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023-11-04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小学725400
王 兰 (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小学 725400)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心智发展与人格完善,这就需要学校教育工作在注重观念转变、强化知识学习的同时,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严抓落实。可以借助语文课程来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关注情感渗透,不管是古代诗、童话故事或散文,均蕴含了很多对学生心理健康塑造有利的内容,故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通过有效举措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人才培养要求将语文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
人才的定义不仅仅是要求专业技能高,还要是综合素质较强的综合型人员。现代人才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不仅应具备较强的思想文化素质,良好的政治品行,还应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有团结合作的奋斗精神,有顽强的意志力与抵抗挫折的能力。只有不断提升人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跟上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新要求。因此,学校更应主张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课程学习相互融合,这是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2.社会发展要求将德育与语文教育相融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一些媒介中所传递的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等不适宜孩子观看的内容,难免有些会呈现在孩子视野中。同时,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攀比风”“以自我为中心”等社会现象均为学生心理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就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适宜的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健康心理塑造,让学生能够明辨是非并自觉远离不良思想。
二、小学语文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和策略
1.语文教师注重自身良好心理品质塑造
教师作为实施教育活动的主体,其自身的良好心理素养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重视语文教师自身心理素养的提高是深入、有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两点着手实现自身良好心理品质的塑造。
第一,愉快接受教师身份。教师应增强职业认同感,对教师工作充满信心,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对教育学生充满兴趣,将工作的劳苦视作欢乐,展现出更好的教学状态。
第二,提升心理承受能力。教育工作的开展需教师在遇到问题后能够保持冷静,坦然面对困难、挫折以及考验。若教师不具备心理承受能力,在面对困难时不知所措,不如意则灰心丧气,是不能将教学工作落实到位的。部分教师在工作中魄力不够,遇事畏畏缩缩,不想管或不愿管学生,怕麻烦,面对调皮的学生不能做好自身冲动情绪的控制,这些均属于心理能力承受弱的表现。因此,教师加强自身良好心理品质塑造,应养成乐教善管、态度温和、诲人不倦的风格,并主动承担高难度或较大压力的工作,使自身耐性得到磨炼,达到克服困难的效果,实现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挖掘语文教材课文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课文均蕴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感悟,也有诸多人物形象性格特点鲜明,如李白的雄奇飘逸、杜甫的沉郁凝重、韩愈的阳刚雄健、欧阳修的阴柔温厚,都会引起学生心弦的共鸣。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需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人物特点,科学、系统、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通过“榜样模仿”促进他们个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快速提升,形成“推己及人”、理解他人的做事方式,促进其心智的成熟和发展。例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黄继光》《小英雄雨来》等课文的学习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为国家繁荣以及民族振兴而发愤图强的远大理想教育;而在《手术台就是阵地》的教学中可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遇事沉着冷静、一丝不苟的做人做事品行教育;在《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可为学生进行谦虚友善、和睦相处的良好品行教育;在《铁杵成针》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知晓,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能够成为教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能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使学生在感受美文之际,达到心灵的净化,从中获得正确的做人做事道理,实现良好品行的塑造,助力健康心理的养成。
3.通过学法指导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不是一味地为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更关键的是为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获得更多掌握知识的技能。通过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将学法指导与学生心理健康结合起来,探索出在学法指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第一,开展合作式学习。将小组合作模式巧妙地渗透至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凸显,对学生能力培养有利,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因现今大部分小学生从小受到家长宠溺、优渥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养成了自私、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不良性格,这对孩子们的生长与后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小组合作教学方法的使用,能使学生懂得,彼此协作就能依靠众人的力量获得成功,还可在合作过程中慢慢学会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自己的自私心理,彼此信任,在心中树立起正确的竞争与合作价值观,也可实现语文知识点的高效学习。
第二,开展自主式学习。自主学习是相较于传统学习而言的现代化学习方式,即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等,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死记硬背的机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探究、多动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自分析、探寻、验证等来得出最终的结果,达到掌握知识点的效果,并在学习的道路上能独当一面,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他人,形成独立自主人格的养成。例如,预习是属于学习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在某个知识点学习前进行自学准备以获得更好学习效果,将被动进行知识接受向主动求知转化的过程。课前预习属于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有效举措,且课前预习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知识水平与已知知识来进行的,可使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点有更全面的了解,明辨其中的重点与疑难问题。对于不明白之处,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达到针对性学习的效果,实现自主高效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能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设置,强化学生学习责任感,树立学生遇到困难勇敢探索、乐观积极的良好心理素养。
4.借助实践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范畴
高质量且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促进作用,故而语文教学中结合课程内容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也很重要。实践活动的开展方案非常多,包括每两周鼓励学生完成一次以自信、团结、友善、互助等为主题的手抄报,使学生在手抄报完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与教育。又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文学习后,可鼓励学生在周末做10件好事,并将这些好人好事记录下来,说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自己从这件事中得到的感想,以此使学生获得帮助他人后的愉悦感,使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行。同时,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学习后,可告知学生,人类一些破坏大自然的行为,导致我们生存的环境以及生活的家园受到影响,而大自然里很多鸟兽类都已经灭绝,并鼓励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收集统计破坏大自然、破坏地球的各种行为,并根据这些行为发表自己的感想,以此来培养孩子们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消除一些如“人人都在破坏,我也跟着破坏”的错误观念。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产生使命感和成就感,拓宽心理健康范畴。
5.通过正确评价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积极、多元的评价,充分意识到宽容与善待学生,可使学生对生活、对学习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让学生从中产生喜悦感与成功感,达到保护学生自尊心的效果,使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得到提升,也可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并正视自己的不足,进而对这些不足进行改进,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实现健康心理状态的养成。
第一,结合学生个性特征实施多元评价。缺乏自信的学生需实施鼓励性评价,即“你的作文写得真好”“你朗诵的声音真响亮”“你的字写得更好看了”等,达到树立学生自信心的效果;而对于合作精神缺乏、自我意识偏强的学生,则给予期待性评价,即“如果你能与小组里的同学相互讨论,并接纳他人提出的结论来完善自己的答案,那么你的回答则更完美”,以此让学生收获和别人合作学习的快乐。
第二,鼓励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教学期间教师需鼓励学生大胆地根据主观感受对自己的学习、品行以及其他方面的情况作出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树立学生良好的自我审视习惯。
第三,鼓励学生相互评价。通过互相评价可把他人优、缺点中肯地指出来,而自己也在这一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吸取经验教训。被评价者因同学的鼓励将做得更好、更加自信,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并与同学共勉,这同样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建构。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一项多层次、多角度、长期且艰巨的系统性工程,语文教师在做好自身心理素养提升的同时,需充分挖掘教材中存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通过合作教学法、自主教学法、科学评价等举措,使这一系统工程顺利完成,培育出有能力、有健康心理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