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分析的线上继续医学教育发展路径的研究▲
2023-11-07黄艳霞王红宇陆文娴刘英哲陈斌冠
黄艳霞 王红宇 陆文娴 刘英哲 姜 薇 龙 玲 陈斌冠
(广西壮族自治区医学科学信息研究所,广西南宁市 530022)
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高素质的卫生人才队伍息息相关,而继续医学教育是开发卫生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1-2]。传统的继续医学教育形式多为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培训班、内部学习等,以面授为主[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依托于互联网传播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的线上继续医学教育(又称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在线继续医学教育)逐渐兴起[4],尤其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上教育取代线下教育成为继续医学教育的常态化教学模式,引发线上继续医学教育活动(简称继教活动)的峰潮[5-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8]。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深化继续医学教育改革,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远程教育,到2030年,建成具有中国特色、更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9]。此外,经过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时期的体验,医务人员对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的了解和认识较以往更为深刻。因此,调查和掌握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分析其影响因素,进而探讨线上继教活动的发展路径,对于促进继续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亦可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决策和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提供实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22年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广西某市2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医务人员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职医务人员;(2)工作年限>5年;(3)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 脱产进修者;(2)处于产假或哺乳期者;(3)2018—2021年间,有1年内因病假或其他原因累计不在岗时间>3个月者。剔除标准:(1)存在缺项、漏项或明显错误的问卷;(2)填写问卷时长<90 s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编制调查工具:通过文献学习和专家咨询,编制调查问卷。(1)提示语,介绍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要求等。(2)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科室、职称、工作年限、月收入、新冠肺炎疫情前(2018—2019年)和疫情后(2020—2021年)参加线上继教活动次数等。(3)线上继教活动的评价情况,包括课程获取的便捷性、组织安排、课程设置、互动性、对业务水平的提升作用、时间利用的灵活性、培训的规范化7个条目;所有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评分,答题选项按“非常不赞同”至“非常赞同”依次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对该项内容的评价越好;Cronbach α系数为0.881,分半信度为0.808。(4)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对医务人员是否愿意选择线上继教活动的意愿进行调查,为单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评分,答题选项按“非常不愿意”至“非常愿意”依次计1~5分,得分越高表示选择线上继教活动进行培训和学习的意愿越强。
1.2.2 问卷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星编制网络调查问卷,生成问卷二维码,通过医院的医务人员微信群发放问卷二维码,由医务人员遵循自愿原则自行填写网络调查问卷。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每个微信账号仅能作答1次。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与线上继教活动各评价因素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共回收问卷349份,有效问卷341份,有效回收率为97.7%,本次调查最终纳入341名医务人员,其中,女性265名(占77.7%),男性76名(占22.3%);以35岁及以上年龄者为主,共239名(占70.1%);大学本科学历所占比例最大,共195名(占57.2%),其余依次为硕士66名(占19.3%)、博士50名(占14.7%)、大专及以下30名(占8.8%);以来自医技科室的医务人员居多,共195名(占57.2%),来自手术科室76名(占22.3%),来自非手术科室70名(占20.5%);以中高级职称为主,其中高级职称者137名(占40.2%),中级职称者106名(占31.1%),初级及以下职称者98名(占28.7%);工作年限以≥10年者居多,共231名(占67.7%);月收入≥5 000元者310名(占90.9%);参加线上继教活动次数≥6次者所占比例由疫情前的49.3%(168名)上升至疫情后的71.8%(245名)。
2.2 线上继教活动的评价情况 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评价中,对业务水平的提升作用条目的得分最高,互动性条目的得分最低,其余条目的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课程设置、时间利用的灵活性、课程获取的便捷性、组织安排、培训的规范化,见表1。
表1 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评价情况
2.3 影响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341名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达(4.34±0.67)分,得分率为86.8%,处于较高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不同月收入的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学历、不同科室的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前参加线上继教活动次数为0次、1~5次、≥6次的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疫情后参加线上继教活动次数为1~5次、≥6次的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特征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的比较(x±s,分)
2.4 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与线上继教活动各评价因素的相关分析 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与课程获取的便捷性、组织安排、课程设置、互动性、对业务水平的提升作用、时间利用的灵活性、培训的规范化呈正相关(r=0.392、0.493、0.439、0.506、0.558、0.451、0.575,均P<0.001)。
2.5 影响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以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作为因变量,将对因变量可能有影响的因素(学历、科室、疫情前参加线上继教活动次数、课程获取的便捷性、组织安排、课程设置、互动性、对业务水平的提升作用、时间利用的灵活性、培训的规范化)作为自变量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赋值情况见表3。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安排、互动性、对业务水平的提升作用、培训的规范化是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见表4。
表4 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3 讨 论
3.1 发展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现代社会已进入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在线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获取信息方式呈现便捷性、便携性、即时性、定向性、感触性、多样性、个性化的特点,发展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其次,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大会报告[10],发展线上继续医学教育正是通过切实发挥数字技术优势,推动医学教育的转型发展和改革创新。再次,我国医学教育资源存在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医学教育资源较为匮乏[11-12]。线上教育模式在突破时空限制、灵活性、机动性及教育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发展线上继续医学教育有助于拓宽继续医学教育的受益面,尤其对于提升不发达地区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重大意义。最后,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医务人员对线上教育的需求有了较大的提升。Rana等[13]的研究报告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前,近62%的受访者没有或很少参加线上研讨会,而疫情流行期间,85.2%的受访者声称参加线上研讨会的频率有所增加。本研究中,疫情后医务人员参加线上继教活动次数≥6次的比例为71.8%,高于疫情前的49.3%,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的得分率为86.8%,表明医务人员参加线上继教活动的意愿较强,处于较高水平,这与国外研究结果[13-14]相似。然而,在线上继教活动的7个评价条目中,有5个条目的得分率<85.0%,其中互动性得分率最低,仅为77.0%,提示线上继教活动仍存在需要完善之处。可见,近年来线上继教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医务人员的接受和认可,但仍有提升空间,有必要持续推进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
