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的青少年德育新思考

2023-11-02姚斯儒胡婷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强国文化自信青少年

姚斯儒 胡婷

摘要在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因素对青少年德育的模式具有更深刻的影响。德育工作者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当前青少年德育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方面都面临困境和挑战。基于德育工作实际,要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德育工作者应从历史文化积淀和地域文化中深入挖掘文化符号,努力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让青少年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主流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接受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双重育人。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强国;青少年;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2.0075.03

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之后又在發展变革、建设时期产生了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这种变革创新中的文明共同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进入新时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当代青少年在坚定文化自信方面是当仁不让的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坚持以德育人,培养担当历史使命的接班人。因此,文化自信的培养与实践是青少年德育工作重要的内容。在平时的德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信心和归属感,坚定信念,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重大意义。

一、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必要性

(一)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文化强国,是历史的昭示,是时代的要求,是人民的期待[1]。文化是人类发展的精神动力,高度的文化自信是打造中华文化大国的根本。只有坚定的信心,才能唤醒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觉醒意识,凝聚民族力量,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承载着世世代代的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在生产生活中建立和传播的思想、理念、意识形态、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早已构成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民族文化根源[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了中华民族各个历史阶段成就和发展,为中华民族今天的自信奠定了厚重的文化基础。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然要求。这是新一代青少年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开展和推进文化自信教育至关重要。

(二)中小学教育阶段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时期

中小学校是传教授业、培育发展各项事业优秀人才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战场,也是多元知识与各种文化融合交锋的重要前沿领域,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着关键位置和特殊意义。

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跨度为12年的中小学教育,占据了青少年人生学习进程中的大半时间,影响个体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事关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德育是中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强烈的文化导向作用。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在中小学阶段,德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使学生了解到每个人不仅是单个的个体,其本身也肩负着承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引领学生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建立积极向上健康的人格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从而成长为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家庭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时代的发展日新月异,受社会对高学历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和逢进必考的招聘模式影响,人们对人才的理解和认识出现了偏差。社会舆论对高学历和超前教育的推崇,导致很多家长产生了焦虑心理,认为只有高分数才能确保孩子有光明的未来。这就造成了很多家庭的教育理念出现了畸形,更多的家长把主要精力只放在对孩子智力方面的培养上。整个家庭期盼的核心在于课本知识的学习、文化成绩的提高,而把培养健全人格、健康心理放在次要位置。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绝对的主体,是孩子的第一位德育教师。但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的品德素养不高,忽视了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正确引导和示范。这些都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背道而驰,降低了家庭德育质量,影响了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不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学校德育课程缺乏系统性、时代性

目前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没有总体性目标和具体的实施途径。不少学校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甚至基本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都认识不到位,对德育教学内容缺少系统规划。在实际教学中,德育课程内容往往五花八门,德育活动脱离德育课程教学目标。德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不到充分体现,更没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

德育活动常见的形式是开座谈会、听报告,重说教轻实践,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环节缺乏,导致学生提不起兴趣,无法产生共鸣,甚至产生反感的情绪。时代在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多种文化交流碰撞,青少年的精神生活也应更加丰富多彩。陈旧的形式和落后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此外,德育内容也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在很大程度上与当代青少年学生发展水平脱节。如果德育工作仍停留在原有的内容和形式,其结果不仅达不到德育工作的目标,还可能会引发学生逆反心理,因此改革传统的德育僵化模式已经刻不容缓。

(三)自媒体给青少年德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信息时代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自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促进了信息资讯的便利获取和交流渠道的多样化,每个人都有机会更好地展示自我。青少年是思维最活跃的群体,崇尚个性并主动追逐新生事物,自然成为新媒体传播的重要力量。但同时,自媒体传播也存在明显的弊端,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丰富多彩的自媒体信息容易让青少年产生依赖心理。不分场合长时间地浏览信息,不仅危害青少年身体健康,也会在其接收信息时影响独立思想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自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良莠不齐,其中难免存在一些暴力、低俗等不良信息,而青少年大多意志薄弱,自制力欠缺,辨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弱,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该类信息的危害,很容易认同效仿,无形之中成为不良信息的受害者。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推进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具体路径

