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视域下讲深、讲透、讲活高中思政课的实践路向

2023-11-05张芝燕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高中思政课图像

摘 要 图像因感性直观而显现出强大的冲击力和感召力,逐渐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是新时代讲好思政课的基本遵循。以图像讲深、讲透、讲活高中思政课,应在抽象与具象相统一中绘构知识谱系,在编码与解码相统一中系统呈现道理,在“显”“隐”相统一中实现情理共振。

关键词 图像;高中思政课;实践路向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識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4-006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观摩中国人民大学思政课教学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总书记的这一论断为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从现实来看,利用图像将抽象的思想变为感性的材料,已成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探讨图像视域下讲深、讲透、讲活高中思政课的实践路向,对高中思政课教学实践具有现实价值。

一、何以“讲深”:在抽象与具象的统一中绘构知识谱系思政课的道理往往是高度抽象和凝练的,而且思政课内容体系的抽象展开是集理论源头、本体理论和理论延展为一体的。把思政课讲深,就是要系统深入地揭示思政课的学理和真理,然后把道理阐释深刻。图像视域下,思政课教师要运用图像介质把思政课讲深,就需处理好将抽象的思政课道理转化为具化的形象和以立体形象再现抽象道理的关系,以此实现道理在“自上而下”的系统展开中和“自下而上”的层层纵深中被讲得彻底、深入。

(一)在抽象到具象的过程中实现“自上而下”的讲深

首先,要在深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展开图像化演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讲深思政课的源头活水,读原著、悟原理、学原文也是中学思政课教师提升理论涵养的必经之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2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应研读经典著作,在领悟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理路、思想精髓、核心要义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展开内容的图像化具现,从而让学生在彻底性和科学性兼具的感性内容引领中不断步入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之域,并逐渐以马克思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知思政课的道理。

其次,要在把握本体理论中展开图像化具现。高中思政课的内容既具有思政课的一般属性,也有其特殊之处。所以高中思政课教师在把抽象内容具化为形象之时,不仅要采用常规的具象化路径,而且要紧紧围绕本阶段的内容规定实现纵向和横向的具象化拓展。例如,高中政治统编版教材由4册必修和3册选择性必修组成,基于这样的内容本体,高中思政课教师在把抽象的内容转化为感性形象中,既要勾勒出每一册教材内部的知识构造,并依循这种内容结构展开内部知识点、内容面的图像化拓深,又要探寻不同分册教材之间的相互关联,使其成为具化内容的横向拓展与辅证。如此,本体理论的形象化才能在纵向和横向的统一中逐渐立体。

再次,在借鉴和吸纳其他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图像化构建。高中思政课教师在熟练掌握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要积极吸纳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来辅助思政课理论的具象化。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让思政课的感性图像更具吸引力,历史教材中的图像则可以进行辅证等。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对理论的具象化,应把其他学科的有益素材、手段、叙事方式等吸纳为思政课图像具化构建的“资源库”和“补充仓”。

(二)在具象到抽象的过程中实现“自下而上”的讲深

其一,要把形象再现的实践经验抽象为理论。高中思政课教师在图像化教学实践中,既会获得成功的经验,也会得到失败的教训。基于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分析提炼为往后展开思政课图像教学的理论参照,以此持续提升思政课形象化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这种实践经验的总结推进抽象理论在实践检验中的发展和深化。

其二,要把形象再现中的教学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事实上,高中思政课图像化教学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不仅是教学问题,更是理论问题。所以,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主动把图像化教学中的重大教学问题作为理论问题来研究,进而从更加具体和多维的视角来阐释思政课图像化的教学规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对于图像教学的认知特点等。如此,既可以实现高中思政课教师在教研一体中进一步讲深思政课,也能在具体维度上推动思政课图像化教学理论的延展。

其三,要在形象再现中熔铸抽象逻辑。高中思政课教师在以形象再现思政课内容时,并非机械的呈现某一个道理或某一块内容,而要“建立起概念与概念、概念与命题、命题与体系、体系与学说、学说与社会等之间的联结关系”3。因而,思政课教师不能将形象具化的过程割裂开,要在持续融入抽象逻辑中澄清点与线、点与面的演化关系,进而不断把形象内容层层推进到纵深之域,实现思政课理论具象向抽象的回归。

二、何以“讲透”:在编码与解码的统一中系统呈现道理把思政课的道理讲透,是高中思政课教师以理论赢得学生、说服学生和引导学生的必然要求。图像视域下,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实现在“以图喻道”过程中把思政课的道理讲透彻、讲清楚,就必须深入研究高中思想政治的教材体系、内容结构、价值目标、逻辑关系等,并科学把握思政课的理论之“道”与图像之“器”的相互转换关系。也就是说,高中思政课教师无论是以思政课道理编码图像,还是以图像解码思政课道理,这种转换逻辑既要符合思政课道理的展开逻辑,又要符合图像的呈现逻辑。只有“道”“图”一致的透彻理论呈递,“以图喻道”才能直抵学生内心。

(一)遵从思政课道理,进行图像编码

一是把思政课道理编码为历史之卷。历史是理论的关键证据和重要来源,也是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科书。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在讲述道理时,应该积极把思政课的具体内容与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历史故事等结合起来,编码出与所讲道理紧密相连的系列历史图像,并以这些历史图像“活化”理论,让其成为道理转喻的历史证明,进而实现以史感人和以史化人。例如,在讲授奋斗精神时,高中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把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的革命英雄、时代楷模的奋斗故事编织为生动的图像,从而在典型人物的“现身说法”中焕活青年学生的奋斗激情和奋斗精神。

