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中学数学“三合课堂”的构建与实践

2023-11-02王国芳徐章韬余慧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深度学习双减

王国芳 徐章韬 余慧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与实践数学课堂之思想、品德、育人相結合,数学课堂之“静”“动”“辩”相结合,数学课堂之自主、高效、深度相结合的“三合课堂”,融合人文素养教育,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人文素养;深度学习;“三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2.0048.03

一、问题的提出

2021年国家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双减”政策更加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需要探索新型的教学课堂方法方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探索与创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对此,笔者提出了中学数学“三合课堂”的概念:一是数学课堂之思想、品德、育人相结合;二是数学课堂之“静”(学生静心阅读,静心思考)“动”(师生、生生互相交流)“辩”(质疑与答疑)相结合;三是数学课堂之自主、高效、深度相结合。

二、“三合课堂”的构建方法

第一,调查分析,摸清现状。在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学习能力薄弱是导致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可培养的,它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开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堂。

第二,课题研究,助力实践。课题研究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利用线上线下方式沟通交流所思所想,互相观摩课堂教学,不断完善实践方案,开发校本教材与校本作业。

第三,反思调整,不断完善。形成理论框架后,我们便着手进行课堂实践。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问题,我们会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梳理和归纳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对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和修改完善,然后再将之运用于实际。这样反复数次,理论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朝着更加有效的方向发展。

三、“三合课堂”的实践

(一)数学课堂之思想、品德、育人相结合

1.挖掘数学的育人价值,实现立德树人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即美德”。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既包括数学概念、知识、思想、方法等自身存在形式中真、善、美的客观因素,又包括数学家在数学活动中的信念品质、价值判断、审美追求、思维过程等深层次的思想创造因素。[1]因此,数学有着丰富的道德因素,体现了人类的至臻至善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品质。

有研究者指出,“最大的道德教育资源就是学科知识本身”[2],“学科教学是立德树人的主要途径”[3]。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挖掘数学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比如,“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79页)。从定义中我们知道点A的运动轨迹之所以能形成圆,是因为它遵循了一定的规则,这就是俗话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能够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遵规守纪,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又如,“如果|x|=2,那么x一定等于2吗?”(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5页),能够引导学生看待问题要全面。

数学教育不仅要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比如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爱国情怀、诚实正直、崇尚真理、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等),培养学生思维,提升审美能力等[4];还在如何做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用数学文化感染学生,用数学美陶冶学生,用数学史知识激励学生,用正确的数学观指导学生,用现实数学模型鼓舞学生,用优良的课堂文化影响学生[5]。

2.通过数学文化的内在力量,培养个性品质和理性精神

抽象、推理、模型是数学三大基本思想的核心,其中内生出的数学学科德育核心价值是“求真以至善”,即从抽象中获得理性的思维,在推理中坚毅求真、灵活变通,从而在建模中实践善心、善行[6]。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内容,还要阐明数学家在处理这些内容时所采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知识随着时间推移会遗忘,但数学精神、思想与方法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第一,数学不断追求最简单、最深层次、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的根本[7],这使数学内容较为抽象,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并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上的这种自我意识,反映在将来工作上便是自觉性与创造性。

第二,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素养,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和追求实事求是的精神。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要遵守一些共同的准则,如法律、公德等,那么个体就会有选择适合的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自由,这就是“和而不同”。

第三,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学生在建模过程中接受规则、公平、环保等德育的洗礼,感受自己能真正地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这是基础教育阶段实现数学学科“立德树人”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3.在数学教学和命题中弘扬传统文化,渗透人文素养

接纳和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的方向。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强数学阅读,推荐与数学知识相关的优秀阅读内容,如几千年的数学文化、数学公式定理的产生过程,或者在课堂中讨论数学问题,举办数学专题演讲,增加数学课外活动等。教师通过从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挖掘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美德教育,浸润学生的心灵。“三合课堂”是基于数学文化视角,实施德育创新的数学课堂,旨在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让学生学会健康生活,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二)数学课堂之“静”“动”“辩”相结合

