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地区合作:助推山区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浙江省常山县的实践

2023-11-04杨海军浙江省常山县教育局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29期
关键词:跨地区常山县共同体

杨海军|浙江省常山县教育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等一系列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更是被写入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浙江省将“新增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结对学校1500所”纳入民生实事项目,致力于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快推进优质均衡发展,让乡村孩子能就近“上好学、安心学、有盼头”。可见,打造城乡学校共同体,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工作。对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山区县而言,推动跨地区合作,是助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

常山县是浙江省山区26县之一。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常山县在城区框架不断拉大的情况下,教育布局布点、师资配备、资源供给等方面短板问题日益突出,难以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现实需求,影响城市能级提升。为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常山县立足教育发展实际,借力“山海协作”平台,积极探索推动教育事业提质增效、赋能升级的新途径、新路子,在推动跨地区教育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聚力聚焦“引水活源”,探索教育合作新模式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必须借助诸多条件或举措。打造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是推进山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常山县基于山区县教育发展的实际,注重“引水活源”,探索教育合作新模式,打造学习互动阵地,构建城乡义务教育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机制,通过实现共同体内部学校教师间、校长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通过共享教师资源、教学资源等,搭建标准化分享平台,促使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学校各方面资源“活”起来,进而实现跨地区城乡间、区域间共享。

近十年来,常山县探索教育合作的举措主要有:2014年,引进杭州锦绣·育才教育集团,从学前、小学、初中3个阶段全面实施合作办学,吸收“样样落实,天天坚持”精神到常山,形成“环境不变、队伍不变,质量大变”的育才现象;2016年,推进常山县第一中学与慈溪中学的合作办学,通过管理人才援助、高考信息共享、“委培”骨干教师等方式,为高考质量的提升“加码发力”;2017年,与北大附属台州书生学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通过植入先进治学办教理念,推动常山县城关中学、常山县城南中学两所中学的办学水平进入衢州市公办学校前列;2021年,引入海亮教育集团托管常山县城东中学,全面启动初中段的集团化办学,组建了4个初中教育集团,实现了将人、财、物全部打通的“1+1”(1所城区学校+1所农村学校)发展格局。

二、瞄准抓实“关键因素”,探寻教师培养新路径

教师是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关键因素”。教师资源能否在学校内部进行合理的流动以及在校际之间恰当地联合共享,事关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优质均衡发展能否实现。为充分学习先进地区优秀教师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常山县聚焦双向共享、文化互融,以共融、共进、共赢为目标探寻跨地区教师培养的新路径。

(一)学习先进理念,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开展跨地区合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到常山县支教的浙江省“希望之光”教育专家团队成员既担负教书育人工作,又帮助受援单位加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常山县培养了一批教学骨干,建立起一支带不走的师资队伍。杭州市上城区是常山县的对口支援单位,2022 年上城区送教下乡27 次,两地跨地区开展教师网络研修活动103次,开设互联网同步课112节,学校共同体建设成效位于省市前列。

(二)结对跟岗锻炼,推进师资共培

为推进两地学科教师的教研交流,提高学科教研实效,2022 年杭州市上城区与常山县组建了9个跨地区学校共同体,师徒结对教师数达126人次。同时,两地成立了6个跨地区学校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常山县选派了18名乡村教师到杭州市上城区的结对学校挂职跟岗锻炼,以培育优秀“种子”教师,为乡村教育持续“造血”。

(三)聚焦名师培养,打造“领雁”队伍

常山县依托跨地区学校共同体培养名师,2023年让5名特级教师培养人选与杭州市、慈溪市的5位特级教师,80名骨干教师与慈溪市和杭州市上城区的40位名师建立师徒结对关系,以加强名师培养。同时,常山县先后成立省特级教师“智汇空间站”,市、县两级教育人才专家工作站、名师工作室及本土专家工作站11个,切实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

三、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构建校际交流新平台

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的形态要实现从“各自为营”走向“聚合发展”,最后走向“共栖共存”的转变,就必须解决共同体内部的文化冲突与矛盾。为建立规范合理的运行机制,确保跨地区教育合作的长期有效,常山县在跨地区开展教育合作的过程中,坚持“以制度保长远”原则,不断推进合作走实走深。

(一)加强统筹设计

常山县与对口支援单位联合发文,明确跨地区学校共同体结对学校的名单及帮扶任务、帮扶周期、年度工作进度等,按照“一年扩量、两年提质、三年成效、四年创品、五年总结”的教育协作规划和工作总基调,着力“做好需求调研、做好顶层设计、畅通互访机制、督办过程管理、问效目标达成、树立帮扶品牌”六大路径设计,因地制宜、因项施策、因需协同,建立区、校两级工作机制,创新实施互访、互派、沟通、管理、宣传、监督六大互助机制,让结对帮扶保障有力、监管有效,让对口支援实现流程化操作、规范化管理。

(二)优化硬件基础

为满足在线同步课堂的“城乡互动”需求,常山县对县域内所有农村学校智慧教室的网络和硬件进行优化升级,新添了直、录播互动终端,音频处理器,互动电视和观摩电视,高清跟踪摄像头和全景摄像头等互动必备设施。同时,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定期跟踪县域内各跨地区结对农村学校师生实际同步上课的过程体验和效果反馈,在系统调研和新增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完善互动终端功能。

(三)搭建智慧平台

常山县以智慧教室为平台,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采用云端全景式研讨、“云上送教”、“云端分学科教研”等形式,提升跨时空结对帮扶实效。根据受援学校学生的学习难点和教师的教学困惑,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的教师共同确定一同上课的内容,并同步做好“双研”(关注学情差异、课程目标的线上“课前导研”,关注学生知识习得、能力提升的“课后返研”)工作。双方还从课堂参与、教师评价、延伸探究三个维度评价与反思,适时调整帮扶策略,使结对两校的学生在同一时段同上一堂课,共同经历优质学习体验过程,共享优质师资资源。

综上所述,跨地区合作推动了常山县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多年的实践中获得众多启示:一是跨地区教育资源的优质共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二是跨地区合作培养教师,为多措并举促进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三是跨地区合作开展同步课堂教学,让更优化的数字体验赋能更高效的教育帮扶,让落后地区的学生也能就近“上好学”,从而推动“教育共富”的实现。

猜你喜欢

跨地区常山县共同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学生作品展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常山县图书馆推动有声阅读的实践与思考
“跨地区”、“跨部门”、“跨币种”协同监管方法研究及政策建议
衢州市常山县天马一小
常山县天马一小
建筑安装企业跨地区施工的内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