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践推进

2023-11-04钱家荣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实践策略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网络田园: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实践研究”(编号:D/2021/02/792)。

摘  要  “双减”政策的颁发和落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劳动教育丰富夯实了“双减”政策的时代价值。劳动教育有助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实践育人与素质教育。但目前劳动教育的落实还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M校为例,提出了“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改革的实践策略,充分彰显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并为劳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  “双减”;劳动教育;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0-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3)06-0017-04

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要义。所以,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为此,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1]。这项政策的出台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环境。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劳动教育意见》)[2]。为了在“双减”背景下更好地贯彻好这一政策,本文以《劳动教育意见》为政策依据和理论指导,挖掘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切实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深化劳动教育改革,使劳动教育突破“双减”政策落地的现实困境。

一、认识:“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第一,劳动教育有助于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解决学生和家长围绕单一的“文化课”转,读死书、死读书的困扰,真正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然而,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怎样结合、依靠什么结合,实际上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难题。劳动教育是知行结合的一扇窗户,是解决读死书、死读书问题,做到学以致用的最基础手段。

第二,劳动教育有助于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双减”政策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他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和活动空间

。学校和学生可以安排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活动。劳动教育是人生的起点教育,也是最基础、最综合、最素养、最高贵的教育,是成人成才必经之路。因此,在“双减”政策后,适当安排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安排更加科学,生活更加丰富,童年生活更加完整。另外,劳动教育也为“双减”后解放学生创造潜能、促进个性发展、丰富精神生活提供了舞台。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促进个体化和社会化。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社交能力和生存技能等,从而实现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的统一。

第三,劳动教育有助于强化实践育人,推进素质教育。

实践育人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价值导向。然而,广大教师和家长在如何实践育人方面仍然存在困惑。事实上,回归劳动实践是最便于实施、最可能落实、最易于操作的手段。因为劳动课程是最基础的实践课程,劳动项目是最广泛的实践项目。丰富的劳动实践资源和便利的实施方式使得“双减”后的劳动实践育人成为最美丽的育人风景线。同时,“双减”政策的出台,为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和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要实现素质教育的落地,需要相应的机制、载体、课程和项目。劳动教育是最综合的素质教育课程,劳动素养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得到了更多的空间,配合上观念的转变,可以为“双减”政策的落地提供了健康的平臺和渠道。

二、聚焦: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困境

“双减”是治理教育的好政策,自实施以来,在营造教育生态、转变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许多培训机构通过转变运营模式,转向异化的“素质教育”赛道,依然会侵占学生的课余时间,只是更隐蔽了。劳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劳动教育意见》颁布后,各地劳动教育如火如荼,劳动教育研究和实验此起彼伏,呈现出无比热闹的场景。然而,多年的顽疾,不是一时就能改变的,劳动教育的充分实施仍面临许多现实困境。

第一,劳动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劳动教育氛围不足。

应试教育仍然是当下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大阻碍。劳动教育尚未真正被全社会接受,其功能和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仍然被忽视。家长反对体力劳动,学校将劳动作为奖惩办法,社会对普通劳动者和传统劳动岗位的认可度仍然不高。家庭中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象以及学校中劳动教育流于形式等现象仍然存在。

第二,劳动教育的优质课程少,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全、时代性不强。

劳动教育虽然是必修课程,但据调查,中小学还存在着两张课程表现象,有的学校并未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范畴。即使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范畴的学校,也普遍存在着劳动教育优质课程少,资源不足,课程体系不全、时代性和吸引力不强的问题。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方式也比较单一,课堂上普遍采用传统的讲授法,理论传授过多,实践学习较少。劳动教育仍然存在身心分离的倾向。

第三,劳动教育基地和平台不足,劳动教育资源整合不够。

劳动离不开场所、工具和社会资源。然而,目前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设施和条件严重不足,可用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无法满足数以千万计的学生对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的需求。

第四,劳动教育师资缺乏,而且教师的劳动教育素养普遍不高。

据了解,目前中学只有个别通用技术老师,没有专职劳动教育教师;小学除了个别学校外,其他学校的劳动教育教师都是兼职,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劳动教育的专业性和可行性。教师既缺乏职前劳动教育专业训练,也缺乏职中劳动教育专业培训和研修,甚至最基本的教研活动也很少,因而大大妨碍了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指导效果。

第五,劳动教育的评价工具短缺,劳动教育评价单一。

劳动评价是劳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当前劳动教育重实施、轻评价,劳动评价还处在起步阶段,评价工具短缺,评价方式单一。现有的评价工具也存在结构单一、维度不全等缺陷。此外,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主体主要是教师。总之,在学校劳动教育中,劳动评价被弱化、狭窄化,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

