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下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OMO)教学效果提升策略研究
2023-11-02吴真华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大规模运用,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受到各领域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在实践中的运用仍然存在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线上线下融合教育(OMO)的具体内涵及实施形式,从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的视角探究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OMO)教学效果提升的策略,以期能够提升教学效果,切实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线上线下融合教育;OMO教学模式;策略;教育传播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2.0088.03
一、引言
经历疫情,教师们对于线上教学流程大多已能熟悉掌握,并能较好地发挥线上教学不受时空限制、可重复观看等优势,同时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然而线上教学仍然存在监管不到位、临场感不够等问题,这使得后疫情时代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成了必然趋势。2021年教育部发函答复《关于高质量做好线上线下融合,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提案》中指出:“完善线上线下教育融合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普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有效模式……探索建立教、学、考、管、评一体化智能决策系统,形成课堂内外联动、虚实空间融合、线上线下教学融合的教育教学新业态。”[1]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看似是疫情下的无奈之举,却为教育信息化的全面深化创造了契机。[2]近几年来,中小学已逐步实现智能技术走进校园,然而在实施线上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效果总是达不到预期,具体表现为:学生听课效果不佳,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情境有效结合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绪情感表达也未能得到特别关注,无法满足其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科教学以及管理技术支撑不够,教师信息化运用只停留在低阶的、通用的层面,一些学校出现了教育APP泛滥、平台垄断等现象,给师生造成了新的困扰,未能最大程度地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互补性功能;等等。
鉴于此,本文深入分析线上线下融合教育(OMO)的具体内涵及实施形式,从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的视角探究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OMO)效果提升的策略,以期解决目前线上线下融合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学效果,切实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技术赋能下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OMO)研究综述
目前研究者或从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来源出发探索OMO教学模式的优势及特点,或从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内涵出发探讨OMO教学模式的融合维度,或从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实践困境出发探索OMO教学模式的发展路径。
(一)线上线下融合教育(OMO)的来源及意义研究
研究者从OMO的来源揭示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优势及其特点:OMO首先来自O2O(onlinetooffline)这一概念,此时人们发觉了网络海量资源运用于教学的可能性及便利性,提倡教学者从线上获取资源和服务以提升线下教学质量,在O2O的基础上,有研究者提出了OAO(onlineandoffline),此时线上与线下的边界虽明显,但是线上线下教育是混成的。而OMO教学模式虽源于O2O教学模式与OAO教学模式的线上线下优势互补理念,但明显超越了两者,重点强调学习服务体验与教育教学优化,线上与线下是融合关系。[3]OMO的来源体现了线上线下融合教育中对于“融合”的突出,弥补了O2O模式过分强调从线下到线上或从线上到线下的单向闭合传播的缺陷,强调了学习环境的无缝衔接,强调了随时随地学习、个性化、精准化教学。
(二)线上线下融合教育(OMO)的内涵研究
研究者从OMO的外部环境、技术设备、主要特征等角度揭示了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融合角度和实践方法:从外部环境来看,OMO教学模式稳定的网络、360°摄像头、交互性白板、個人终端、麦克风和扬声器以及支持互动等多种功能的智慧教学系统,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自由[4];从教学模式框架来看,OMO教学模式以教、学、练、测为核心,统筹线上服务、线下服务、线上线下兼具的教学服务[5],兼容混合学习、混成学习、无缝学习和智慧学习,从角色、场所、工具与资源、活动、方法与策略出发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线上线下融合教育(OMO)的发展路径研究
研究者从学校自主性和能动性、价值观念、管理的思维定式等方面总结了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发展的困境:目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是低阶的、些微的、缓慢的,很难涉及模式变革和流程重塑等更深层次的发展格局。[6]要试图从学校的主动作为、引导家长改变价值观念、完善国家与地方立法等方面突破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发展困境。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较少从教育传播学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中小学线上线下融合教育的教学效果,从而揭示OMO教学效果提升的策略。
三、基于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的OMO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一)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介绍
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如图1所示)指出,教育传播必须关注传者、信息(软件)、工具(硬件)、受众、效果等五个方面的理论研究。[7]依据该模式可以得出,要提升教学效果,首先,传者(电教制作中心和教师)应该发挥集体的力量,注重合作,注重新事物的学习和新技能的培养;其次,在教学软件与硬件上,应注重科技与媒体在教学当中的应用,软件制作与教育工具的研究都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要能为学生的反馈提供通道与途径,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最后,从受众角度,应加强学生主体的研究,关注学生课堂内外的实践与学习迁移情况,课堂内的知识传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课堂外的拓展活动应能帮助学生将课内知识运用于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的OMO教学效果提升策略
