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探究
2023-11-04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齐德中学255000
王 琰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齐德中学 255000)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看待生活教学法,并将其逐步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具体来说,教师需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出一系列生活化问题,开展趣味化生活体验活动,同时还可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能从生活角度学习知识,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最终实现能力和素养的双重提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生活教学法的意义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陶行知在教学内容、目的和方法上的主张,这一教学方法适合当前的时代和形式,需要教师在教学时逐步落实。
1.生活教学法的合理运用能够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程的改革发展过程中,生活化是至关重要的方向,能充分体现出语文课程的能力培养价值与学习价值。生活教学法的应用不仅可利用学生熟悉的元素、场景展开教学,降低学生理解语文知识的难度,还能锻炼其感悟语文知识的能力,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与应试教育相比,生活教学法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可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方法。
2.生活教学法的有效运用能够加强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能力,也是其打造学习体系的关键因素,是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的必备技能。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应格外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灵活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参与生活化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显著提高,能学会从更多角度和层面去探究新知识,学习效率也会得到显著提高。
3.生活教学法的适时运用能够加快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
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教师必须尽快更新教学理念,能从学生、教材的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其中,生活教学法的应用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也能让学生维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这一层面来看,生活教学法有利于教育改革的落实,便于教师打造出一个更适合学生学习的高效语文课堂。
二、初中语文生活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秉承的教学观念和态度,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教学的重点在于“如何教学”,并未考虑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是否实现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提高。这一理念导致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构建出完善的知识体系,更无法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多角度深入探究生活教学模式,认真思考如何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要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让教学变得更有方向性和目的性。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如今的语文教材内容正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中,课文内容更具有多样性、典型性和可读性,也更加适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符合其认知需求和学习特点,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多数学生仍无法顺利理解课文中隐藏的情感,当学生的阅读流于表面而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时,其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也会受到极大影响。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从生活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能在真实的情境中去品味、朗读、分析文本内容。这不仅能带给学生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还能切实提高学生阅读的实效性和趣味性,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怀念》时,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母爱的厚重与深沉,能够了解儿子因母爱而获得的勇气;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会利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去展现一个人的形象。为了让学生能从作者的角度分析和探究文章,准确把握其中的情感,教师就可联系日常生活,提出一些问题:“你生病时,妈妈是否一直在照顾你? 你跟妈妈之间曾经有哪些令你印象深刻的瞬间?”学生成长经历不同,阐述的故事也有所不同。无论是在讲述故事,还是在聆听他人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都能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在学生完成各自的表达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展示史铁生的人生经历,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学生充分了解了史铁生的生平事迹后,能在阅读时带入到作者的角色中,并联系自己经历的生活故事,逐步把握作者的思想与情感,逐渐与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形成共鸣。此时,教师就可讲解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逐步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
3.提出多样化的生活问题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看到本质,逐步发展其理性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看似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但无法将自己的感悟和想法充分表达出来。这说明学生还不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不具备较强的条理性。此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系列的生活化问题,使其在思考和分析过程中准确把握文章内涵,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初中学生尚未接触较多的外国文学,在阅读前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在上课时,教师可先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内容,如“在你心目中,你身边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叔叔? 你的叔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你父母眼中的叔叔是怎样的? 你父母都是如何称呼你叔叔的? 这种称呼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当学生从日常生活这一角度开始阅读后,就能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想法。除了提出以上较简单的问题外,教师还应结合生活问题布置一些难度稍高的精读任务:请学生整理和分析课文中于勒叔叔的称呼,分析这些称呼包含了怎样的情绪。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仅能更加深入地阅读课文内容,还能实现信息提取能力的发展。运用贴近生活的问题开展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学会从更多角度理解抽象、复杂的知识。
4.开展趣味化生活体验活动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其在主动参与、细致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消化语文知识,提升学习语文的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开展生活化的体验活动,由此增加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出发,根据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开展探究教学,带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体验,而这也能让阅读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探究活动。在上课时,教师可先播放一些学生童年时期喜欢看的动画片:“同学们,这是你们喜欢看的动画片吗? 你们的童年生活都是怎样的呢? 在学习生涯中,你是否遇到过一些印象深刻的老师呢? 这些老师曾教会你什么?”这些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为了给予所有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小组讨论,逐步活跃课堂氛围。在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后,教师就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对比自己和作者的学习生活,找到其中的异同处。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感悟,也能与作者产生相同的情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利用课文中的情节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各小组的学生需围绕课文内容编写课本剧,分配各自的角色。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能从更多的角度探究和分析课文内容,也能由此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与学习技能。
除了在课堂中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外,教师还应将教学地点延伸到课堂外,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教师需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无论是在春游踏青活动中,还是学生的假期活动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并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描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对比文本中的语言和自然中的景色,认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由此撰写一篇科普文,让更多人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又比如,在学习该篇课文中与人文风情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提出问题:现实生活中的乡村风土人情与课文中所描写的内容是否存在差异? 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调查采访活动,让学生既要了解农村的美丽景色,还要了解农村的生产技术感受语文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能力和素养都会得到显著提高,也能将日常生活作为应用所学知识的重要平台,最终实现语文能力的稳步发展。
5.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在语文教学中,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锻炼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同时也能将教学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在未实行“双减”政策前,教师布置的作业大多是书面作业,这会让学生感觉到乏味和枯燥,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维持。在实行“双减”政策后,教师应尽快调整作业形式,布置一些带有趣味的作业,保证学生能力和素养的稳步提高。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后,教师需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出发布置作业:观察本地的桥梁,既可以是古代桥梁,也可以是现代桥梁;调查和分析这些桥梁的历史、建造过程、建造工艺等;在充分调查后按照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围绕所选桥梁写一篇说明文。要想完成作业,学生不仅要出门寻找合适的桥梁,还需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同时还需重新回顾课文内容,模仿其中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三、结语
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正确看待生活教学法;围绕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开展生活体验活动、布置生活作业、提出生活问题,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趣味性,促使学生在正确引导下顺利积累和掌握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