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创”的内涵、功能与实践
2023-11-02汪笠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微创”是指一种小型的创新、创造,它是学生对于未知结论和未知方法的一种探索过程。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微创”教学,能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放开走向开放、从肤浅走向深刻。信息技术“微创”教学,能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提升学生的认知技能、塑造学生的品格人格。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微创”教学,需要教师研读信息技术教材,创设信息技术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真实的信息技术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创造;“微创”;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2.0072.03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微创”的内涵
“微创”就是指一种小型的创新、创造。这种小型的创新、创造不同于信息技术专家那样的原始创新、创造,而是学生对于未知结论和未知方法的一种探索过程。“微创”更多体现的是个体对于认知经验、认知方法、认知思想的有限性、局限性等的一种突破。[1]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息技术学习的本质就是“微创”活动。
(一)从被动到主动,“微创”构建了实践区
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微创”,让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转向主动。信息技术学习往往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优化、升级的过程。比如,教学“吃豆子游戏”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首先要实现控制吃豆人的方向,其次要学习用侦测控件来完成吃豆人的脚本设计,再次是使用随机函数让豆子出现在舞台上方的任意位置,等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预留充分的时空,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创新的权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从放开到开放,“微创”构建了加工厂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微创”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适当的任务、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想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激活学生的信息技术想象力、创造力。同时,教师也要唤醒、激活学生的“缄默性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想象、创新。比如,教学“穿越迷宫”的游戏,教师应引导学生编写“穿越迷宫”的程序,积极主动地体验游戏、创造游戏、测试游戏、发布游戏。“微创”贴合学生的心理,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跃迁。在学生的微创学习中,课堂成为学生的信息技术加工厂。学生不断地进行设计、实践,不断地超越自我,进而有效地实现自身信息技术学习力的提升,促进自我的信息技术素养发展。
(三)从肤浅到深刻,“微创”构建了生命场
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微创造、微创新不仅是一种技术的创新,还构建了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生命场,这要求教师要按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成长规律施教。在信息技术“微创”教学中,教师要增进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效能感。[2]同时,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创新内容,优化学生的创新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品质。比如,教学“认识蓝牙通信技术”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以智能手环、智能体脂秤、智能血压仪等为载体,结合手机、平板等工具,了解蓝牙连接技术,学习如何对智能数据的获取和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深刻地感受、体验到科技是改变生活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微创”,构建了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生活场、生命场。
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微创新、微创作具有一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的力量。这种“微创”能有效地突破学生在自我认知、思维等方面的局限,将缄默性的信息技术知识外显出来,使之可视化。在信息技术“微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小处着眼,努力让“微创”贴合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心理,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发生一种从量到质的改变。
二、信息技术教学中“微创”的功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微创”代表了富有意义的、较小程度的信息技术创造、信息技术发现,具有渐进性、迭代性特征,能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不断进阶。作为教师,要发挥“微创”的育人功能,充分彰显育人价值,让“微创”有机地融入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
(一)“微创”能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创”具有一种改变创新主体认知的作用,能让学生突破自我的认知局限、经验限度等。在“微创”的过程中,尽管一些过程和结果对于人类而言不是一种创新或发现,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是一种全新的、未知的领域。“微创”不仅能促进学生自我认知的改变,还能促使学生突破传统的固化思维认知局限,有效扩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视野等。比如,教学“开通微博空间”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注册、登录微博账户,指导学生学会浏览微博日志,鼓励学生发布个人日志并让学生与他人互动交流。尽管写微博在当下已经不是什么创新时尚的事情,但写微博对于学生而言依然属于新事物,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实现创新、创造。
(二)“微创”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技能
信息技术学习中的“微创”不仅能改变学生的认知领域,拓展学生的认知经验,还能提升学生的认知技能。开展“微创”活动,是学生个体或者组织核心学习力形成的过程。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微创”活动,助推学生“微创”活动高质量进行,从而改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单一化、点状化、浅层化的局面。比如,教学“WPS文档编辑”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由于经常忽略“自动保存”,因而容易让编辑好的文档丢失。为此,学生自主学习如何自动保存文档,如何将编辑的文档上传到云端,等等。强烈的学习欲望,促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创新,学生的“微创”成果成了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结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超越了工具性,而走向实践性、解放性。这样的一种学习,不仅合规律性,而且合目的性。
(三)“微创”能塑造学生的品格人格
