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学科实践视角下的学习机制优化

2023-11-04洪优萍浙江省杭州高新区滨江教育研究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29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建构机制

洪优萍|浙江省杭州高新区(滨江)教育研究院

随着学教方式变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从“教为中心”走向“学为中心”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方式变革的必要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指出要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1]。这为进一步深化区域推进学教方式变革指明了方向。素养导向的教学,强调要突出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2]。学科实践是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是学习方式变革的新方向,是实现知识学习向素养转化的突破口。所以,探索学科实践视角下学习机制的优化,有助于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学科实践视角下学习机制的内涵

学科实践引领素养时代学习方式与育人方式的变革。从学习的本质看,它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从学习的目的看,它是真理性(求知)与价值性(育人)的统一;从学习的内容看,它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从学习的历程看,它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3]。学科实践视角下的学习机制,其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实践本质,凸显学生主体

学科实践鼓励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注重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学科知识,同时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实践。学科实践强调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与意义建构,驱动他们经历唤醒旧知、探究新知、建构新知、应用迁移的学习全过程。

(二)遵循学科性质,建构学习路径

不同的课程、不同的内容模块都有其蕴含的学科思想与方法,学科实践是实现学习方式与学科性质深度耦合的重要抓手。学科实践要深入剖析不同学科所特有的性质,提炼出学科特征,并针对性地分析实践类型。同时,基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学习规律,建构多维度的学习路径,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三)链接真实情境,转变学习方式

学科实践通过综合性、开放性、创造性的学科问题和真实且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实现与学科知识、客观世界之间的互动和交融,并通过不同学科之间作用力的交织、融合与激荡,一同建构学习者的整体素养[4]。学科实践打破了原有的知识边界与空间边界,形成学科之间、学科实践与生活实践的相互融合,使学生在经历真实问题解决过程中体会学科思想与方法,习得学科思维,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学科实践视角下学习机制优化的着力点

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可通过学习机制的优化来解决。以杭州市滨江区实践了多年的教育品牌“‘白马湖’好课”为例,其在推进过程中逐渐提炼了优质学习基因、优质学习标准。但是,对“白马湖”好课建设基地学校、试点实验班的跟踪调研发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看似成为常态,可学生的学习并没有很好地在与学科性质深度耦合的基础上发生,会出现“虚探究”“浅探究”“假探究”的情况。如何通过学习机制的优化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学习驱动机制,即通过创设真实且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以问题驱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保持真学习;二是学习承载机制,即遵循学科知识蕴含的学科思想和方法,建构具有学科意蕴的多维学习路径,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参与深学习;三是学习指导机制,即创建促进学习进程发展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支持与指导,发挥学生的自我调控性,实现会学习。

(一)学习驱动机制

学科实践遵循学习本身所蕴含的实践属性,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来驱动学习,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连接,并以循序渐进的学习任务推进学习进程。

1.核心素养导向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实践的落实,要充分认识从学科知识学习转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要深入理解不同课程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的内涵意义,要深度挖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学科思想与学科方法。

2.真实问题驱动

《课程方案》指出,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5]。学科实践需要在对核心素养、学科知识深度理解的基础上,依据学习目标,创设真实且有意义关联的学习情境,引发学生提出可以自主探究并推动问题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学习任务推进

学习进程的推进,关键在于将学习置于指向学习目标且有逻辑关联的学习任务之中。教师要通过任务驱动学生的主动探索和意义参与,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使其真切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不断反思自己的学习活动并进行调控,保持一种主动、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

(二)学习承载机制

不同的学科知识蕴含了与之相应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实践是揭示学习本质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理解不同学科课程所蕴含的学科性质,也要抓住不同课程内容所映射的学科思想与方法,设计多维的学科实践路径,细化学科实践的学习进程,引领学生经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学习活动与方式,促进学习的主动建构。

1.建构多维学科实践路径

学科实践是用实践的方式来学习学科的思想方法,注重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中实现学习方式与学科特质的深度耦合,使学科知识内容的实践学习服务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要在深刻把握学科性质、学科思想和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学科知识的组织逻辑、关键概念和知识体系进行连贯性的理解,建构出不同课程内容所对应的学科实践路径。

如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算法内容模块注重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去解决真实问题。它所对应的学科思想是计算思维,所以要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拆解计算思维的过程要素,形成“问题界定—抽象建模—算法设计—验证优化—迁移运用”的学习逻辑,以此来建构算法内容模块所对应的学科实践路径。人工智能内容模块注重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它所对应的学科思想是科学原理的探究过程,所以要遵循“场景分析—原理认知—应用迁移”的学习逻辑。

2.细化学科实践学习进程

在知识的内在结构中,符号是知识的外在表达形式,是知识的存在形式,即符号存在。逻辑形式是知识构成的规则或法则,是人的认识成果系统化、结构化的纽带和桥梁。意义是知识的内核,是内隐于符号的规律系统和价值系统。只有把握住符号、逻辑形式、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才能从整体上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6]。教师要遵循知识所产生与发展的内在逻辑结构,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结构,来细化学科实践的学习进程,并伴随着整个学习进程的推进,让学生的个体情感体验、学习过程体验和方法体验深度融合。

如在信息科技课程中,算法内容模块可以沿着计算思维的过程要素,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进行细化:提出问题时,将问题界定为能用计算思维来解决的大问题;分析问题时,将大问题分解成一个个小问题;求解问题时,分工或分组进行小问题的学习探究;迁移运用时,用计算思维解决同类或更高阶的问题。人工智能内容模块,可沿着原理探究的过程,从生活中的信息科技场景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分析、探究现象的机理,学习、理解相应科学原理,尝试用所掌握的原理解释相关现象或解决相关问题。

(三)学习指导机制

学科实践让我们重新审视了教与学的关系,课堂从教的视角转向学的视角,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组织者与引导者。在推进学习活动的进程中,学习评价与学习支架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评价可以让学生看见自己的学习,学习支架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支持,从而发挥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

1.学习评价与引领

《课程方案》指出,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注重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7]。教师在学习评价的实施过程中,要融合核心素养,指向学习目标,契合学习任务。学习评价应贯穿学习始终,不断引发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评价与反思,知道学习的方向在哪里,知道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还需要怎样的努力与帮助,从而调节自身的学习进度与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能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从而来调整与优化学习进度与学习策略。

2.学习支持与指导

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同的学生群体或者不同的学生是有差异的,会在不同程度上碰到问题或困难,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学习支持与指导:针对不同任务进行不同的支持与指导,立足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支持,启发式地帮助学生实现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度体验与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协作与交流,促进学习的真实发生。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是新型教学的内涵,其本质就是把知识转化为素养。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建构新型的“学习中心”课堂是新型教学的表现形式;以学科实践为抓手,建构实践型的学科育人方式是新型教学的核心要义[8]。学科实践视角下的学习机制优化要坚持实践本质,凸显学生主体,遵循学科性质,建构学习路径,链接真实问题,转变学习方式,并从学习驱动机制、学习承载机制、学习指导机制三个维度,推进区域学教方式的变革,实现课程的育人价值。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建构机制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品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基于本体的学科知识门户语义服务机制研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