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思维画像促成“教—学—评”可视*
——以《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2课时为例

2023-11-04莫微佳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初级中学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3年28期
关键词:磁针画像磁场

莫微佳|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回澜初级中学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落实“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教学改革重点,这就对精准化的学情分析和生成反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需要从“强调结果”转为“强调结果的生成过程”,以实现精准教、个性学、科学评。

一、明晰以数据赋能为背景的“教—学—评”内涵

“教—学—评”的可视化,即依托数据与技术,实现学习目标达成、思维过程、学习评价的可视,具体表现为精准的目标定位、量化的过程评价、可视的检测分析,保持“目标—过程—结果”的方向一致。“学”即在学习目标引领下组织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习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灵魂所在,远景的素养目标和近景的精准学习目标相辅相成。“教”即根据学习目标设计任务,有目标地展开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暴露思维过程并逐步修正。“评”即学习评价,《课程标准》以“学到什么程度”厘清评价要求,为教材编写、教学、评价、考试命题提供依据。要落实“教—学—评”的可视化,学习目标须精准锚定,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基于学情的先行组织、新知建构、迁移应用,学习评价则应指向精准测评。可视化框架下的“教—学—评”要素如表1所示。

表1 可视化框架下的“教—学—评”要素

数据赋能背景下,课堂学习行为、学习表现以及作业、考试都有数据伴随,让过程性评价量表化、总结性评价定制化,能实现可视分析。教师将“教—学—评”置于大数据环境,能追踪学生的学习表现,精确判定潜在认知问题,从而精准施策。学生通过平台充分展示思维过程,由此实现思维画像架构下的“教—学—评”一致。

二、建立以思维画像为核心的可视化架构

思维画像,即对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展示与暴露,它是基于思维型课堂的一种可操作、可量化的实用性策略。利用情境化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猜、说、写、测、画等行为中得到表达、展示、展露,就可逐步勾勒出思维的画像。据此,教师可在预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再调整,结合学生的迷思点,高效处理课堂生成,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让平面的画像走向科学而立体的模型。实践中,笔者利用思维画像架构(如图1所示)以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可视化,实现实时评价。

图1 思维画像架构

三、实践案例

下面,笔者以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第1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2 课时为例,探索数据赋能的科学课堂如何基于思维画像实现“教—学—评”可视。

(一)精准定位,让学习目标可视

学的可视指向学习目标的精准性,易于检测达成情况。学习目标要围绕核心素养,依据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来科学制订。基于此,笔者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维度,对这一课时的素养目标进行设置。

科学观念:观察活动现象,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能说出其存在的证据;认识到磁场是有方向和强弱的,知道可以用磁感线来形象地描述磁场。

科学思维:针对情境问题,能基于事实与证据,利用分析、对比、归纳等思维方法建构模型,根据现象和测量结果综合分析磁场的性质,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探究实践:运用测量工具获得数据并整理,探究磁场的分布规律,用磁化的铁屑和小磁针演示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的磁场,并画出磁场的分布图,建构磁感线模型。

态度责任:主动思考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学会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交流,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素养目标是一种远景目标,很难在一节课内达成。可视的学习目标能精准判断符合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即对学生掌握的知识或技能程度有精准的解释和描述,将问题分解、细化、量化。为准确判断学生课时内是否达标,笔者精准锚定如下学习目标。

(1)利用数字传感器检测不可见的磁场,对标示的5个位点准确读取数字进行记录,标明正负。基于数据对比,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磁场强弱的分布规律。

(2)使用小磁针来指示8 个位点磁场方向,以小磁针静止时的北极指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在各位点进行测定并正确标向,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磁场方向的分布规律。

(3)观察条形磁铁周围各点的小磁针排布情况,结合实物立体模型,用带箭头的光滑曲线绘制平面的磁场,以曲线疏密表示磁场强弱,以箭头表示磁场方向,使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这一点的磁场方向相同,且磁感线互不交叉。

(4)通过对比分析,用精练的语言推理出地磁场的存在,说出指南针能指方向的原因。

(二)反复暴露,让思维过程可视

教与学相伴而生,教学过程的可视体现在设计上关注真实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活动和任务中得到充分暴露。笔者利用数据平台将不可见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清晰呈现出来,刻画学生的思维画像。该课时任务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第2课时任务设计

1.先行组织

先行组织可以理解为基于核心问题创设情境,并先于学习任务呈现引导性材料,该材料应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教学中,笔者以“幸运大转盘”为游戏情境,两个学生在拨动指针后发现:静止时指针总是指在相同位置。此时,笔者在不接触指针的情况下,手指轻轻一指,指针就顺势转到了目标位置,这引发学生进行一系列猜想和解密。笔者顺势拿出藏在手里的小磁铁,提出问题进行学情调查。

【问题1】改变小磁针运动状态的力来自何处?

