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情境创设与问题设计
——以“核酸是遗传物质”复习课为例

2023-11-04马洪春浙江省杭州市临平第二高级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28期
关键词:遗传物质噬菌体高阶

马洪春|浙江省杭州市临平第二高级中学

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完整课堂,一般包括六大基本要素: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1]。这六大基本要素皆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素养的形成有紧密联系。目前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命题强调以“三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为框架,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2]。但当前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存在工具化、泛滥化、虚伪化及碎片化等情况,问题设计则存在问题与情境、概念、问题解决等相脱离的情况。高阶思维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的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大多数课堂仍有如下问题:(1)低阶思维主导化,教学以知识记忆、理解的低阶思维为主,忽视了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2)学习思维程式化,课堂学习形式呆板,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式做题使学生思维程式化;(3)思维指导被弱化,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没有制订相应的思维目标,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的背景下,如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掣肘,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以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指向高阶思维培养的情境创设与问题设计。

一、基于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情境创设与问题设计

“核酸是遗传物质”位于浙科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在历年浙江省高考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主要是考查几个经典实验,包括实验方法、实验设计的方案、实验结果和结论的分析等。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实验分析更多的是考查科学探究这一培养目标的达成,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问题的提出、计划的制订、实验的设计等都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科学思维是科学探究所需的关键能力与核心思维方式[3],二者关系紧密,难以分割。

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生活、学习和实践情境;科学实验和探究情境;生物科学史情境),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或设问方式,能结合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现象作出新解释,能综合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等方法,创造性地提出解决生活生产实践及科学探究中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4],这些是当前课堂教学和高考选考对核心素养落实的基本要求。在以生物科学史几大经典实验为教学情境,呈现科学家研究工作的这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设计精细的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发展其高阶思维。

(一)利用生物科学史让学生感受与科学家相似的思维活动

生物科学的发展史既是科学家们不断质疑、不断完善、不断突破的过程,也是能体现科学家思维活动变化的过程(如图1 所示)。一方面,在课堂上利用生物科学史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生物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分析也是生物学选考的考点,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另一方面,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知道科学家们是怎么思考的,学生再通过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将其应用到真实问题情境中,就可完成思维方式的内化,发展高阶思维。

图1 生物科学史中科学家们思维活动变化的过程举例

(二)以问题串为驱动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

结合学情来看,学生对几个经典实验有所了解,但是思考的深度不够。教师可将经典实验作为情境,设计一系列问题串,并以问题为驱动,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在处理信息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过程中,学生要对数据、图表等信息进行分析。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更是一种对学生进行的抽象思维方式(观察、类比、推理等)的训练。同时,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不同观点之间相互碰撞,既能训练学生对自己想法的归纳与概括能力,又让学生能够对他人的解释提出异议,从而培养批判性思维。

二、课堂教学实践

(一)以经典实验为情境,设计问题串驱动教学

【情境一】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

提问:(1)S 型肺炎链球菌(以下简称为“S型菌”)与R 型肺炎链球菌(以下简称为“R 型菌”)之间有什么区别?(2)为什么第四组中的小鼠死亡了?(3)第四组中的S 型菌是怎么来的?(4)为什么S 型菌加热杀死后还能使R 型菌转化为S型菌?(5)R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场所在哪里?(6)R 型菌全都转化为S 型菌了吗?(7)该实验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学生活动]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生:(1)S 型菌有荚膜,菌落形态光滑,会导致小鼠患败血症,人类患肺炎;R 型菌无荚膜,菌落形态粗糙,无毒。(2)第四组小鼠死亡可能是因为出现了活的S型菌。(3)活的S型菌可能是在某种物质的作用下由R 型菌转化而来的。(4)该物质经过加热后并未失活。(5)小鼠体内。(6)只有少部分S 型菌,大部分仍为R型菌。(7)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情境二】艾弗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

提问:格里菲思由实验知道了转化因子的存在,但未进一步探索转化因子的本质。那么,我们要如何进一步探索转化因子的本质呢?

生:将S 型菌加热杀死后分离出各种物质,与活的R型菌混合后,观察是否发生转化。

[教师活动1]呈现真实的艾弗里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步骤1,用去氧胆酸盐溶液处理S 型菌,再加乙醇得到乳白色沉淀;步骤2,用盐溶液溶解沉淀,再用氯仿抽提去除蛋白质,最后加乙醇得到沉淀;步骤3,用盐溶液溶解沉淀,加多糖水解酶处理4~6小时后,再用氯仿抽提并用乙醇沉淀;步骤4,用盐溶液溶解沉淀制得细胞提取物,加入R型活菌混合培养,结果发现转化成功。

提问:(1)去氧胆酸盐的作用可能是什么?(2)步骤4中的细胞提取物中有哪些物质?主要是什么?(3)能不能继续设计实验更强有力地证明提取物中的DNA就是转化因子?

