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舞蹈韵律操的美育功能与社会价值
2023-11-03王芃袁芳
王芃 袁芳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之美不仅是华服之美外在表象,更是谦和之美、和气之美,是包罗万象、与时俱进、落落大方的兼收并蓄内涵之美。艺术形式是美的载体,可以用美触及人的感性能力和精神素养,不仅在舞台艺术表演中如此,在现实生活中一样可以用模仿美好事物和塑造人物等艺术形式来育化大众,通过对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共情力的全方位激发,从人内部将本体具有的真、善、美进行统一,从而达到培育人类心灵美、行为美的美好愿望。正因为艺术的美是一种对待世界的超越性态度,所以用舞蹈的身体韵律联系起艺术的美感与人性中的礼感,是对“以美育人”的探寻与创新。在艺术教育中融入礼仪,不仅将思想品德教育包含在艺术实践养成中,还能够较好地把艺术的“礼”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用礼仪舞蹈韵律的方式引导人们在艺术实践中感知、领悟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礼仪文化”,形成“礼者人之规范,守礼所以立身也”的社会风尚,真正实现以文化人、以礼育人、以艺养心、以美受教。
一、“厚之以德”——雅礼悦舞表文化内涵
“礼仪”一词,最早出自先秦的《诗经——小雅·楚茨》,是一首描写周王祭祖祀神的乐歌。商初开始产生“制礼作乐”的传统,发展至西周时期礼仪传统被发扬光大,这个时期的“礼”作为治国之本对后世中华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后来汉代的俗乐雅乐、唐代的礼仪乐舞、元明清的宫廷乐舞等,随着历史文化变迁,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乐舞艺术透露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极高的艺术价值。
作为人类文明智慧瑰宝的礼仪文化在中华五千年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通过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传递尊敬、规矩、调节、和谐的思想教化作用。而古代礼仪虽源于祭祀,但在中华文明千年的演变中已与人的本体表达紧密相连。现代社会中的礼仪不再是政治的载体或者教化的工具,而是更多被人的个体作为塑造外在形象、协调人际交往、沟通与传递信息、增强凝聚力、提高文明水准等诸多素养能力的一种衡量标准,并成为体现道德情操、文明素养、尊重和谐、自由平等等社会综合素质的评价标准。
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礼仪舞蹈”的艺术教育形式将“声、音、乐”与内在思想的“德、礼、仁”同轨融合,借由优美的肢体语言艺术形式获得品德修养和礼让敬重是促成礼仪韵律操内在塑造的动因。笔者在多年的礼仪舞蹈教学实践过程中,一直在探索以具体的礼仪规范为内容,用多元情景式艺术形式和口传身授的实践体验方法去提升内在素质,努力在仪态素质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的美育培养方式上发挥积极作用。礼仪舞蹈中的每一个注视都会表达出诚意的交流,从内心中传达出尊重的语义,肢体动作凭借实用性、有效性和互动性建构而成的系统体验感,促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审美能力的提高达到双轨并行,使练习者在美感的塑造中尽情感受礼让、平等和交流的体验感与愉悦性。
二、“崇之以礼”——修品立德于形意之间
《论语·泰伯》篇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儒家认为,小到立身,大到治国,都以礼乐教化为根本。礼仪教育是人生的第一课,做人要先学礼犹如“要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伴随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在逐渐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情况下更加追求精神文化生活品质的提升。近几年愿意走进剧院观看艺术作品的人群大幅增加,参与高品质的艺术作品创作过程和艺术课程现场体验成为人们向美而行的强烈意愿和积极行动的追寻之地。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以文化人、以礼育人、以艺养心、以美受教的美育功能得到大众瞩目,人们不仅渴望加强对美的要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希望完成对自我修养提高的终身艺术熏陶。
据了解,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教师人数由2015年的59.9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74.8万人,美育器材配置、场地设施条件大幅改善,我国美育教育取得可喜进展。当前全国大力开展美育进校园,经笔者调研,主要包含如下几种方式:
1.开设美育课程
通过包括音乐课、美术课、舞蹈课、戏剧课、书法课等美育艺术课程,每周定期安排本校教师授课,课程主要面向感兴趣的学生。这种方式具有传统与容易组织的优势,并长期与学校主课程相辅相成,在中小学课时分配与课程效果上需要统筹得当和教学督导。
2.开展教学帮扶
由政府组织的美育浸润行动项目点对点扶持高水平艺术团、艺术培训、艺术交流活动计划等,由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艺术专业院校派遣艺术专业老师定期深入到各地市中小学校园进行对口帮扶指导。这种方式具有较强阶段性、目标性等教学特点,能够在短期内呈现出较完整的文艺作品。
3.高雅艺术进校园
主要体现在专业文艺志愿者进学校展开专业性强、经典性强、质量水平高的艺术表演活动。这种形式能够给校园带来高水平的优秀艺术作品,能通过现场艺术气氛和高水平经典导赏使学生和老师都得到高雅艺术熏陶,学生教师反响比较热烈。
