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育人方式变革与课程实施深度融合

2023-11-04李优治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29期
关键词:特长党史导师

李优治|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

课程,承载党的教育方针,是学校育人重要的载体。《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阐明了课程“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育人功能,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作用。然而,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下的课程实施存在着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方式单一、偏离实践、重分数轻素养等缺陷,不利于“课程育人”新理念的贯彻落实。

《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提升智育水平、加强体育美育、落实劳动教育,进一步转变育人方式,积极构建凸显素养导向、满足个性发展需求、具有浙江特色的义务教育课程实施体系”。宁波市鄞州实验中学坚持将学校育人方式变革与课程实施深度融合,推动课程育人的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的办学实践与《实施办法》提出的理念与要求高度吻合。

一、德育导师制:家校协同推进课程“综合育人”

自2007年建校以来,学校就实行德育导师制。学校改变传统的一个班级配一名班主任的做法,把每个班分成三个德育小班,每个小班配一位德育导师(其中一人为班级首席导师),三位导师分工合作,共同管理一个大班。学校每个学生都有导师,每个教师均是导师。在推动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德育导师制以其“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三全”特色,具备了传统班主任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促使家校协同聚焦人的综合素养培育,推动课程“综合育人”的实现。

(一)德育导师是学生课程规划的指导者

实行德育导师制的初衷,是给学生的品行立基,但人生是漫长的,教育还应该看到更远的未来。既为“导师”,就要为学生的一生着想,因此学校要求德育导师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选择课程,规划课程体系和未来人生。七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前,学校请德育导师、学生及其家长、心理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生涯规划。家校沟通,帮助学校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思维、心理、理想和家庭环境;心理测验和能力检测,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作出初步的生涯规划探索。在此基础上,学校进行分批分类指导,引导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同时积极参与家庭劳动,体验感兴趣的职业,挖掘特长,激发潜能,并由此做好初步的课程规划。到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德育导师和家长、学生一起再进行一次生涯规划,对即将面临的中考作出选择。学校邀请已就读名校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开设讲座,也邀请初中时学业成绩并不出色但升入职高后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大放异彩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开设讲座,让学生树立“无论普高职高,适合自己特长发挥的才是最好的”观念,从而更为主动积极地做好合理的课程规划和学习。

(二)德育主题课程是“全程育人”的重要载体

德育导师从初一年级起一直到初三年级,全过程关注学生的成长,形成“全程育人”的格局。三年中,经过系统规划,德育导师和学生共同形成三类德育课程:一是主题班会课程,其以红色教育为核心,设计了专题报告型、咨询答疑型、现场体验型、节日纪念型、才能展示型、成果汇报型六个类别的红色教育班会主题,从完善认知、强化认同和落实行动三个维度构建红色主题班会课程;二是学科德育融合课程,其既发挥思政课作为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又重视将德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融合在一起,构建“全科育人”体系;三是德育基地课程,其广泛利用德育基地,合理有效安排德育活动,并按照三个学年六个学期设计主题(如表1所示),三位导师带领行政大班或者德育小班分别到基地体验、感悟。

表1 德育基地课程的设计

(三)特色德育小班满足个性需要

“综合育人”的基本追求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学校打破班级限制,根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或共同的需要组建特色德育小班,由指定的教师担任导师,个性化地推动课程“综合育人”的实现。由“德困生”组成的“圆梦小班”,由特殊学生组成的“阳光小班”,均由十个左右让班级德育导师“束手无策”的学生组成。前者由年段分管领导和德育处教师担任导师,专门落实德育工作;后者由校长和专职心理教师担任导师,进行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努力融入集体。由具有共同爱好和特长的学生组成的跨年段特长小班如“信息社”“衍纸社”等,由专职课程指导教师担任导师,并以师徒制的方式开展相应活动。师徒制的优越性在于,徒弟在学到特长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人。

二、“适性”课程:为“课程育人”搭建优质平台

建校之初,学校就推行全面课程制,即以多元的课程育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园成长元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丰富的终生难忘的校园生活经历。在“尊重差异·因性育人·多元发展”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为不同学生搭建不同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禀赋和潜能。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逐步形成了“适性”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并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国家课程实行“刚性管理”,开足开齐;地方课程实行“弹性管理”,保质保量;校本课程即“拓展性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就校本课程而言,学校根据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开设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选修课程包括知识拓展课程、个性特长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为有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的可能,为课程育人搭建优质平台。相对而言,校本课程中必修的党史教育课程和三类选修课程最能体现“适性”的特点,下面对此作一介绍。