生:(1)去氧胆酸盐的作用可能是使S 型菌细胞破碎。(2)RNA、DNA、蛋白质,主要是DNA。(3)加入RNA 酶、蛋白酶,去掉RNA、蛋白质等物质的干扰。

[说明]这三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艾弗里实际的实验中用了很多化学物质,而这些化学物质的作用学生并不了解,所以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的答案作出评价和解释,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2]呈现经过修订的艾弗里实验方案(如图2所示),并追问。

图2 经过修订的艾弗里实验方案

追问:(1)该实验中R 型菌转化为S 型菌的场所在哪里?(2)该实验中R 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观测指标是什么?(3)最后应该如何操作检测细菌类型?结果如何?(4)为什么R 型菌转化为S 型菌的效率不是100%,影响因素有哪些?(5)该实验的实验结论是什么?

生:(1)体外。(2)细菌形态;菌落特征。(3)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至固体培养基,观察菌落特征,多数为粗糙型菌落,少数为光滑型菌落;通过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并计数。(4)R型菌的生理状态;R型菌的数量等。(5)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追问:R 型菌转化为S 型菌的机理到底是什么?

[教师活动3]呈现相关资料: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S 型菌有Ⅰ、Ⅱ、Ⅲ等多种类型,R 型菌也有Ⅰ、Ⅱ、Ⅲ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S 型菌可由相应的R 型菌突变产生。格里菲思利用加热杀死的Ⅲ型S 型菌与Ⅱ型R型菌混合培养,获得Ⅲ型S 型菌,相关实验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格里菲思实验数据

追问:(1)如果该S 型菌的出现是由R 型菌突变产生的结果,则S型菌应该是什么类型的?(2)如果是基因重组的结果,则S型菌应该是什么类型的?

[学生活动]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

生:(1)Ⅱ型S 型菌。(2)Ⅲ型S 型菌;R 型菌转化为S型菌的机理是基因重组。

[设计意图]学生在明确DNA是遗传物质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层次思考转化的机理到底是什么。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并呈现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自主阐释生命现象,培养联想、比较等思维方式。

[教师活动4]引导并提问:“艾弗里实验发现S型菌的DNA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但是未被当时的科学家所接受。一方面是由于那个时代科学技术的限制,艾弗里实验所使用的DNA 中仍然混有0.02%的蛋白质,科学家基于此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另一方面是由于科学家对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观念根深蒂固。那么,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材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继续进行探索。”

【情境三】赫尔希和蔡斯T2噬菌体侵染实验

提问:T2 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的病毒,由DNA和蛋白质构成,利用T2噬菌体可以将DNA 和蛋白质分开进行观察,在设计侵染实验时应该如何解决以下几个问题:(1)DNA 和蛋白质是肉眼瞧不见的分子,如何观察它们各自的去向?(2)用什么元素的同位素对T2 噬菌体进行标记?用14C、18O、15N、3H标记可不可以?(3)如何单独获得只有35S或32P标记的T2 噬菌体?可不可以直接将T2 噬菌体放在培养基中培养?

生:(1)同位素标记法。(2)32P和35S对噬菌体分别分开进行标记。(3)T2 噬菌体是病毒,不能直接培养,但可以先培养带32P 和35S 标记的大肠杆菌,让噬菌体分别侵染大肠杆菌,之后获得带标记的噬菌体。

追问:根据教材第51 页T2 噬菌体侵染实验操作图(图略),回答下列问题:(1)①②③分别是什么?其中②③的目的分别是什么?(2)该实验的检测指标是什么?(3)该实验的预期结果是什么?

生:(1)①是噬菌体侵染细菌,②是搅拌,目的是将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残留部分和细菌分开,③是离心,目的是使细菌沉到试管底部,噬菌体残留部分位于上层。(2)放射性出现的部位。(3)35S这一组放射性主要在悬浮液中,32P这一组放射性主要在沉淀物中。

追问:根据赫尔希和蔡斯实际的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分析预期结果是否如此?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被侵染的细菌的存活率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什么?(2)细胞外的32P 含量约为30%,原因是什么?(3)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实验中含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是什么?

图3 T2噬菌体侵染实验的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收集证据,处理信息,小组合作,表达交流,得出结论。

生:(1)作为对照组,以证明细菌基本没有裂解。(2)有部分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大肠杆菌。(3)搅拌不充分、离心时间过短、转速过低等。

[说明]这几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学生在第一个问题的解决上并不顺利,教师要适当引导,对实验作一定的补充解释,帮助学生理解。

追问: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生:T2噬菌体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

[说明]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教师要注意学生可能会直接讲出DNA 是遗传物质,但是单凭该实验结果数据只能说明T2噬菌体的DNA进入了大肠杆菌,要想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还需要结合遗传物质的特点,因此教师还要呈现出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标记情况,才能得出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如表2所示)。

表2 子代噬菌体放射性

[设计意图]从艾弗里实验再到赫尔希和蔡斯实验,学生能真切感知科学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感受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艾弗里即使遭到质疑,也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观点,这能让学生的反思批判性思维得到培养。通过对赫尔希和蔡斯实验方法、操作的分析,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如何科学严谨地设计实验,从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学生在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运用推理与论证作出假设的过程中,可发展推理论证能力。学生对实际结果进行分析,可锻炼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能力。学生学会收集证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可科学严谨地建构对问题的解释。

追问:上述几个实验的最终结论说明了什么?

