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婺州古城传统风貌区的特色路径构建与探索

2023-11-02江慧强林通达任婷婷

浙江建筑 2023年5期
关键词:风貌金华古城

江慧强,林通达,任婷婷

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06

0 引 言

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历来备受中央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1]。浙江省近年来持续推进美丽浙江行动,历经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县城等各类建设,对于城乡风貌改善的成效显著。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风貌保护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浙江省政府于2021 年印发了《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以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为总抓手,坚持风貌提升、功能完善、管理有序、互促共进,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浙江视2023 年为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改革探索之年,以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城乡风貌样板区三大基本单元为载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本文简述了浙江省对于共同富裕示范单元中传统风貌样板区的建设要求,在明确整治提升重点的基础上,以金华婺州古城传统风貌区为典型案例(图1),对传统风貌区整治提升工作的特色路径进行总结,构建了传统风貌区整治提升的总体框架。

图1 金华婺州古城传统风貌区人文特色

1 传统风貌区内涵特征

1.1 划定要求

作为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之一,城市风貌样板区分为城市新区、传统风貌区和特色产业区这三种类型,重点聚焦自然空间、历史文化和现代建筑三个方面的整体提升。其中传统风貌类风貌样板区面积不小于20 hm2,宜选择风貌格局较好的旧城改造片区或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范围选择要考虑要素综合性、功能复合性,区域内应包含一个落实未来社区理念的建设案例。

1.2 内涵特征

传统风貌区指的是风貌格局比较好的旧城改造片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在强调历史文化保护的同时将未来社区理念融入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中,以探索历史保护区与周边旧城更新的综合化提升。传统风貌样板区建设一般要求包含一个落实未来社区理念的建设案例。在未来社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基础要求上,面向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等需求,融入当地风貌区特色场景。

1.3 建设要求

传统风貌区除强调传统格局的保护和文化内涵的彰显以外,还有以下几大建设要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风貌整体协调、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一般应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精致的休闲公园、宜人尺度的公共活动中心、有风韵的特色街道、宜人的美丽绿道(慢行道)、未来社区建设案例、鲜明的文化标识(品牌)、数字化的公共治理平台等元素,具体可结合地方及区域实际进行创新优化。

1.4 整治提升重点

风貌提升指引重点从空间格局、街巷肌理、街道立面、节点景观、建筑风貌、标识标志等方面提出要求。涉及历史文化保护区域的应落实相关保护规划要求,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和遗址,以及古道、古桥、古井、古树等历史文化要素。

2 传统风貌区要素构成

把握传统风貌区的要素构成和价值内涵,才能更好地实现历史文脉的传承与发展。传统风貌区在主导功能、空间形态与构成要素等多个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主导功能上,传统风貌区或兼具“商业型”“居住型”等功能。在空间形态上更为多样,其构成要素具有多层次历史保护价值。

传统风貌区的要素构成涵盖整体层面、物质层面、非物质层面等三个层次。而其重点空间构成要素包括风貌与格局、建筑与街巷及其周边环境等(表1)。风貌与格局指整体空间格局与景观环境形态,是外部空间的主要形式,是传统风貌区主导文化的重要展示平台。建筑与街巷主要由建筑形制与特征(体量布局、色彩材质、立面形式)、传统建筑与群落、街巷场所等组成[3]。它是人群感知传统风貌区历史风貌的主要媒介,承载了人群的日常经济活动与社会文化活动。正是这些要素展示了变迁的历史,传递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延续着相应的社会职能。传统风貌区应聚焦重要的历史性文化价值,识别应当保护的构成要素,在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底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目标[4]。

表1 传统风貌区的多层次构成要素

3 金华婺州古城传统风貌区创建案例

婺州古城传统风貌区范围北至人民东路,东至万佛塔公园东侧江边—宏济桥—东市北街,西至胜利街,南至婺州古城东阳江畔,包含古子城、万佛塔公园、婺州古城景区等,是金华“三江六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图2)。它是金华的发祥地,为历朝历代的州府治所,是金华古城的核心片区,浓缩了金华城市1 800多年的历史沧桑。1996年,金华市提出了“辟新区、保旧城,复风貌、保子城,继文脉、保重点”的方针,着力于解决文脉传承与城市建设的矛盾。金华市在市政府和广大市民的不懈努力下,于2007年3月1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古子城则是其主要承载地。

图2 金华婺州古城传统风貌区

婺州古城传统风貌区区域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1个,省级文保单位5个,市级文保单位8个,是金华最具文化底蕴的地方,其中文物集中的区块主要位于区域内部,酒坊巷、八咏街两侧、古子城东南角集中了较多的历史建筑。除此之外,其他不可移动资源点则呈现零散分布。

2021 年,婺城区对婺州古城传统风貌区进行整治提升,统筹推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建设。在传统风貌区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在地文化的形态表达,传统空间的当代再生,人性场所的虚实营造,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利用。