【任务1】猜一猜:该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笔者以选择题的形式在平板电脑上推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前概念进行推测并选择。这让学生能放下心中的顾虑,根据所想大胆猜测,暴露真实认知,继而呈现直观的思维画像。笔者再通过数据找到学生的认识误区,在不同学生的辨析修正中使他们达成共识。

2.新知建构

《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描述”中明确提出:能根据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的需要建构模型,分析、解释模型所涉及的各个要素及结构。物理概念的内涵包括定义、物理意义、大小与方向、单位和测量方法等。在新知建构环节,笔者以3个子问题为导向,锁定3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建构磁场概念。

【问题2】作为物理量,力有大小,那磁场有大小吗?

【任务2】测一测:磁体周围的磁场强弱。

学习小组利用DIS 数字化传感器对磁体周围5 个位点的磁场强度进行数据采集。通过设置真实但不易见的情境发现看不见的磁场,为学生认识磁场强度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组间数据对比寻找普遍规律,促进思维共享,勾勒出有关磁场强度的思维画像。个别小组看到数据有负数,这就促成了画像修正,由此学生认识到磁场可能有方向。

【问题3】我们发现南北极间的数据有正负之分,是否代表磁场有方向呢?

【任务3】标一标: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

学生对磁场正负差异进行深度思考,学会使用磁场探测工具小磁针来认识磁铁周围多点的磁场方向,在标向过程中形成标准共识。学生利用平板电脑在后台上传和获取图形记录,让学习结果可视化,并结合数据,在对比归纳中进一步丰富磁场的思维画像,提升思维品质。在此过程中,师生要对任务单进行实时客观的评价,其中,生生评价促进思维共享,师生评价关注增值效能。

【问题4】小磁针能指示各点的磁场方向,整个面的磁场又如何分布?立体的磁场又是怎样的?请仔细观察桌上的条形磁铁立体模型,你有什么发现?

【任务4】画一画:条形磁铁的磁感线。

利用铁屑观察整个面上的磁场分布,再对磁场建立立体印象。学生在画一画的过程中展示自己对平面磁场的认识,在平板上对自己及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共享互评,并在对比中审视自己的磁感线是否描画到位,刻画定性思维,形成磁感线的物理模型。

3.迁移运用

在对概念进行建构后,就需要进行迁移应用。教师基于原始情境的升级,引导学生将手机上的指南针应用与转盘指针进行对比寻找共性,发现指针总是指向南北方向,由此揭秘共性背后的科学原理。

【问题5】再看“幸运大转盘”,对比老师手机上的指南针,你发现了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两个指针为什么总是会转到同一位置吗?

【追问】转盘小磁针周围有磁铁吗?如果有,这是谁的磁场?为什么我们到地球各处基本都能用指南针判断方向?

【任务5】说一说:“先行组织”环节,两个学生拨动指针后为什么总是会转到同一位置?

现场观察到手机指南针和小磁针总是指向南北方向,所以小磁针应该是处在一个特定磁场中,使得不管如何拨动指针,最后都停在相同方向上,而这个磁场只能是地球产生的,即地磁场。笔者运用新知解释课堂伊始出现的现象,让学生认识到地磁场的存在,揭示指南针能指方向的本质。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深度思考,可让平面的画像走向科学而立体的模型。

(三)系统开发,让学习评价可视

评的可视应聚焦情境化测评系统开发,收集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信息,即学生的学习证据,并借助数据监测对学情、生成和作业进行全程性评析,为判断和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依据。

总结性评价的定制化。作业一般是教师在上完课后布置的,属于教学之后的评价,也被称为总结性评价。数据支持下的练习和作业呈现个性化、可视化的特点,甚至可进行定制。教师可利用学海、智学网、问卷星等平台发布基础练习,再收集、分析数据,形成智能化阶梯分组,然后对任务进行难度切分,精准推送个性化作业,经由平台智能批阅后形成报告反馈,最后提供相似题型进行巩固落实,实现总结性评价定制化。

表现性评价的量表化。表现性评价指通过客观测验以外的行动、表演、展示、操作等更真实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设定评价指标、评价要素、评价标准与规则,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实践操作中的不足及改进途径,使其行为改善有所依据,也能精准量化学生的表现。以“测一测”为例,测量磁场大小选用后置量表进行赋分测评,以数据形式让表现性评价可视化(如表3所示)。

表3 “测一测”表现性评价后置量表

综上,数据支持下的精准教学摆脱了以往以偏概全的窘境,促成“可视的教”和“可视的学”,让师生看见学生学习品质与教师教育品质之间的差距,由此,教师可不断调整自己教的品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可不断积聚能量促进自己学习品质的发展。实践表明,数据平台的使用有助于全程记录教学前、中、后的师生行为数据,及时捕捉学生认知中出现的盲区误区,使学业评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更加便捷,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从而真正基于学生又回馈于学生,形成高效积极的生本课堂,促成“教—学—评”一致的实现。

猜你喜欢

磁针画像磁场
威猛的画像
西安的“磁场”
为什么地球有磁场呢
“00后”画像
画像
自制指南针
粗知一下地质罗盘
磁场的性质和描述检测题
由2016年南京市一道关于“小磁针”的物理中考题想起的
2016年春季性感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