生:DNA是遗传物质。

追问: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吗?

生:不是。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计一方面是让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所掌握,另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能总结出实验结论。

【情境四】烟草花叶病毒(TMV)的感染及重建实验

从TMV 中分别提取RNA 和蛋白质,然后用RNA和蛋白质分别去感染烟草,结果发现:单用病毒的RNA就可以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而病毒的蛋白质不能单独使烟草感染;用RNA酶处理过的RNA则没有感染效力。若用来自不同病毒株系的RNA和蛋白质组装成新的病毒感染烟草,所繁殖的病毒类型取决于提供RNA的株系而不是提供蛋白质的株系。

提问:从实验中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是蛋白质。

[设计意图]该实验的呈现给了学生不一样的视角,生物的遗传物质还可以是RNA,使学生的思维宽度得到拓展。

提问: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生:核酸。其中,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

[说明]学生不一定能够完整回答,教师要适时提问进行引导,比如列表比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T2 噬菌体等DNA 病毒、HIV、劳氏肉瘤等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从而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该问题的设计是对这节内容的总结,学生需要运用比较、概括、综合、推理的思维方法进行建构,可培养归纳概括及概念模型建构能力。

(二)以真实问题为情境,结合高考真题,应用迁移

[教师活动]引导并呈现任务:“人类的许多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流行性感冒、艾滋病、水痘、肝炎、部分癌症等。根据遗传物质的化学组成,病毒可分为RNA 病毒和DNA 病毒两种类型,通常,一种新病毒出现后需要确定该病毒的类型。假设在宿主细胞内不发生碱基之间的相互转换,请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宿主细胞等为材料,设计实验以确定一种新病毒的类型,并简要写出:(1)实验思路,(2)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要求:实验包含可相互印证的甲、乙两个组)”

[设计意图]本题来源于2017年高考理综全国Ⅰ卷。经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证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一些经典实验。由于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一定是DNA,而病毒的遗传物质有可能是DNA 或RNA,因此以病毒引起的疾病为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病毒的遗传物质,刚好是这节课所学内容的应用迁移,学生可以通过将这节课所学的实验设计的内容,如科学实验的方法,科学实验设计的思路、方案等迁移到真实问题情境中,巩固科学探究能力。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采用分析、类比、联想、综合等思维方法思考遇到的问题,并在小组成员之间表达交流,然后以反思批判性思维为基础,不断监督调整实验方案,解决问题,进而发展高阶思维。

三、研究体会

(一)生物科学史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工具

生物科学史本身就是科学家们思维活动的变化,而以生物科学史为教学情境就是思维方式的直观体现。科学家对已有的观点提出质疑,从实验中寻找证据解释自己的观点,并以严谨的逻辑阐述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学生需要学会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因此以生物科学史为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学会用与科学家相似的思维活动来认识世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达成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目标。

(二)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的重要策略

发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思维发展的过程。首先,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囊括了实验设计分析、结果分析、结论分析等内容,而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分析、概括、推理、综合等思维方式。其次,以问题串驱动,先将生物学知识以及复杂的生物学实验拆分,再在不同教学环节中依次呈现,既利于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思维层次随问题深度的变化递进,逐步提升高阶思维。

(三)应用迁移是学生高阶思维内化的重要环节

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不是一节课就能实现的,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让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进而发展成为一种习惯,并且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应用迁移的教学环节十分重要。但是在设计这一环节的过程中,要保证新情境的有效性。首先,新情境要基于学生实际的生活经验,要让学生对设计的问题感兴趣,进而积极思考。其次,新情境的选择要与当下所学内容有联系,要让学生能够看出新旧情境之间的相关内容有哪些,从而有效地将已有经验迁移至新情境中。应用迁移环节的设计,不仅能够让学生知道生物学知识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还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得到内化,从而完成生物学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

猜你喜欢

遗传物质噬菌体高阶
不同富集培养方法对噬菌体PEf771的滴度影响
高效裂解多重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噬菌体分离及裂解酶的制备
有限图上高阶Yamabe型方程的非平凡解
高阶各向异性Cahn-Hilliard-Navier-Stokes系统的弱解
滚动轴承寿命高阶计算与应用
一类完整Coriolis力作用下的高阶非线性Schrödinger方程的推导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设计
论证式教学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中的简单尝试
基于拉曼光谱分析寒地水稻叶片的有机结构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应用iPad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