(一)挖掘历史文化底蕴,促进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过程中的德育

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绚丽的中华文化,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核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仁慈孝贤的德性品格、谦虚好礼的做人品格、诚实知报的友善品格、精忠爱国的中华民族气节、克己奉公的社会品格、修己慎独的思想道德涵养、见利思义的职业道德取向、勤俭节约廉政的优秀品格、笃实宽厚的朴实品格和勇毅力行的坚强意志[3],这些都是支撑着中华民族屹立不倒的精神支点。近现代,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富有浓厚的中国红色底蕴、锐意果敢的改革精神以及包容万象的开放胸怀,都是塑造青少年道德品格修养、激励青少年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文化符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蕴含着诸多的德育资源,为我们今天的德育工作贡献了许多优秀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青少年的意志、品德融于新时代的社会土壤中,与个体文化相融,这就是不断传承与创新的良性循环体系。

(二)吸收地域文化内涵,坚持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并重的德育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国文学地图是我们文化的身份证[4]。地域文化历来都是中华文化光彩夺目的一页,是不同地域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带有明显的地域符号和地域色彩。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各具特色的地方文明共同组成了灿烂多姿的中华文化。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部分。弘扬地方文化,既可以给地方经济建设带来文化活力,也可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在新时代,要推动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深入研究地域文化。对当今青少年来讲,研究地域文化可以增进他们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增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激励他们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时,依托本地区地域文化进行教育可以更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

世界文化多彩绚烂,不同国家和民族孕育了各具特色的优秀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需要平等沟通,共同借鉴。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要以海纳百川的包容力,吸纳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在与其他文化共存共融的过程中,相互提携,合作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青少年文化自信教育,一方面要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对外开放,沟通交流,借鉴不同文化的优秀成果。

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潮中,青少年的德育工作要秉承“和而不同”的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放眼未来,推动不同文化的对话、学习和借鉴。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坚持做到以“我”为主,同时吸取外来先进文化,将因材施教与个体化教育引入日常教育中,坚持民族文化自信,培育有理想、有创造、有热情、有奋斗的青年人,使其主动投身到实现社会主义中国梦的宏伟探索之中。

(三)把握社会环境因素,在文化育人与环境育人中推进德育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德育工作更是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的熏陶。政府各部门和学校应该密切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建设文明安全的文化环境,为青少年身心健康、茁壮成长撑起保护伞。第一,在家庭教育方面,应举办父母学校、家长课堂等形式的家长教育活动及家风评比等活动,提升家长的德育水平。家庭教育是每个青少年成长的起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还应包括心理和精神层面的引导。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风建设,良好的家风是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宝贵财富。营造好的美德家庭,建立积极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让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神力量,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第二,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管理者、德育工作者可以灵活开展校训学习活动、学风建设活动、经典诵读活动、文化达人评选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校园风尚、服务班级,主导校园思想舆论工作。学校一方面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敬业、励志、忠诚、感恩的社会主义主旋律教学,另一方面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中小学校的实践教学、志愿服务、社区实践活动等环节,在积极服务于社会实践中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會责任心。

四、结语

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已经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青少年德育工作任重道远。在新时期,我们要始终坚定文化自信,坚守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主阵地,创新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途径,构建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平台,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青少年德育素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姚斯儒胡婷,武汉大学附属外语学校,武汉430072)

参考文献:

[1]王祚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N].湖北日报,2012.11.26(15)。

[2]新华社.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EB/OL].(2014.09.24)[2023.01.05].http://www.gov.cn/xinwen/2014.09/24/content_2755592.htm.

[3]李惠民.中国传统文化新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328.

[4]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3.

责任编辑:杨扬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文化强国文化自信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文化强国建设下《武术段位制推广十年规划》的意义
“文化强国”战略下政治意识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