4.舞蹈大课间训练
这是一种在课间或课后进行舞蹈训练的形式,通常如民间舞蹈,蒙族、藏族、维族等舞蹈组合或短句目的训练为主题,较多地区的中小学积极开展这种实施形式,用这种大课间舞蹈代替广播体操,不失为一种促进学生强身健体与体验艺术之美的好方法。
以上研究发现,大课间舞蹈似乎是更适合中小学校的艺术体验式教学方式。那么课间操内容能否通过简单易学、便于推广并富于内涵的韵律操作为美育教学方式呢?2020年,在礼仪舞蹈美育创研教学团队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礼仪舞蹈韻律操应运而生,一种易学、易练、易掌握的传播方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教学开启了以礼为舞来承载美育的传播方式。礼仪舞蹈韵律操是一种更具生活态、律动性、韵律感的艺术体验式美育教育,内容形式上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讲“礼”重“仪”以举手投足的律动方式,揉合在各种礼仪文化要义的表达中,努力探索“身感心赏共育之道”的美育教育核心部分。练习者能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中国传统文化“崇之以礼”的身体力行的传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的体感心悟。
三、“导之以仪”——启礼育美寻身心共赏之道
《乐记》有云:“人心之动,感于物也。”是故乐生于感,成于律。仪是礼的外壳,是形式的表达,需要有思想作为灵魂和支撑,它具有直观易学的特点,主要作用于律己,从言谈举止到行为规范。西方对美育最早的解释来自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观点——美好的艺术形式能够改变人的性格。19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审美是自由、自发、愉悦的精神活动。哲学家席勒指出艺术同游戏一般,能够调动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而达到精神自由。而在中国最早提及“美育”这一名词的是我国教育家蔡元培,他受到康德和席勒的影响,在20世纪初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他认为美育需启迪。艺术教育可以成为美育教育的载体,是因为艺术是需要头脑身心并用的情感教育方式,其特性重在引领、贵在自律、胜在自信。
在对比了各类以强身健体为目标的锻炼形式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好的艺术美育势必是内外兼修的好形式(表1,图1)。随着人们近十年身体力行健康之道的发现,将美的体验停留在身体健美的简单追求中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身心共赏”的期盼。
对比分析得出,如果说广场舞是以全民健康动起来为目标,接下来的发展趋势则要以全民内外高雅高素质的综合美起来为目的。如何强健体魄的同时愉悦心灵,即满足广大民众爱美、学美、感受美、享受美的美好愿望,又是大众型艺术修体修心的新艺术形式成为韵律操的努力方向。
分析得出,外在的形美和内在的善美被更多人关注。人们在向美向善的全面发展提出更高需求,当两者结合成为“身心共赏”的艺术体验时,礼仪舞蹈韵律操的美育功能就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1.礼舞达欢
从韵律的角度要求练习者具备礼仪良好的行为规范,举手投足间都流露着礼让、谦虚、和善的原则,是一种生活美学追求,练习者自己会成为美的载体,然后转化成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礼”。刘向(公元前77-公元前6年)谓:“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乐人”是乐舞审美的基本要求,换言之,乐舞审美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主体获得愉悦,得到感官的精神感受。贴近生活的舒展身姿,包含着礼让尊敬的行为举止,体现了现代生活中的个人艺术与社会艺术的融通。
2.礼舞化风
“建安七子” 之一的徐幹(公元 171—218 年)在其《艺纪》中重申 《周礼》 所定的人学习舞的制度,他说:“艺者,所以事成德者也……艺者,德之枝叶也”,“美育群材,其犹人之于艺乎……君子者,表里称而本未度者也。故言貌称乎心志,艺能度乎德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肢)。纯粹内实,光辉外著。”徐幹认为,通过乐教这种美育手段,可以达到培养人的目的,这就是让人在艺术中接受道德的潜移默化。艺术教育能使人表里如一,本末有辨,形成貌与心同,德与艺谐,举止优雅,风采卓著的由内至外的美,有利于社会风化。因此,将优雅的礼仪感觉刻画到身体的传达中,融入生活百态中,并形成相互影响与传递的讲礼树德的社会风尚。
3.礼舞承和
“天地之气。美大于和。和者,阴阳调……圣人之道,宽而栗,严而温,柔而直,猛而仁。太钢则折、太柔则卷,圣人正是在刚柔之间,乃得道之本。积阴则沉,积阳则飞,阴阳相接,乃能成和。”《淮南子》中对“和”的内涵给予了明确的描述,通过提炼与主题创作,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礼仪文化融入体验训练中,配合中华特有的诗韵文化,依执“中” 而行则不偏不倚,行非刚非柔则在两端之间把握平衡,把握阴阳互渗而又对立统一。 对于礼舞而言,通过具体的形式来呈现出人与天地的和谐之度是一种大美追求,是一种对审美境界的高级体验,一种对生命尊重的高级敬畏。
四、“形之于行”——知礼行美以普惠众心
礼仪舞蹈韵律操是一种将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和现代社交礼仪规范融合于舞蹈动作中的综合表演形式,兼具舞蹈的肢体美、韵律美和礼仪的内涵美、行为美,是一种符合现代人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塑造形体、提高修养的极佳方式,它是源于生活的艺术提炼,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更是反哺给生活的艺术滋养。