“静”指在教师给足思考时间的情况下,学生通过静心阅读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提高思考的能力。“动”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师生或生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在展示、交流学习成果的时候,不仅要交流答案,还要学会说出自己的疑问、思路、想法。“辨”指引导学生相互质疑和答疑,并阐述各自观点和想法。教师根据学生对数学内容理解程度设计有效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理解,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不断深入与拓展。

学生参与“静”“动”“辩”的过程,是培养他们阅读、思考、表达能力,发展他们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的过程。例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经过独立思考,与他人相互交流并在交流中产生质疑,从而对之前接收到的信息反复予以加工和输出,不断地去伪存真,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三)数学课堂之自主、高效、深度相结合

在“三合课堂”中,学生能持续获得理解性实作参与机会,产生有意義学习,促进学科知识结构化、学科思想体系化、学科能力表现化以及学科经验连续化的发生,进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需要高阶思维的参与,高阶思维培养不是单靠学生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以教师的深度教导为前提。教师通过设置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链的方式促进学生深度思考,而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实践过程,高效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奇妙的45°”这节课中,学生需要勘测公园两个休息亭间的距离。在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必要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测角仪等),利用所学的数学、地理等相关知识绘出图形,把实际情境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旧知,在方法上进行创新,让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在知识迁移运用中得到发展。通过这样的一个项目,学生不仅对知识、方法进行了梳理,还在此过程中树立了知识的整体观、系统观,通过知识发生发展的内在张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8]。

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经历“关注一个实践境脉中的问题——通过广博地考察界定问题——在现有的学习理论基础上建立推测或设计原型——形成干预系统设计——实施/评价与迭代精致”这一过程,最后产出成果[9]。这样不断地从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对象并经过反复的交流与表达,培养了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素养。

四、效果与反思

(一)实践与成效

第一,实现了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让教师从“教书”关注到学生主体。教师认识到教育应该让学生更有价值感,让学生变成快乐的人。在“三合课堂”中,学生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中心,教师需要关注学生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与思维状态。这样的教学既照顾到学生的多样性和个别差异,又能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通过挖掘数学学科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通过推理、演绎、归纳、计算、实验等学科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严谨、理性、坚韧、求实的品质。

第二,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的提升。“三合课堂”要求教师在全面解读教材的基础上,既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学科思想方法的关系,又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的关系,这有助于其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

第三,促进学生学习观的改变。“三合课堂”倡导数学理解性学习的学习观。数学理解性的学习是以理解数学为目标指向的,追求理解数学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10],提倡学习者更多运用问题模型策略解决问题。自研究以来,本班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律性逐渐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与管理能力得到较大发展,中考数学成绩位居全县前列。

(二)发展与思考

数学课堂之思想、品德、育人相结合,旨在实现立德树人;数学课堂之“静”“动”“辩”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培育学生的纠错能力与创新能力;数学课堂之自主、高效、深度相结合,需要建立在教师深度教导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层进式”“沉浸式”学习,并产生“高阶思维激发、投入与维持”[11]。

“三合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教会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数学观”——一种分析和理解的偏好、一种理解结构和结构关系的偏好、一种观察事物之适应力的偏好[12],培养学生思考、辨析的能力,从而在生活中做出正义、善良的道德决策并付诸行动。

(王国芳,浦城县第三中学,福建南平353400;徐章韬,华中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学院,武汉430079;余慧,南平剑津中学,福建南平353099)

参考文献:

[1]李铁安.文化意义下的数学及其教育意蕴[J].数学教育学报.2008(6):16.20.

[2]孙彩平,蒋海晖.知识的道德意义——兼论学科教学中道德意义的挖掘[J].中小学德育,2012(10):13.17.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1:116.

[4]胡典顺.数学:意义的领域—数学教育的哲学审视[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54.58.

[5]张奠宙,马峨山,陈双双,等.数学学科德育——新视角·新案例[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6]李沐慧,徐斌艳,翟志峰.求真至善:数学学科的内生性德育价值[J].初中数学教与学.2022(9):9.14.

[7]齐民友.数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6.

[8]徐章韬.数学单元小结课的认识及其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61.65.

[9]徐章韬,顾泠沅.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之课程资源开发——以数学学科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4(12):26.30.

[10][12]吕林海.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52,6.

[11]郭元祥.深度教学:促进学生素养发育的教学变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1:6.

责任编辑:刘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深度学习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