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
2023-11-02张梅玉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拓展数学教学内容,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创设丰富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以跨学科教学思想创新教学策略,以数学课程为核心融入语文、科学、美术、生活、品德等学科知识,通过优质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科融合;跨学科;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2.0045.03
数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拓展数学教学内容,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创设丰富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以跨学科教学思想创新教学策略,通过优质的课堂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数学课堂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方式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一、以数学课程为中心融合语文知识
从学科分类的角度来看,数学和语文分别属于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范畴,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学科。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人们越来越发现数学和语文之间的相同之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为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融入语文知识,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数学课程标准,做好教学设计,有效融入相关的语文知识内容,降低数学学习难度,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语文的关系,明白语文中也有数学知识。
例如:“时、分、秒”这一节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理解时间单位之间的关系。从跨学科融合教学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在这节课中融入语文学科知识,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技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觀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笔者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民间谚语引入教学主题,并以“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古诗来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然后,笔者结合语文教材中《一秒钟》课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钟表认识时间“秒”,并与学生共同观察钟表中秒针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秒和分是60进制的关系。随后,笔者拨动分针,帮助学生认识分与时也是60进制的关系,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时间观念。最后,笔者整理了这节课的学习重点,并引用语文中关于珍惜时间的句子,引导学生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习惯与意识,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时、分、秒的实际意义。
二、以数学课程为中心融合科学知识
从历史的角度看,数学与科学是密切结合的关系,科学的进步(甚至是发现)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内,都与数学的地位相联系着,每一个重大的数学突破,最终都将为科学家群体所有。[2]换句话说,科学为数学提供了值得研究的问题,而数学则为科学数据的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从学习内容上看,小学数学知识具有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特征,而小学科学也是具有基础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作为教师,我们要着力研究数学和科学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知识内容体系,巧妙地将科学知识融合到数学教学过程当中,让学生感受数学课堂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认识到科学对数学学习的益处,形成主动学习数学知识与科学知识的意识,逐渐养成多角度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达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平均数”这一节课教学活动中,由于“平均数”是从个别对象的某一标志的多样性中抽象出来的,而小学生正处于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有一定难度。对此,教师教学“平均数”时,就可以融入科学知识,利用科学课上的小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体现方式和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引入科学教材上“神奇的机械”单元中“怎样移动重物”学习内容,设计拉动小缆车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索小缆车运动速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教师如果仅仅通过一次实验就得出“小缆车的运动速度与拉力成正比”的结论,可能难以让学生信服。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次实验,创设小缆车上坡、下坡的不同情境,并让学生记录每次实验的结果。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再得出“小缆车的运动速度与拉力成正比”的结论,学生对实验结论,以及“平均数”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就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这样,将科学知识融入数学教学过程中,既丰富了课堂形式,让数学课堂增添了趣味,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热情,又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获得了用科学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方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以数学课程为中心融合美术知识
美术与数学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但它与语文一样,和数学也有着深刻而紧密的联系。数学使得美术更易掌握,美术使得数学平易近人。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形象化、具象化思维阶段,所以小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不会采用推理与演绎的方法,他们习惯于通过一些例子或者直接观察图片来得出问题的结论。[3]实际上,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图形的知识需要学习,这就体现了美术知识对数学学习带来的作用。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问题,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从而更为高效地在课堂上融入美术知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之美,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例如,在“轴对称”这一节课堂教学活动中,笔者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后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促进学生空间想象核心素养的发展。由于教学内容主要以图画为主,因此笔者在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充分融合美术知识,即通过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而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首先,笔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生共同欣赏多种多样的对称图形,让学生在观察中表述图形特征,并由此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所渗透的美。然后,笔者为学生分发了事先准备好的对称图片,要求他们尝试沿着对称轴对折图片,在实践中理解对称点的概念。接下来,笔者将学生划分为若干探究小组,并为各小组分配不完整的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探讨如何补全这些不完整的轴对称图形。最后,笔者结合新旧数学知识,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做了系统的梳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动手实践过程,形成对“轴对称”概念的深刻认识。
四、以数学课程为中心融合生活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更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解决其他学科学习中和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而科学精神。对此,笔者会有意识地融入生活知识或场景,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的现实意义,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从而强化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转变学生数学学习的观念,使他们能长久保持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的热情,消解数学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例如,在“可能性”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就创设了“举行庆祝新年联欢会,通过现场抽签确定表演节目”的生活情境。在活动导入阶段,笔者以学生熟悉的可能发生的、确定发生的事件为例导入活动主题,先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然后,为了让学生对“可能性”有更充分的理解,笔者让学生找一找,写一写生活中的“可能性”。生活中哪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生活中哪些事情是可能会发生的?生活中哪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然后,笔者组织了“现场抽签确定表演节目”活动,即出示三张分别写有“唱歌”“跳舞”“朗诵”的卡片,并让學生三人一组,分别抽取卡片,引导学生在抽取卡片的过程中了解“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三种数学语言。第一位抽取卡片的学生,有可能会抽到“唱歌”,也有可能会抽到“跳舞”,还有可能会抽到“朗诵”。如果第一位学生抽到了“唱歌”,第二位学生就不可能再抽到“唱歌”,要么抽到“跳舞”,要么抽到“朗诵”。如果第二位学生抽到了“跳舞”,那么第三位学生一定会抽到“朗诵”。
在这样的生活场景中,学生熟悉了“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三种数学语言,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事件发生可能性的能力,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让学生获得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
五、以数学课程为中心融合品德知识
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社会科学的德育内涵比较明显,知识和品德的融合相对较为容易。至于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由于反映的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而规律本身没有阶级性,也不因民族的不同、国家的差异、人品的高下而有任何的区别。因此,自然科学学科进行德育的途径比较少,其中最为抽象的数学学科,似乎离德育最远。但是,数学也是人创造出来的意识形态,必然会打上社会的烙印。同时,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欣赏数学,依然具有人文色彩,数学同样可以作为德育的有效载体。小学生正处于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定型和道德意志的锻炼时期。因此,教师了解小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科学、合理、有效地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要在数学教学内容设计中融入品德知识,还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品德知识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比如,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节内容,教师能够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分一分的活动中体验并理解单位“1”的概念,帮助学生了解分数的意义。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缺乏分享意识。基于此,在这一节的教学活动中,笔者便融入品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首先,笔者对学生提问道:“假如你们每人的家里都有3个孩子,妈妈只有一张薄饼,怎么分才最合适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然后,笔者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并为各个小组分发了一张八开的纸,让学生将其当作薄饼,要求将之分成3份,并回答“怎样分才最公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产生了对单位“1”的理解,懂得了分数的意义,感受到了数学是来自于生活的道理。最后,笔者从德育的角度为学生讲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希望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刻意在一些小事情上追求公平,要学习孔融尊老爱幼的优良品德。
(张梅玉,淮北市烈山区第一实验小学,安徽淮北23500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
[2]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沈致隆,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78.
[3]张军瑾.创造的力量一所学校40年的创新坚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172.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