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时代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要素分析
2023-11-04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李 荆|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要求,浙江省发布了《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全面规划全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工作,积极回应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新任务。《实施办法》提出:“学校则要依据省级办法,科学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这一要求旨在引导学校通过课程实施方案研制与实施这一项具体工作,做好学校课程体系的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并不断完善课程管理,有序推进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建设工作。这既指明了学校作为课程实施主体在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也突出强调了在素养导向时代学校整体规划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现阶段做好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价值
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主体,学校承载着最基础的课程规划、课程实施等重要任务。因此,基于素养导向要求统筹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对于义务教育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落实教育改革基本要求的积极作为
《实施办法》提出“各地各校要统筹规划三类课程的实施,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拓展补充”[1]。这一要求是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中三类课程设置规定的进一步细化。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由三级课程管理发展到三类课程设置,旨在强调国家课程的主体地位,奠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这是必要条件。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则是拓展和补充,在共同基础上兼顾区域、校际差异。三类课程都致力于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学生,相辅相成。
如何正确发挥三类课程的功能,落实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责任重大。学校要根据省级实施办法,统筹实施好三类课程。如何统筹实施,则需要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级课程实施办法基础上,立足本校办学理念与育人目标,充分分析论证内部和外部资源,合理安排各学科课程,系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
(二)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的系统谋划
2023 年,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对校本课程建设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学校要“因校制宜规划学校课程及其实施,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健康成长为目标,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将课程理念、原则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实践活动,构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育人体系”[2]。
坚持因校制宜是当前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对学校发展提出的一大要求,而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建设毫无疑问是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维度。如何传承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传统,如何实现新时期学校的育人目标,如何创建“一校一案”“一校一品”、凝练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特色品牌等问题,都需要学校课程建设提供基础根据。
(三)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课程供给
《课程方案》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求打好共同基础,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适当增加课程选择性,提高课程适宜性,促进教育公平,还要求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以多种课程形态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3]。
素养导向时代的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突出强调发展素质教育,培养时代新人,坚持以生为本,促进育人方式的变革。立足学生本位这一根本立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既要能够充分保障国家要求,打好共同基础,也要能够关注学生差异,注重满足学生多样的发展需求。因此,三类课程的统筹规划需要学校根据校情、学情,在课程资源选用、课程开发实施、教学方式改革、评价管理等多个方面做好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从而才有可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
2015年浙江省推行的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两类,从机制层面增强了义务教育课程的选择性,给予学校教学安排一定的自主权[4]。省教育厅教研室还专门组织过学校课程实施方案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历届省级义务教育精品课程征集活动也要学校报送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规划),并要求学校要以建设拓展性课程为契机,以研制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规划)和课程纲要为抓手,以优化学校课程顶层设计为目标,统筹考虑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在课程实施方案的统率下确定要开发的课程门类和建设进度。各地各校也都对学校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了多轮次的梳理和完善,但调研发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仍存在着不少问题。
其一,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目标不明。其典型代表为:三类课程设置没有统筹安排,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设有重复情况;学校的课程体系不能有效支持育人目标的实现,以学校设想代替学生需求。
其二,学校课程体系所辖范围不清。对学校课程体系中应有哪些课程类别不明晰,课程结构不明晰,或是人为设置过多层级、过多自创名词,或是缺少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研究,仅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设计,硬生生地割裂了三类课程,不利于三类课程因校制宜地形成育人合力。
其三,学校课程建设停滞不前。较为典型的表现就是: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多年没有修订完善。这代表着学校的课程建设没有与时俱进地发展,没有形成应有的循环机制。少数学校制订课程实施方案仅仅停留在文本层面,对如何落实新时期课程建设要求缺乏实践的勇气与深入的思考。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不到位,缺乏将新时代育人要求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实际情况进行因校制宜的有机结合,导致出现规划与实践两层皮的情况;二是对学校课程体系和课程实施方案研制工作缺乏正确的认知,单纯将其视为文本的编撰,对其应发挥的发展引导价值缺乏足够的研究与思考。
