加大财政投入。在经费有限情况下,适老化改造应向老旧社区和失能、残疾等老年人群体倾斜。

3.3 健全社区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资源整合,提升服务质量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社会资源进入社区的扶持政策,鼓励社会多元化主体参与医养服务,建立健康养老产业链;针对老年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消除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完善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和激励政策,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利益,培养更多优质的卫生技术人才,充实卫生资源和提升服务质量;加强医养服务的监管,建立全面的服务质量评价系统。另一方面,政府需整合基础性公共资源与开放性社会资源,加强健康产业与养老服务的衔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政策的受惠人群,对经济困难、疾病负担重的家庭提高补助标准。此外,可借鉴国外城市社区智慧型防疫策略,通过构建具有实时监测功能的公共场所,搭建可提供各类社会支援服务的网络平台,安装智能家居和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从而提高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能力。针对我国现阶段“医防融合”智能养老产业发展目标,创建综合老年多元需求于一体的社区智慧交互平台,构建本土化智慧型老年宜居社区[22]。

4 结 语

为适应新时代老龄化发展,应将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主动探索符合广西发展现状的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路径。政府相关部门应了解并掌握各个市、县、城镇、社区的适老化建设和康养服务发展状况,鼓励各地市在充分借鉴优秀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域特色自主创新,分阶段、按需求制订相应的养老社区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引导社区建设与养老服务体系均衡协调发展,培育集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于一体的服务优势,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宜居广西养老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宜居大化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广西广西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广西尼的呀
宜居星球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