三、行动:“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实践策略

本文讨论的劳动教育与国家课程和正规课程的劳动教育不同,它指的是在“双减”政策下的课后延时服务中的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为提高“双减”服务质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劳动教育改革中的难题,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M校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一)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面对“双减”政策的落地,如何应对家长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不认同?如何解决教师不接受和不支持的问题?M校首先从宣传入手,加强中央《劳动教育意见》的宣传力度,切实转变家长教育观念,让素质教育理念和劳动成人理念深入人心。

对于教师,学校通过校本培训、专题研讨会、法律法规普及和理论学习等形式,将《劳动教育意见》纳入教师日常研修活动和专业素养提升工程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育观念,确立新型的劳动价值观。

对于家长,学校探索宣传传播的多种方式,树立劳动立人的价值观,引导家长开展好家庭劳动教育。由知识传播到行动倡议,激发家长的参与热情,通过亲身经历向孩子讲述自己的劳动故事和创新创业故事;指導家长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孩子的职业体验引路人,并与孩子一起探索未来的职业。

对于学生,学校改变了以往单向传播的方式,通过劳动课堂宣传、学科渗透、以赛宣传、现身说法、劳模进校和职业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美、劳动光荣意识,确立劳动成才价值观。

(二)提供“工具”,创造资源优势

课后延时服务增加了劳动教育内容,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很困难。没有劳动教育资源,没有相应的基础条件,再好的设想也难以付诸行动。为了确保课后延时中的劳动教育能够顺利进行,M校着力加强课后延时劳动教育的“工具箱”建设和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

1.劳动教育微课程、劳动微项目和STEAM微项目

课后延时服务决定了课后劳动教育的特征和要求,必须以微、短为主。因此,相应的课程准备也必须着力微、短的要求。M校根据课后劳动教育的要求,每个班级每学期至少准备10个以上的微劳动教育课程、20个以上的劳动微项目和20个以上的STEAM微项目。确保每两周进行一次劳动教育微课程,每周安排一次微劳动活动,让学生完成一个STEAM微项目。

2.劳动课程基地和劳动实验室

学校建有六个课程基地,并配备相应实验室,这些都是学生课后劳动的重要场所。六个基地包括生物多样性探究课程基地(省级2011)、基于项目学习的范仲淹思想研究课程基地(市级2019)、走进范仲淹:课程思政课程基地(省级2021)、体验与认知:指向现代功能农业的劳动教育课程基地(市级2021)、指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纳米科技教育课程基地(省级2022)等。这些课程基地创新了学生劳动教育方式,为学生课后延时劳动教育打开了新视野。例如,学校围绕“走进范仲淹:课程思政课程基地”建设了范仲淹思想研究陈列馆、范仲淹思想文化长廊、范仲淹义田、卧云书院、鸣园、希文书店等。在卧云书院,师生可以开展微主题班会;在范仲淹思想研究陈列馆内,师生可以一起研究范仲淹思想,并学习传统文化。在范仲淹义田,同学们可以亲身体验收割的辛劳与收获的喜悦。此外,学校还建有国家功能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科普教育基地。

3.《劳动教育手册》

为了方便指导学生进行劳动教育,M校编写了基于学校的劳动教育手册,学生可以根据手册了解什么时间应该参加什么劳动、在哪里劳动、和谁一起劳动、劳动需要哪些知识和技能,以及劳动教育与素质提升的关系等。

4.校园劳动地图

为方便学生参加课后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M校发动全体教师梳理校园内劳动教育资源,制作了校园劳动地图,并发放全体学生。校园劳动地图包括校园劳动基地,如现代功能农业劳动教育课程基地、纳米科技教育基地、范仲淹义田、小菜园、小种植园、水稻田、小工坊、小厨房、创客实验室、劳动实验室等;校园劳动项目,如教室清洁、教室设备维护、宿舍卫生、劳动工具整理、厕所卫生、食堂帮厨、垃圾分类、器材收纳、图书信件收发、校园种植、名树保护、碑刻保护、动物饲养、校园清洁、物品维修、生活创客和延时服务志愿者等,校园劳动地图还整理了班级内劳动清单和校内劳动大清单,并标明相应的位置。

5.课后延时劳动记录单

根据校园劳动地图提供的劳动资源和课后劳动目标,学校还为学生准备了一张课后延时劳动记录单,学生每周填写一次。记录单的内容包括劳动内容(项目)、劳动时长、完成情况、劳动体验、劳动的自我评价等。

6.家庭劳动教育清单

课后延时劳动需要家庭劳动的配合和巩固,除了完成学校课后延时劳动任务单,M校要求学生完成家庭劳动清单。这张清单包括卫生清洁、床铺衣物整理、书桌管理、物品收纳、美食制作、衣物清洗、菜肴烹饪、手工制作、垃圾处理、动植物养护、服务家人、电器维修等。