3.1 风貌区特色资源识别

3.1.1 整体层面——金华城市之根

婺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初平三年,子城始建于唐昭宗天复三年,距今已逾千年历史,是金华的城市之根,也是金华历代政治、文化、军事中心所在地[5],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现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侍王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咏楼、台湾义勇队旧址、邵飘萍故居(酒坊巷49号)、永康考寓、宏济桥码头等。

3.1.2 物质层面——明清街巷之汇

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以明清时期传统民居建筑为主,是包含传统商业、官署、宗教等多种建筑类型的复合型历史街区,其中八咏街、酒坊巷、熙春巷等重点街巷仍保持着历史上原有的街道尺度、空间形态和传统风貌。同时,整个街区仍保持着原有的格局,八咏街为主街,熙春巷、酒坊巷、鼓楼里为辅街,形成“一主三辅”街区格局。

3.1.3 非物质层面——古婺文化之源

婺州古城是金华的文化之源。八咏楼始建于南朝时期,历代文人游此,题咏颇多。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曾作《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黄宾虹作为近代山水画大师,其故居也位于婺州古城内,故居内陈列了几十幅黄宾虹的画作,以及黄宾虹与老舍、傅雷、徐悲鸿、张大千等人的书信资料。除此之外,婺州古城内还有状元坊、章宅等一大批明清古民居,还包括将军楼、熙春门等众多的历史建筑,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3.2 资源和问题分析

文态——活化利用不足。文创体系有待挖掘,文旅活动较为单一,对本土原真文化挖掘力度不足;风貌区内文化保护有待提升,部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公建或区域在外观上缺乏文化特色,其中古城内空调外机影响整体风貌,万佛塔及裙房缺少养护,部分构件风貌不佳且细节关注不够。

业态——景区品质不优。业态过于单一,项目品质有待提升,古城内古玩业态一度占据古城份额的80%以上,与现今年轻人的主流消费需求不符,导致人气不足,活力缺失。

社态——人居环境不佳。社区设施配套不足,社区形象与古城文化割裂,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视觉通道、停车场等开放空间不足,物质开放空间缺乏有机联系,没有形成系统。此外,城市公园公共功能有待加强;社区内城市绿化覆盖不足,步行绿道仍需品质升级。

3.3 风貌区特色路径塑造

3.3.1 风貌整治提升目标

风貌区的特色彰显首先要确立整体风貌区形象定位。为了凸显其文化资源,延续古城意向,传承历史特色,经综合解读后对风貌区形象定位为“古婺文化故里·江浙第一古城”。功能定位层面,风貌区要建设成古婺州氛围浓郁的历史文化综合展示区,古今融合的高品质城市文化休闲生活中心,以及展示城水相依、诗意盎然的金华城市会客厅。

3.3.2 风貌提升特色路径

文态层面——文脉赓续,倾听八婺乐章。加强建筑维护,其中加强古城内部历史建筑、新建建筑的维护保养,增加特色文化展示空间与文化活态空间;特色文化活动策划,依托古城内各类博物馆、戏台与万佛塔公园打造各色金华非遗主题游览活动,提升古城趣味;打造婺州古城文化IP,在八咏路商铺、酒坊巷历史街区内植入特色文创周边产品、特色IP、特色LOGO、特色纪念物设计等。

业态层面——景区提档,重现婺州城脉。优化产业布局,在原有街巷肌理的基础上深度挖掘街巷文化,融入本土非遗文化产业,丰富商铺种类,激活古城烟火气息;提升项目品质,通过沿街商铺立面整治,建设重要保护节点引导标识的方式来提升古城人本化环境品质。

社态层面——有机更新,创建未来社区。围绕未来社区“一统三化九场景”理念落实八咏楼未来社区建设,坚持“重节点,小投资,大提升”的原则,使古城内的景观环境有较大提升;完善治理机制,注重有效协同,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街道社区等分工协作,共同加强古城长效管理。见图3。

图3 金华婺州古城传统风貌区整治后效果图

3.4 风貌区典型治理提升措施

围绕“古婺文化高地,古城旅游标杆”建设目标,以“传统风貌区”型城市样板区为抓手,为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与未来社区建设工作,探索与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相关的正确高效的联动路径。见图4。

图4 金华婺州古城传统风貌区整治平面

3.4.1 文态活化——聚焦文化保护,活化城市之根

统筹全局规划。以赓续历史文脉、保护古城格局作为第一要义,尊重并顺应古城肌理、建筑风貌及空间尺度。委托国内以及省内多家著名古建规划设计单位,共同编制完成了古城综合保护利用规划。从整体规划上明确了风貌区内“一核、两环、五巷、十片”空间布局。