因此,在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再次强调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研制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学校要按照“办什么学校,育什么人,开什么课程、怎么开”的逻辑结构,梳理学校资源,从设置、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建立科学、系统的实施方案,并依据方案科学搭建并实施学校课程体系,从而确保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三、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四项要素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工作是一项关系到学校未来发展的核心工作,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须遵循“充分研讨、反复论证、先行试行、稳妥推广”的原则有序开展。学校应将其视为学校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省级实施办法,实现五育并举要求,深化“双减”工作的有效途径予以重视。具体而言,可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方式、课程组织管理等四项要素进行规划。
(一)在课程内容上,要重视三类课程整体规划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学校育人目标实现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这就要求学校优化课程设置,“有效实施国家课程,规范开设地方课程,合理开发校本课程”[5]。
“有效实施国家课程”是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在开齐开足的基础上努力开好国家课程,确保国家课程的功能最大化,充分体现国家意志。2022年修订完成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和正在逐步推进修订的各学科教材,就是国家课程育人要求最好的体现,理应重视并遵照执行,不可以任何方式被削弱或被取代。“规范开设地方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规划的、充分反映地方对义务教育补充性要求的课程门类,要充分发挥地域性、综合性、时代性特色,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家国情怀。“合理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的“自留地”。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实施之后,学校可以根据校情学情,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为目的来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
(二)在课程结构上,要一体化构建学校课程体系
一体化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是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的基本保障。学校要在统筹三类课程的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一体化构建指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学校课程体系。
首先,学校要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有一体化设计,充分考虑“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的要求,五育相辅相成,互为支持。
其次,学校要对办学方向与课程设置有一体化设计,在凝练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理念、育人目标的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这一体系要能够有效承接育人目标的实现,要能明晰“育人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之间的实质性联系。
再次,学校要对“一切课程行为”有一体化设计。“一切课程行为”的内涵如下:既包括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也包括有课后服务工作中的拓展服务课程安排;既包括有学科内、学科间的协调统一,也应包括有学段之间的有机衔接;既包括有各学科10%课时用于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统筹安排,也包括有德育活动、节庆活动和社团活动的统一安排。
可见,一体化构建学校课程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结构性和专业化程度要求很高的综合工作,更是一种应该在全体教师中形成共识的行为导向。学校要坚持以课程为龙头,对教学改革、考试评价、教师培养、资源建设等方面作系统规划[6],构建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进而将新课程理念有效地转化为教师共同的自觉行为。
(三)在课程实施方式上,要关注综合学习和学科实践的特殊作用
推进综合学习、强化学科实践是当前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的两大亮点,也是现行教学方式急需完善之处。综合学习强调的是课程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经验的联系,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的有机融合。这一原则关注的是培养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学科实践强调的是学生学习与生活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在实践中所获得的学科思维和方法的运用,以及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7]。二者有一个共性的导向,是要让学生自己经历学习、实践体验,综合多门课程的习得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真问题,从而改变“擅长解题,但不善于解决问题”的现实状况。
对于教师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不仅与教师惯用的教学方式和思想有关,而且涉及学校的教学组织方式和管理。特别是如何组织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研究,将成为学校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学校要建立相应的课程实施机制,以多样态的教研组建设为抓手,引导教师突破学科教学的边界,开展跨学科或主题式教研活动,以教师的“真研究”引领学生对“真问题”的解决。
(四)在课程组织管理上,要保障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
坚持以生为本一直是我国课程改革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因此“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成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的重要原则。除了课程内容、科目上的丰富多样,教学组织管理上的各项保障更是确保个性化学习真实发生的基础。
其一,要科学规范课程开发流程。在强调学校以《课程方案》为行动指南的基础上,进一步科学规范学校课程开发开设的基本流程。重视课程纲要的实践价值,要求学校无论开发哪一门校本课程,都需要制订具体的课程纲要,避免再次出现“因人开课”或以校本课程取代国家课程的情况。建立健全课程持续发展机制,形成完备的课程质量评估论证制度、课程改进完善机制,及时淘汰低水平、生命力不强的课程。
其二,要科学行使学校排课自主权。根据《课程方案》要求,《实施办法》在明确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为学校课程改革保留空间,也允许学校在保证周总时长不变的情况下,确定各科目周课时数,自主确定每节课的具体时长。这些要求给予学校教学安排一定的自主权。在教学安排上,我省不少学校已经在积极探索实行长短课、大小课、整合课等多种课时设置方式,以及分层走班、主题项目学习等新型教学组织方式。这些先行经验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其三,建立完善的课程选择修习机制。《实施办法》明确指出要“适当增加课程选择性,提高课程适宜性”,以多种方式“服务个性化学习”,并明确“校本课程原则上由学生自主选择”。这需要学校教学管理能够与学生的选择修习相配套。近年来,我省义务教育阶段拓展性课程的选课走班教学、初中阶段的分层走班教学,都是在这一方面的积极尝试,也为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奠定了实践基础。课程选择修习机制的建设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在国家课程教学中基于学科育人要求,建立“学为中心”的教学新常规,关注“课—教—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指导学校立足“双减”工作要求,科学合理统筹安排课时和教学进度,让每个学生都能选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总之,遵循素养导向统筹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应成为时下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这项工作关系到《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能否有效落地,关系到育人方式变革的基础搭建,更关系到确保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任务达成,需要高度重视并不断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