(三)狠抓队伍,提供师资保障

困扰“双减”后劳动教育开展的最关键问题是劳动教师不足及教师劳动素养不足问题。为提高全体学科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劳动教育素养。M校采取了以下措施和策略:

第一,课题引领、项目探索策略。学校以“网络田园: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创新的实践研究”等一批省、市、区立项课题(合计8个劳动教育专项课题),以及省、市前瞻性教改项目为引领,扎实推进专任教师学习劳动教育政策文件、开展劳动教育项目研究,提高理论修养和教改实践本领。

第二,校本教研策略。定期组织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的校本教研活动,以规范教师的劳动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的劳动教育水平和指导能力。

第三,教师成长共同体模式。学校组建了15个学科名师领衔的教师成长共同体和3个综合名师成长共同体。通过共同体活动和建设,有力推动教师业务提升。例如,学校的名师成长沙龙自成立以来[3],以主题沙龙、课堂研讨、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实践创新、标杆考察等形式,带领全体成员围绕劳动教育等主题展开研修活动,在学校劳动教育中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

第四,劳动会课制。针对教师全员的劳动教育培训落实、力度欠佳问题,学校进一步健全机制,把班主任、后勤园艺师傅、热心劳动教育的老师、家长等组织起来,开展劳动会课活动。把劳动专业技术人员、工匠、劳模等请进校园,定期来指导劳动会课活动,以提高全体教师的劳动指导能力。

(四)抓住关键,构建劳动教育实施范式

1.构建“三联三环五结合”劳动教育模式

依据我们对课后延时服务劳动的理解,参照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结合学校已有的劳动教育实验,项目校构建了课后延时劳动教育基本模型(见图1)。

项目校构建的“三联三环五结合”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是:“三联”指工作联动、科研联动、管理联动,目的是统筹课后劳动教育,让教师、行业专家、家长统一起来,协调开展工作。“三环”指针对具体劳动教育主题活动采取的实施环节:通过劳动教育微课程来创设情境、普及劳动知识,训练劳动技能,以启动劳动教育课程;通过劳动实践和STEAM项目探索进一步推动课程的实施;通过劳动教育成果展示、心得交流,总结劳动教育成果,促进学生劳动素养发展。“五结合”指劳动教育课程与STEAM项目化学习的结合、职业体验与生涯规划的结合、专门性劳动教育与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结合、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的结合、学校劳动教育与社区劳动教育的结合。其中,“三联”是“三环”的保障,而“三联三环”又是“五结合”的保障和支撑。

2.以“十个一”完善课后延时服务劳动教育

“十个一”是针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要求,是指每两个星期的一次課后劳动教育微课、每周一次的课后集体劳动安排、每周完成一项STEAM项目、每人每学期学会一项劳动技能、每周一次劳动体验、每周写一篇劳动日记、每人参加一个劳动社团、每学期参加一次社区劳动体验、每学期一次劳动成果展示、每人完成100分的劳动积分。M校创建的这个“十个一”的课程实施要求,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加深学生劳动教育的体验感、获得感、成就感,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课后延时服务的劳动教育。

(五)加强劳动教育评价

劳动教育需要评价引领,“双减”政策下的课后劳动教育更需要评价引领,才能形成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激活劳动育人的真正功能。M校认为,完整的课后延时服务劳动教育评价不仅包括学生的劳动评价以及劳动素养发展评价,也包括劳动教育开展情况评价,如课程开发评价、教师指导评价等。这里仅探讨学生劳动评价和学生素养发展评价。M校的学生劳动评价和学生素养发展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进行基本的劳动评价,即“十个一”完成情况。

二是构建劳动素养评价指标。M校基于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品质四个关键要素,形成劳动思想、劳动态度、劳动意识、劳动技能等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构建以劳动素养为取向的发展性评价体系,组织实施学生劳动素养发展评价。

三是创新评价形式。M校充分利用学校劳动教育记录单、家庭劳动教育清单、劳动日记、劳动教育手册等进行过程性评价;通过创设劳动积分制形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整体建立家庭、学校、社会多元主体评价机制;通过评选劳动小达人、学校技术能手、学校劳动模范等进行发展性评价,最终导向学生终身发展。

(钱家荣,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 苏州市吴中区教师发展中心劳动教育研究所,江苏 苏州215104)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07-24)[2023-05-07].http://www.gov.cn/zhengce/2021-07/24/content_5627 132.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6)[2023-05-07].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2003/t20200326_435127.html.

[3]钱家荣.跨界学习促进教师“二次成长”的案例研究——以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跨学科名师沙龙团队成长为例[J],基础教育参考,2020(5):40-45.

责任编辑:刘  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实践策略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困境与教育路径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