创新性、创造性的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培育学生的信息技术人格为旨归。一般来说,具备创新性、创造性人格的人,他们往往独立性比较强,喜欢独立思考、独立探究。同时,他们又具有合作性的品格。在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性、创造性的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人格,增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自信心、好奇心,发展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独立性、冒险性、坚持性等良好品格、品性等。比如,进行“画正多边形”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坚持探索;要以工匠精神要求學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精益求精。“微创”活动是一项低门槛的活动,教师应要求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保持一种创新的姿态,要让学生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努力,从而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不断进阶,实现学生的创新、创造人格不断发展。
“微创”具有激励、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功能,教师要不断唤醒学生内在的信息技术缄默性知识、技能等,引导学生自主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三、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实施“微创”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微创”活动,应当成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新常态。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是一种粗放型教学,而信息技术“微创”教学应当从粗放走向集约。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的点状化、浅层化、单一化弊病弊端,通过实施“微创”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力,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改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样态。
(一)研读信息技术教材,实现“微创”真勾画
有效引导学生开展信息技术“微创”学习活动,其前提是教师要深度研究信息技术教材。研读信息技术教材,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内容,对信息技术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因素进行认真仔细的重组和处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所要传达的信息以问题情境的形式呈现,设计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3]。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实现对“微创”教学的“真勾画”。教材是信息技术教学的蓝本,对教材进行创新性解读,能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创意,点燃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激情。比如,教学“WPS文字”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应当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从而对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性谋划。对于学生已经学会了的内容,教师要果断地删除,而对于学生还没有学会的内容,教师要进行深入研究。为了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更完整,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更完整、更完备。例如,对于“WPS文档”如何自动生成目录、如何打印等相关问题,都是教材没有涉及的内容。但这些问题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档编辑、应用等却是十分重要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具体学情出发,补充完善学习内容,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更加完整。
(二)创设信息技术情境,实现“微创”真启发
信息技术教学要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就必须创设信息技术学习的情境。通过信息技术情境的“真启发”,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还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通过课程教学文化主题的挖掘,提供各种条件或者创设信息技术情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实践中直接亲身经历。教师实施“微创”教学,要以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为基础,通过观察、调查、设计、制作、试验等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进而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技术能力的发展。同时,在信息技术“微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需求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比如,教学“WPS文字”这个部分内容之后,很多教师都会根据教材中的相关要求,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要求。但笔者在教学中并没有机械地按照教材的要求,而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实践之中。此外,学生会在学习中自主、自能地提出许多相关的问题。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微创”学习活动机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微创”学习实践,以“做”导“创”、以“思”导创、以“器”导创,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创新、创造成为一种常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将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学生在集约型学习中会成为一个个“小创客”,不断获得创新、创造品质。
(三)融合信息技术实践,实现“微创”真实施
小学信息技术“微创”教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的创意变为真实的实践结果。比如,教学“3D打印”,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还要将学生的创意设计付诸实践,让学生体验从设想到绘制草图最后到打印实物的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设计,更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突出学生的不同表现,鼓励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在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将创新的思维时空、实践时空赋予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地展开自主创新、自能创新。只有赋予学生创新的权利、时空,才能让学生的创新从纸面走向地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催生学生的创造想象,还要引导学生将技能实践与创新设计紧密地结合起来,不断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还要让学生获得相关的丰富性创新学习体验;同时鼓励学生展开信息技术学习创新,借助于创意人工智能,诱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创新的“超长链反应”,将学生的“做思”融合起来,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步入“做思共生”的创新境界。
(汪笠,江苏省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江苏扬州225000)
参考文献:
[1]陈亚丽,荆自建.小学信息技术作业的设计[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8(9):34.
[2]张舒雨.小学信息技术创客教育活动实践初探[J].教师博览,2021(36):71.72.
[3]黃振余.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文化主题性实施策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75.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