(一)党史教育课程

党史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小精神补钙的关键。基于此,学校依托沧海路校区的党史教育基地积极探索五育融合指导下的党史教育课程,并将其确定为校本必修课程。在图书馆二楼,学校规划了总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党史教育基地。基地分为两个主题陈列室和一个活动厅,可同时容纳百余人参观。每周五,学校开设一个班级的党史教育课程,从每个班级选拔的“党史宣讲员”在基地进行课程学习。这些学生“党史宣讲员”分别承担了“值日岗”“值周岗”“轮值岗”的三岗任务,用自己的语言讲好党史故事、传播党的声音。根据党史发展顺序,学校形成了“党史十讲”校本学习讲义,引导学生循史而读,并根据党史脉络,结合时政热点,录制了一系列党史微课。学校已培育了第一批三十余人的“党史宣讲员”,目前正通过师生和生生传帮带的方式,培养更多的“党史宣讲员”。以“培养一批,宣讲一批,普及一班,带动全校”为路径,学校借助党史教育课程,逐步实现了全校“人人知党史,人人讲党史”。

(二)知识拓展课程

知识拓展课程是国家课程中的文化课程校本化,属于文化课程的拓展和延伸课程。这类课程由任教语文、数学、科学、英语、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开设。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能开设一门知识拓展课程,特殊情况也可以两位教师合作开设一门。知识拓展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具有主题式学习、深度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的特征。知识拓展课程一学期开十二次,每次两课时。学校科学组教师开设的以科学大揭秘、动物解剖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拓展课程,培养了一批动手达人,入选宁波市精品课程。

(三)个性特长课程

个性特长课程主要包括体育运动、艺术修养、科技发明等三方面内容,一学期开十二次,每次两课时。这一课程注重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以促成学生的多元发展。其中,信息学课程和机器人课程培养了一批批拔尖创新学生,十多位毕业生已经进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深造。衍纸课程注重美术与手工的结合,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制作,让学生在感悟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中激发家国情怀,同时给学生以美的教育和熏陶。

(四)综合实践课程

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劳动技能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注重让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能融入社会,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实践育人”功能。烹饪、烘焙、女红等劳动技能课程注重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在劳动技能课程中,学校增加了“智慧教育”的元素,更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如金工课程、木工课程、无土栽培课程等。依托沧海路校区占地四亩多的劳动教育基地,学校新开发了劳动基地课程。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生以班级为单位种植各种农作物,充分培养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技能。以社会调查、社会服务活动设计与实施、职业体验等构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注重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活动能力,为其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三、多元激励机制:创新课程评价

在“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的理念下,学校进行了评价制度改革,即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优化学校教育质量评价。学校给学生创设了多个展示潜能的平台,逐渐形成了多元激励机制,使评价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注重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评价内容精细

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校开展基于五育并举的全面评价,把学生的行为习惯、学习态度、素质特长,音乐、美术、劳技、计算机、体育等拓展性课程的参与情况作为评价的项目,建立一整套计分的方法和标准,并将具体的评价内容细化,提供菜单式评价内容,既保证评价的全面,又避免事无巨细、费时费力。

(二)评价标准精练

评价的目的是促成学生发展,因此评价要突出学生的发展性。学校精练评价标准,实施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扬长性评价和瞄准学生内生动力的激励性评价。

扬长性评价注重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优点,肯定、表扬学生,积极开展以鼓励学生发挥才艺为目的、展示拓展性课程成果的“鄞实达人”评选,为有特长的学生私人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并搭建平台,如为学生组织个人书画展、个人音乐会等。这有助于充分发挥评价的科学导向和激励功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成长的喜悦和成功的乐趣。

激励性评价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具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师通过赏识、激励、关爱,把力量注入学生体内,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我肯定、自我管理、自我辐射。学校扩大学生学习榜样的视角,通过“课程之星”“感动班级人物”“班级之星”等的评选,使几乎每个学生的优点都能被肯定。

(三)评价方式精确

评价方式服务于评价目的,精确的评价方式能有效引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使评价主体多样:一是将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二是从家校协同育人的角度将教师的评价与家长的评价相结合;三是将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即个人在团队中评价,团队成员捆绑在一起评价。

学校还注重个性化的分类分层评价。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尺度。学校以尊重学生差异为基点,承认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个别性,设置各类评价系列,并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高质量的教育,是以生为本的教育,是追求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追求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这为我们贯彻落实“课程育人”新理念,改革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引领育人方式变革,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与课程实施深度融合,采取全面而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可以为不同的学生搭建不同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猜你喜欢

特长党史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特长,亦是一种成长
V eraW an g
导师榜
让女儿快乐学“特长”
爱情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