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解放碑步行街更新改造中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研究
2023-11-02刘立早
刘立早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401147
0 引 言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意见》将推动历史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以用促保”“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保护传承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生活”等具体要求,为今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传统商业街区往往就是这个城市历史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但通常也是更新改造动力最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碰撞最激烈的地区[1]。例如位于重庆母城的解放碑步行街,是以“人民解放纪念碑”为中心,由多条商业街道构成的传统商业街区,它既是历史悠久、全国知名的商业中心,也是重庆城市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该地区在历史上经过多次更新改造,不少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拆除,但所幸的是仍留存下了不少承载重庆各个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遗珍。如何让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城市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实现永续传承,是新时代传统商业街更新改造必须应对的重要命题。
1 解放碑步行街遗产现状分析
1.1 历史文化遗产数量多,类型丰富
解放碑步行街位于重庆“母城”中心,100年前,解放碑地区还是以巴渝民居为主体的传统街巷,史称“大什字”(图1)。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解放碑地区先后经历了清末重庆开埠、民国早期古城现代化改造、陪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重庆直辖等多个重要历史阶段,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有文物和历史建筑18处,包括古城墙、古墓葬、寺庙、教堂、行会旧址、革命机构旧址、抗战机构旧址、大轰炸遗址、纪念性建筑、交通设施等。另有历史地段2处,传统街巷十余条,以及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涵盖了巴渝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开埠文化、陪都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等多个层面,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2](图2)。
图1 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中大什字位置
图2 解放碑地区历史文化遗产分布
1.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足
在2018 年以前,解放碑步行街的历史文化遗产普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部分文物和历史建筑因年久失修,已失去昔日风采,有些甚至因破败不堪而被拆除;另一部分文物在修缮之后,基本以展示建筑本体为主,对市民和游客吸引力不足,有的甚至不对外开放,处于闲置状态。而几乎所有的历史地段和传统街巷,都因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高、人口结构不合理等原因,逐渐与时代脱节而丧失活力,少量邻近步行街核心区的传统街巷,主要发展低端零售餐饮、住宿、土特产销售等服务业,与传统地域文化缺乏共鸣。步行街原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老字号由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再加上老城的拆迁改造而逐渐没落,甚至停业消失;原有的地名在城市快速建设中也逐渐消亡,如构成解放碑十字金街的上督邮街和下督邮街在道路扩建后更名为民族路和民权路。
2 解放碑步行街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
2018 年,解放碑步行街入选商务部首批11条国家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除了开展街区业态、交通、环境的改造升级,也积极探索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的策略与路径。
2.1 加强价值挖掘,多角度展现遗产内涵魅力
历史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这些价值看似显而易见,但往往流于表面,很难清晰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为深入挖掘和阐释遗产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解放碑步行街提出加强对遗产地域特征、历史脉络、文化底蕴、人文精神、时代意义等内容的研究,并借助各种新兴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价值内核以普世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成为有温度、有活力、可触摸、可体验的文化旅游产品,增进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理解和认可。
2.2 加强设计创新,高品质提升文化品位形象
在当前城市化、商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发展变革中,历史文化遗产因“一成不变”的传统形象导致其文化吸引力大为降低。为此,解放碑步行街提出引入现代遗产保护与设计理念,以融合创新的方式,综合运用新旧材料、新旧技术、新旧工艺,对遗产开展精细化的保护修缮、更新改造,既可以将附着在遗产上的历史文化信息悉心保留下来,又能使遗产的文化形象更符合现代的审美情趣,实现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复古与前卫的多重对话,重新引发公众对历史文化的好奇和关注。
2.3 加强文化赋能,全方位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历史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天然就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生命的重要组成,只是因为当前的“功能错配”让历史文化遗产长期处于“遗珠蒙尘”的状态。为此,解放碑步行街提出将历史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从现代生产生活需求出发,发展“历史文化+”新业态,引入科普教育、文化展演、旅游观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和研发设计、商务办公等生产性服务业,使历史文化和现代生产生活深度融合,重新成为公众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解放碑步行街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探索