二是把思政课道理编码为现实之态。理论联系实际是把思政课讲透的重要原则,也是持续增强思政课理论阐释力和社会回应力的客观要求。所以,高中思政课教师在开展思政课教学时,应主动把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凝练为具化形象,使其成为理论的“解释者”和现实生活的“再现者”,让学生在理论与现实的场景链接中体悟道理。同时,针对学生关切的社会热点、理论疑惑和思想困惑,思政课教师要有意识地以图像形式將其转换为课堂教学场景和讨论议题,让学生在“有图有真相”和“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情境讨论中解困释疑。

三是把思政课道理编码为未来之景。引导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思政课的重要任务,而且思政课的内容体系本身就包含着大量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理论,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未来价值向往等。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图像虚拟技术、数字技术等把思政课中的远景理论创作为未来之景,让学生在未来与现实相融合的图像体验中实现未来价值的锚定和理论意涵的构筑。

(二)遵从图像呈现逻辑,解码思政课道理

一是以图像解码思政课道理要把握“有意思”和“有意义”的协调。即教师既不能为了“有意思”无限的叠加图像元素而造成价值意义的流失,也不能局限于“有意义”无限纳入理论意涵而造成图像形式的刻板,而应在图像具化内容和内容嵌入图像过程中促进“意”“象”的统一,使得图像各要素既能完整的再现内容,而内容在图像的支撑中也更加灵动。如此,思政课道理在图像解码中才能实现深刻的意义表达与生动的表现形式相耦合。

二是以图像解码思政课道理要把握图文互构的相生关系。即以图文互构的图像呈现道理时,不管是以文字注释道理,还是以图像表意道理,都不是随意地将文字与形象进行组合,而是要时刻注意文字与形象的映射关系,让学生无论以文字看图,还是以形象看图,都能获得同样的意义与价值。如若不然,思政课道理不仅不能在图文互生的图像解码中得到清晰的呈现,还将因为缺乏映照关系而产生歧义和混乱。

三是以图像解码思政课道理要把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以图像解码道理并非千篇一律,而是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解码方式。也就是说,对于同一内容,既可以采用静态的图像解码,也可以采用动态的图像解码,抑或是采取立体式的图像解码,对于不同内容亦是如此。例如《逻辑与思维》的讲解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伟大成就的内容则以短视频呈现会更加直观和令人震撼。

三、何以“讲活”:在“显”与“隐”的统一中实现情理共振把思政课讲活,是提升思政课效能的重要前提,而思政课教师要想把思政课讲活,就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图像视域下,学生愈发习惯于通过图像介质来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因而,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聚焦于以情感触发、需要满足及以现实观照为着力点的受众接受规律”4,不断把思政课的“显”性内容转化为“隐”性场景,同时以“隐”性思想意涵引航“显”性的形象构筑,进而在“显”“隐”相依中实现情理共振。

(一)把“显”性内容转化为“隐”性场景

随着读图时代的来临,思政课教师以书面文字或口头语言来勾勒理论世界的方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具象可感的认知需求。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应主动把“固态”的理论转化为“动态”的场景,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第一,促进文本阐释向图像叙事转化。高中思政课教师要主动打破文字与图像相对立的固化思维,积极把附着在课本之中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念等文字符号转化为直观可感的视觉形象,以不断满足学生的感官体验需求和感性认知习惯,以形象认知驱动抽象认知,以形象体验催生理论内化,进而让学生在寓理以景中实现内容获取和价值启迪。第二,促进理论再现向意义同构进阶。高中思政课教师在以图像再现思政课内容时,要不断突破简单以图像告诉学生“这是什么”的刻板模式,而应把思政课的具体内容置于图像互动之中,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这是什么”,进而指引学生从被动接受者迈向能动获取者,而后在图像共同赋意中实现价值意义的构筑。第三,促进静态图像向活态形象转化。当前学生对传统的静态图像已“见惯不怪”,其价值传导功能日渐乏力。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把传统图像转化为活态形象,以更具空间感和新颖性的立体化形象载体焕活学生的认知兴趣,以切实发挥视觉文化的濡化功能。例如,可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的德育图像,通过新兴的编码技术转化为视、声、触为一体的活态图像,让学生在“新奇”的形象牵引中主动展开对优秀传统美德的探求。

(二)把“隐”性思想意涵构筑在“显”性形象之中

思政课以形象转喻内容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看见”图像,而是要实现思想意涵的构筑。因此,在把思政课理论转化为“显”性形象之时,要把“隐”性的思想意涵根植于视觉形象的象征与隐喻中,使其成为真正的“喻道”载体而发挥育人功能。一方面,要以思想铸魂规制读图的失序。高中思政课教师在“以图征意”时,不是毫无考究地把图像移植到思政课堂上,而应赋予图像鲜明地价值导向和独特的内容意蕴,否则学生会在缺少价值赋涵中对图像解读产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失序,进而导致“以象抵意”的迟滞。另一方面,要以价值理性筑牢感性认知的基底。由于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的养成阶段,所以在纷繁复杂的图像世界里很容易出现把感性体验误判为理性获得的状况,进而导致价值超越难以实现。因而,高中思政课教师不能只聚焦感性形象的展现,要及时澄明感性外观并不是形象本貌,在此基础上以理性逻辑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不断走向形象的里层内容空间,从而持续实现价值理性的超越。

(张芝燕,石林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昆明 652200)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2] 习近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武装全党[J].求知,2021(12):4-11.

[3] 高国希.讲深、讲透、讲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理[J].思想理论教育,2022(8):10-15.

[4] 毕红梅,杨成雄.试论图像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规律[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5):5-17.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高中思政课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去雾系统
如何由图像确定y=Asin(ωx+φ)+B的解析式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有趣的图像诗
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初探
浅谈“思政学科教学评价”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如何提高学生注意力的探索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中思政课有效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