以“礼仪舞蹈基础韵律操”为例,在其十节韵律练习中包括手势、站姿、方位、重心、转腰、问好、礼让、握手、相拥、心语,每一个章节都有着不同的礼仪身体韵律语义,通过方位、空间、节奏和对比的舞蹈律动体验和形象表达中,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和简单的舞姿动律完美融合,让整个韵律操看起来不仅优美而灵动,更充分展现出新时代的气质形象感。
1.实用性——与生活接轨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而文化自信是一个人对于自身文化素养的积极肯定和充分的自我实践。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多来源于个人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内在涵养、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的综合认知。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收获更多中华文明中宝贵的礼仪文化知识,在行礼、问好、相拥等简单的舞动情境中去体会现代人社会交往的基本要素,由内而外建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将舞蹈训练中与礼仪社交的实物实景相融合,让练习者更直观地发现美,身临其境在和谐优雅美的环境中认识美、发现美,可以在礼仪舞蹈美育沉浸式教学中激发对艺术人生的向往。
2.延展性——与人生同轨
没有审美的生活是无趣的,人们需要美育来滋润心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艺术教育為抓手,乐舞同行地塑造优雅健康的心态素质。舞是活跃的,但可以将“礼”的核心精神“和与敬”在舞韵中引导出来,将人灵魂思想中的德仁以一种优美外化出来。感受美、表现美在身心健康的有益活动中,会让更多的练习者正视人生何为美,会更加“以正为范”。苏轼也曾提出:不应“留意于物”而应“寓意于物”,中国灵魂寻找心灵安静的地方,立身中正、礼舞相合的审美观恰恰是可以助力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美的载体和情的托物。
3.传播性——与社会并轨
用艺术的形式来普及正确的礼仪规范,是对中国五千年悠悠历史的敬仰与传承,更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未来之路的创新与发展。艺术的传递效果是助力礼仪教育普及的深度和广度美好路径。礼仪舞蹈韵律操让学生在课间放松精神和舒展肢体的同时,掌握正确的礼仪规范,成为传递美感的使者和创造美感的艺者。用所学所练力所能及的艺术表达开启更全面的艺术兴趣点、艺术感受力、艺术理解力、艺术表达力、艺术创造力,在情景转换中没有了空间隔阂,能自由将“大雅之美”完好地呈现在需要的任何地方。
众所周知,礼仪的重要特色是典雅,舞蹈的艺术魅力在于情感。礼仪舞蹈韵律操正是包含了礼仪与舞蹈二者的外形美、内涵美、韵律美的融合方式,给练习者打开体验“大雅之美”的空间维度,将二者的审美和应用协调融入当代人自己的生活中。礼仪舞蹈韵律操是在如何承载传统文化与舞蹈专业语汇的精准结合上创新突破的一种探索,一方面在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的积累与分析上,凝练出中国礼仪文化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美;另一方面采用灵活、开放、包容的实践与研究方法,探寻以“和”为核的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内涵上的跨界文化多样手段。道路且长,礼润人生,诚如“孔子重视‘礼还有一种哲学的味道,那就是要使人的人生体现一种对生命无限和永恒的追求” 中所寓意,礼仪中的美是一种秩序、一种创造、一种感官的终生追求,而探索具有中国美学特征的文化气质与身体韵律之美的高度融合将是礼仪舞蹈对华夏之“美”高贵修养的无限领悟和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荣建,和平.礼仪训练[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彭林.彭林說礼[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彭林.中华传统礼仪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张文菲.青年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5.
[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6]冯双白.立德树人,美育大有可为[N].人民日报.2019-02-22.
[7]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叶朗,朱良志.中国文化读本[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9]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0]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7.
[11]杜卫.谈谈学校美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兼及加强和改进[J].美育学刊,2022(02).
[课题项目:本文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礼仪舞蹈韵律操的美育功能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之要”成果之一(21GYB194)。]
责任编辑 何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