3.1 利用新媒体推动遗产价值普世化
对于具有重大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文物,为了提高展陈的丰富性、直观性,加深市民和游客的观览印象,解放碑步行街积极引入高科技的展陈设施,利用多媒体形成更加生动的展陈效果[3]。如《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在完成修缮、改陈之后设置了多个多媒体互动设施,让公众“触摸”新华日报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影像和珍贵版面,深刻了解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异常艰苦和危险的情况下,坚持抢占舆论制高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努力把马列主义的真理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的一系列英勇事迹;又如“六·五”隧道惨案遗址,被改造为重庆大轰炸“六·五”惨案史实馆,通过大量历史影像和声光电设备、雕塑小品等生动再现了重庆人民在抗日战争这样的重大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团结一致和“愈炸愈强”的抗争精神(图3);再如韩国光复军司令部旧址,被改造为陈列馆对外开放,在展陈中通过场景演绎,真实客观地反映了韩国光复军在中国境内的创立、编制、活动、归国等情况,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图3 重庆大轰炸惨案史实展馆的展陈设施
3.2 强化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塑造
对于地域特征显著的地区,解放碑步行街深入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价值,提炼出最能代表地域特色的资源要素,将其作为促进地区复兴的重要抓手,以点带面逐渐集聚人气和活力,继而推动物质空间与社会环境的持续改善[4]。如戴家巷山城老街区就充分发挥其濒临古城墙崖壁和洪崖洞民俗风貌区,且临江景观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山城崖壁步道(图4),形成一处新的旅游网红打卡点,极大地提振了该地区的人气;在鲁祖庙传统风貌区的更新改造中,久负盛名的石灰市老菜市场不但被完整保留,通过精心设计,整体面貌也焕然一新,市场变得美观大方、干净整洁,除了卖菜,还引入面包房、饮品店、小吃店、便民服务网点等,满足市民和游客的多元需求(图5)。
图4 戴家巷山城崖壁步道改造前后
图5 鲁祖庙石灰市菜市场改造前后
3.3 培育新兴“历史文化+”产业
对于修缮后处于闲置状态的文物,在保障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解放碑步行街结合城市转型升级积极植入与之相匹配的城市服务功能[5]。如在中英联络处旧址内引入主题咖啡馆、轻食餐厅,并不定期举办主题艺术展、进口时尚家居展销,以及文化讲座、培训等活动(图6);在苏联大使馆武官处旧址内开设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引导、咨询、游憩、集散等基础服务,同时还提供包括历史文化讲解、公益服务、美食景点推荐、特色活态非遗体验,以及娱乐服务、文创产品展示展销(图7);地处八一路好吃街的解放军影剧院,被整体改造为青年广场,转型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卖场和美食聚地(图8)。
图6 中英联络处旧址改造前后
图7 苏联大使馆武官处改造前后
图8 解放军影剧院改造前后
对于处于衰败中的历史地段和传统街巷,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在改善其物质空间环境和补足公共设施短板的同时,解放碑步行街加大转型升级力度,使该地区重新恢复“造血机能”[6]。如连接民生路与中华路的中华巷,利用其区位优势逐渐发展成为特色美食街,入夜后巷子内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招牌吸引大量食客驻足流连;鲁祖庙传统风貌区在延续特色菜市场、休闲花街等传统功能的基础上,开设文化街市和鲁班纪念馆等,吸引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图9);戴家巷山城老街区重点加强对临江建筑的改造利用,底层空间变身为时尚咖啡馆、新潮餐厅(图10),还利用闲置空间建造了“崖边的盒子”(图11),将剧场、酒吧、文创商店等集成其中,有效激活了该地区的活力。
图9 鲁祖庙文化街改造前后
图10 戴家巷临江建筑底层改造后
图11 崖边的盒子
3.4 推动“无形”遗产“有形化”
对于处于“濒危”状态的老字号,解放碑步行街加大扶持力度,通过对传统老字号企业的改制重组,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引入现代企业的经营模式,激发老字号的发展活力[7]。经过重新的品牌设计包装,小滨楼、丘二馆、小洞天、吴抄手、正东担担面、九园包子、德元酸梅汤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图12)。对于市场化难度大的老字号,则采取举办“非遗进校园”“老字号文化节”等活动,以及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等方式加以“有形化”地保护与传承,形成常态化传播机制。
图12 在解放碑步行街重新开业的传统老字号(a九园包子;b正东担担面;c吴抄手)
对于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街道——督邮街,解放碑步行街采取了“异地复建”的方式,即在原督邮街(今民权路)东侧,利用两栋现代建筑之间的过道空间加以改造建设而成,与督邮街一并建设的还有清代设立的东川邮政管理局纪念馆。通过一馆一街的“复建”,向市民和游客生动讲述解放碑步行街的悠悠历史,也变相留存和延续了这段重要的时代印记(图13)。对于那些没有条件“复建”的传统地名所在地,则通过设立特色标识、景观小品等方式,将地名文化遗产尽可能地加以保留和展示。
图13 督邮街及东川邮政管理局纪念馆
4 结 语
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传统商业街为适应新的城市功能而不可避免地开展更新改造。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要悉心保护好街区内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更要积极探索历史文化活化利用的新方式新手段,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传统商业街的特色和亮点重点打造。本次解放碑步行街的更新改造,就创新提出加强价值挖掘、设计创新、文化赋能的规划策略,并在具体实践中,开展了利用新媒体推动遗产价值普世化,强化地域传统文化特色的塑造,培育新兴“历史文化+”产业,推动“无形”遗产“有形化”等有益探索,让传统商业街延续更多的乡愁记忆,让街区内的历史文化真正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图片来源
图1,2:作者自绘;
图3:谢鹏飞拍摄;
图4,7,10,11,12a,12b,13:作者自摄;
图5,8,9,12c:解放碑CBD管委会提供;
图6:王欣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