做好古建筑保护。古城范围内现存文保单位及登记在册的历史建筑共有54处,在整治建设过程中,对发掘出的古城墙基石等历史文物进行抢救式的保护工作;凡是拆除的古代建筑材料,均按类别逐一登记在册,守住古城的文化根基[6]。

把握特色文化。针对文化特征不明显的问题,整治方案中提出了文化空间织补策略。以文化焕活、文化传承、文化复兴为思路,着眼于古建筑、非遗馆群、文化街区等要素,多维度多尺度诠释和织补文化空间。首先是保留古城原真文化,焕活文化空间。复建城墙遗址和文庙、万佛塔等遗迹,保住历史根基。对酒坊巷进行保护性修缮工作,做好老六中的古风改造工程,还原古城州府盛景。其次是围绕本土非遗文化,立足文化传承(图5)。成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和非遗文化展示馆群,具体包括酥饼馆、火腿馆、酒馆、道情馆、婺剧馆和中医馆等。最后以人气集聚带动文化复兴。打造金华小吃一条街——熙春巷,弘扬地方特色饮食文化;以浓厚文化韵味为目的,组织新春庙会、神物节、“八咏清风”诗歌会等大型特色文化活动近30场,打造金华文化栖息地,助推文化复兴之势。

图5 金华婺州古城传统风貌区特色文化活动[6]

3.4.2 业态提升——聚焦品质提升,点亮城市之光

狠抓项目品质,打造古城改造示范。坚持精品项目理念,抓实抓细整治品质管理,全面推行样板先行制度,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在项目工程的复建修缮过程中,为复原婺派建筑历史风貌,要求100%采用老工艺。在酒坊巷的有效保护修缮中,铺设古街古道时所用的石板路、夯土墙全部采用老材料,从而保证做到修旧如旧(图6)。

图6 酒坊巷改造后实景

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过去,风貌区内古玩业态一度占据80%份额以上,与现今年轻人这一主流客群的消费需求不符,导致人气不足,活力缺失。分析主流客群的消费需求,结合在地多元文化,植入集古婺元素、年轻时尚、休闲旅宿于一体的新业态。精选老字号,吸引本土品牌入驻,布局“一街六馆”。同时,做好亮化工程,扮靓万佛塔、熙春巷和古建筑群,为唤醒古城夜间经济提供保障,将古城商圈打造为居民和游客夜间消费娱乐首选地。

提升项目品位,打造精品旅游打卡区。充分利用VR、全息投影等高科技数字化手段,让古城旅游发展搭上快车道。万佛塔采用VR技术评标,诠释佛教文化艺术;城墙遗址投影、灯光秀等最大限度展现古城夜间风貌(图7);老六中“脸谱”操场使用彩色透水混凝土进行浇灌,别出心裁的设计获得商户一致好评。

图7 金华婺州古城传统风貌区夜间街景

3.4.3 社态治理——聚焦旧改提档,构筑和美之城

打造未来社区,办好惠民实事。将与婺州古城一街之隔的老旧小区八咏楼社区纳入风貌区建设范围,并申报第五批省级未来社区。通过问卷调查、专家组实地调研等方式,征求社区住户的意见建议,明确围绕“一老一小”服务作为社区提质主方向。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基础上,通过配置服务场景、教育场景、邻里场景等,落位老年食堂、微型养老院、托育站等设施,积极探索智慧养老、全龄服务的旧改类未来社区服务模式。

设施提档,整治市容市貌。通过万佛塔公园、飘萍路沿街、酒坊巷南口等景观绿化提档改造工作,增设游客休憩点10多处,配置50多套桌椅伞棚,建成星级公厕2个。利用老六中操场,建成浙江省最大的露天周末收藏品市场,对零乱的飞线进行梳理并完成落地迁改,统一设置公益广告和景观小品。见图8。

图8 金华婺州古城传统风貌区内未来社区改造前后

健全机制,提升管理水平。按照“精挑细选、政策宽松、考核严格”原则,制定免租、补贴等政策,制定负面清单,坚决清退不合格商户;开展一系列党建带团建的共建活动,建立联动便捷的古城党员服务网络和党建联盟;注重有效协同,市场监管、行政执法、街道社区等分工协作,共同加强古城长效管理。

4 结 语

伴随着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单元创建的不断深入,城市传统风貌区的整治提升需求会不断增加。本文在全面解析传统风貌区内涵及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以金华古子城传统风貌区为例,梳理特色资源与短板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整治提升措施,明确了整治提升的特色路径与总体框架。对城乡建设的风貌、品质和内涵的再提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也对名城整体保护和地域风貌特色塑造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浙江省城乡风貌样板建设的工作路径、方案编制和实施机制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小改造、精提升层面作出的积极探索。

图片来源

图1~3,6~8:金华市婺城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

图4:作者自绘;

图5:参考文献[6]。

猜你喜欢

风貌金华古城
张金华
岁朝清供
包裹的一切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陈金华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安居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