3.2 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路径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而人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15-16]。医务人员通过继续医学教育提升自我,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最终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了解影响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的相关因素,有助于掌握其对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的真实需求,据此探讨如何推进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本研究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安排、互动性、对业务水平的提升作用、培训的规范化是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因此,应针对上述影响因素,探究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路径。
3.2.1 加强线上继教活动的组织规划和内涵建设:授课专家是继教活动的核心资源,关乎教育活动的内涵与质量。线上继续医学教育为邀请更多的知名专家学者助力继续医学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这种便利也为科学合理地规划继教活动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建议可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加强线上继教活动的组织规划和内涵建设。(1)注重实用性,着重开展适宜临床应用、有助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课程,可邀请临床经验丰富、专业造诣深厚的临床一线专家参与授课。(2)重视中青年授课专家的发掘和培养,为继续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补充新鲜血液,通过各层级专家的思想交融和碰撞营造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3)邀请卫生管理专家或法律专业人士讲授卫生法律法规,分享典型案例,提高医务人员的法律知识水平、法律意识与依法行医的能力。(4)根据当下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培训内容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满足不同时期医务人员的业务提升需求。譬如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形势的变化,可适时增加有关院感控制、重症救治、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及新技术新药物临床应用等培训内容。(5)准确定位线上、线下两种教育模式。根据继教活动的具体情况,准确选择线上、线下或线上与线下联动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学科医务人员对业务提升的个性化需求[2]。继教活动结束后,还可安排一定期限内的线上课程回放,以帮助医务人员充分利用闲暇和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
3.2.2 以多领域技术融合引领教育模式创新:继续医学教育包括理论学习、实践学习、考试与考核3方面内容,互动是实践学习的重要特点和主要需求。然而,目前线上继教活动在实时互动方面尚未达到理想预期。国外有研究报告,在开展远程猪眼角膜修复培训[17]、线上显微外科技能培训[18]和线上腹腔镜技能培训[19]等项目时,需要针对高清的图像、音频和视频资料进行大量实时交互操作,其传输量极大,实践中常出现信号延迟、卡顿、清晰度低等问题,尤其当培训平台访问量过大时会导致过载,影响培训的正常开展。本研究结果显示,在7项线上继教活动评价条目中,互动性条目的得分为(3.85±0.92)分,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可见,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的互动性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这一问题在较不发达地区更为突出[20]。数字中国建设战略的实施,为解决线上继续医学教育面临的上述技术挑战创造了条件。2022年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1]显示,我国传统领域应用线上化进程不断加快,通过“双千兆”建设和物联网的构建,用网环境持续改善,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等数字化服务供给持续加大,我国互联网正从接入普及向高质量迈进。已有学者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开展新兴技术在线上继教活动中应用的探索[22-24]。未来可在密切关注国内外相关行业发展动态的同时,充分发挥数字中国建设的驱动引领作用,加强多领域高新技术、数字技术与医学教育融合发展的探索,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逐渐突破束缚线上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技术瓶颈。
3.2.3 整合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规范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管理: (1)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下发通知,在特殊时期将增补一批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机构和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实施动态调整[25]。新形势下,有关管理部门应强化政策导向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医学教育机构或医疗卫生单位积极地向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申报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机构和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立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通过官方认证,将线上继教活动纳入规范的项目管理中,从而提升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水平和质量的认可度,切实满足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需求和学分需求,同时亦可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期继续医学教育问题做好优质教育资源储备。(2)加强责任主体管理。获批的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机构或项目的申报单位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确保继续医学教育质量,同时须建立学员反馈及培训质量评价机制,规范学分发放制度。(3)加强属地行政管理。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属地化原则加强远程继续医学教育机构和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监督和管理。(4)构建继续医学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自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启动以来,我国已建立世界第一大教育数字化资源中心和服务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现已聚合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多个平台的课程资源和教育服务,服务于各类学习者,可实现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和教育现代化[26]。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10],继续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数字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应汇聚众力、广集众智,积极搭建汇集各方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的国家继续医学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全面融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布局中,为数字赋能协同发展、共建共享数字社会福祉创造契机。
3.3 小结 综上所述,继续医学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线上继续医学教育是新形势下继续医学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组织安排、互动性、对业务水平的提升作用、培训的规范化影响医务人员对线上继教活动的选择意愿。建议以上述影响因素为切入点,通过加强线上继教活动的组织规划和内涵建设,以多领域技术融合引领教育模式创新,整合优质继续医学教育资源,规范线上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进一步推动继续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完善,助力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