1.从传者角度出发,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时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乐于接纳新事物、善于运用新技能辅助与优化课堂教学的教师往往能更好地协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内容的传达更加准确,对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加切合时宜。当前中小学教师队伍信息技术素养欠缺,主要表现为: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只是低阶的、任何课程通用的,并没有将技术与对应的学科课程进行深入融合。教师想要提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除了要不断了解新技术、尝试运用新技术,还要了解学生所处年龄的心理、认知特点,同时结合自身所教学科的学科性质并根据每一章节的知识特点,进行信息技术的筛选和运用,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2.从信息角度出发,技术赋能优化课堂教学
为支持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辅助和优化课堂教学,国内许多中小学都配备了多媒体设施,最常见的有交互式电子白板、虚拟实验室、人工智能教学工具等。技术赋能的课堂教学可以是多种样式的。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因无法精准检索信息导致无法有效地完成教师布置的网上搜集写作素材的课外作业,进而使这一作业设计的效果得不到有效发挥,对此,教师在课前可以联系相关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通过相关线上会议平台让学生与故事主人公“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实现情感互动。教师还可以在多媒体教室主机中安装多种样式的人工智能教学软件以辅助教学,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GeoGebra软件绘图与调度,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空间立体几何图形,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可以运用班级空间管理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辅导情况,如课前在班级空间分享相关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前就具备一定的思考与积累,课后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作品上传至班级空间,开放全班同学的阅读与评论的权限,在班级空间中互相学习、讨论与分享,形成浓厚的课外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班级空间的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3.从工具角度出发,集各方力量完善线上线下教学平台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建设兼具易用性、便捷性与常态化的教学网站、教学平台以及教学软件,成了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教学效果提升的必要条件。在教学工具方面,首先应该提高教学硬件平台与学生的交互性,目前大多数中小学教室中都配备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大大提高。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每个学生都享有独立的电子终端,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交流分享,平台可以集中不同时空下学习相同内容的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互动,这将更能丰富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思维能力。此外,虽然目前平台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但是当以具体学科的具体课时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总是难以找到足量而匹配的教学资源,面对这一问题,教学工具的开发还应注重提高其面向学科的针对性,与学校所用教材的课时相匹配,同时加强教学科研资源共享平台管理,推进学科专业资源整合,让相关教学工具的使用更加常态化,进而达到教学效果提升的目的。
4.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驱动式教学活动实现课内外融合
教学效果的提升首先要考虑调动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活动的主体、受众(即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热情,在教学活动中要以线上线下多种形式为学生设置多样化的兴趣选项,同时提供持续学习的选择,针对学生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个性化指导,以期他们在顺利完成任务的同时还能抱有兴趣、意愿十足。比如针对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提供线上提问小窗口的服务,不仅有利于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屏障,还能有效避免学生因害羞而不敢向教师求助的心理,让全体学生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中实现个性化发展与核心能力的提升。其次,线上线下融合的驱动式教学活动的重点体现在“驱动”二字上,教学活动应从驱动式任务出发,以生活情境为连结,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双师”课堂、虚拟人物等方式弥补专业教师的不足,为学生提供知识与技术指导,在跨学科、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中解决问题、提升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自我、提升技能的机会。最后,在形式上不断创新,将“线上教育”常态化渗透至“线下教育”,比如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落实课内外教学的融合,课前在线上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创设情境等,课中以学生线下深化学习、合作交流为主,课后让学生通过线上的形式进行成果分享、资料保存,形成个人成长档案,实现家校共育,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线上线下融合教育(OMO)教学效果的提升可以从教育传播学角度入手进行突破与研究,在施拉姆—余也鲁教育传播模式当中仍有部分环节与要素有待补充并可以运用至OMO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提升的方向当中,比如学生的反馈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学管理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只有不断寻求角度,深入了解线上线下融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将线上线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吴真华,华中师范大学海丰附属学校,广东汕尾51640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271号(教育类437号)提案答复的函[EB/OL].(2021.10.14)[2023.02.15].http://www.moe.gov.cn/jyb_xxgk/xxgk_jyta/jyta_kjs/202111/t20211104_577687.html.
[2][3]祝智庭,胡姣.技術赋能后疫情教育创变: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样态[J].开放教育研究,2021(1):13.23.
[4]梁晓彤.智慧教室环境下OMO同步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以《智慧教学的应用》教师培训课程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21:11.
[5]闫若婻,孙杰远,张文超.技术赋能下的中小学音乐教育OMO教学模式新样态研究[J].教育科学,2021(3):61.67.
[6]田爱丽,侯春笑.线上线下融合教育(OMO)发展的突破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2(1):73.85.
[7]奚晓霞.教育传播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49.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