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探究

2023-11-02张刘奇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美育渗透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为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渗透提供了依据。本文立足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从教师、教材、技术、课堂、学生等多个层面探究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实践策略,以期推动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教学;美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2.0042.03

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高中阶段作为美育的重要时期,语文课堂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其美育渗透亦不应缺席。语文教师需要真正展现语文课堂的美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提升审美品质。

一、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美育释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把“美育”引入其中,也就是“审美鉴赏与创造”,即“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2]。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之一,把“审美鉴赏与创造”列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这是强化语文人文性特征的重要体现,同时也顺应了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让语文的人文主义精神融入学生的灵魂,不但对培养学生审美力、感知力、创造力,进而提升学生审美品位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过分注重知识本体传授而无视学生人格塑造的有力回击。

“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提出是基于当前学生审美素养欠缺的客观事实。日常生活、艺术经典中处处充满着美,但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美感知甚少,更不用说去创造美了。试想,如果学校培养不出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学生,那么将来他们又该如何建设“美”的国家,可见把美育放在教育的突出位置并在学科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十分必要。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法国雕刻家罗丹如是说。但学生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却令人担忧,这也是当今教育的悲哀。笔者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与教育理念错位扭曲、教师审美素养阙如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我国多年来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和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教育理念,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不少学校的办学思想对国家的教育理念存在错位扭曲现象,过分强调学生考试分数,把审美教育置于学科教育的对立面,割裂了学科教育和审美教育之间的良性关系,给语文学科的美育渗透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教师审美素养阙如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的关键障碍。语文审美教育实施的前提与保障,是语文教师审美追求的确立与审美能力的提升。[3]如果语文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不足,那么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审美素养的培育。笔者认为,当今语文教师审美素养匮乏主要有如下两方面的原因:首先,高等师范院校很少开设专门的美学课程,导致教师对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存在一定短板;其次,部分语文教师忽略了美育渗透对语文学科教育的推动作用,缺乏在语文课堂中进行美育渗透的意识。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

(一)教師层面:彰显美好形象,树立美育典范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教师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一旦教师树立了“美”的典范,学生自然会无意识地向“美”而行。因此教师应注重于言行举止细微之处体现出较高的审美品位,以此助力语文课堂的美育渗透。

首先,教师应该展现外在的仪表之美。教师的外在形象之美主要是通过仪容仪表和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礼仪体现出来的。一位拥有仪表之美的教师可以给予学生美的视觉感受,对学生有“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仪容仪表整洁端正、行为礼仪规范得当。

其次,教师的审美内涵还应体现在教学语言方面。一定程度上来说,教学是语言的交流,语言是教学的媒介。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是国家通用的普通话,而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规范网络语的使用,以捍卫汉语的纯洁性和神圣性。同时,教师的教学语言应该随着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的变化而变化,尽可能富有感染力和亲和力。

此外,如今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依赖信息化技术,疏于板书设计。笔者认为在这个信息化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教师不仅需要板书,更应该写好板书,力争做到书写工稳清晰,形式美观大方,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语文之美,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教材层面:充分挖掘教材,整合美育因子

徜徉艺术经典,享受审美愉悦,以美育人、以美化人是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是语文学科的特色和优势。[4]而教材作为联系“教”和“学”的纽带,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缺的媒介。教材中的众多经典篇目都蕴含着美的意象,语文教师需要从教材中充分挖掘美育因子,并加以整合,用于美育渗透,培养学生美学素养。笔者以教材中散文这一常见文体为例,逐一分析其中景、情、理三方面的美育因子,供一线语文教师参考。

首先,景物描写作为散文的重要文本内容,其中不乏经典独到的描写,在散文教学中,需要借助审美想象力,品味其蕴含的景物美感。例如,课文《荷塘月色》的四、五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正侧结合等多种表现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突出了月光下荷花的繁密、袅娜、朦胧、高洁的特点,令人赏心悦目、心驰神往。

其次,散文往往极为重视情感的抒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把握散文的情感基调,分析作者情感的曲折变化,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囚绿记》一文中,作者细致地描绘了常春藤,无不表现出对它的喜爱。然而当作者“囚”住常春藤后,它依然生长茂盛,展示出自身强大的生命力。正如朱光潜在《谈美》中所说,物的形象是人情趣的返照。那么,常春藤这种顽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实则就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真实隐喻。

最后,多数散文都具有思想火花适时跳跃的“理性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美育渗透时,需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领会其中隐含的思想,体会作者对生命、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思辨,挖掘其中的理性之美。例如,《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刻画了因“三一八”惨案而牺牲的知识青年刘和珍的光辉形象,并揭露了当时军阀统治下的黑暗。作者真挚的感情极大地感染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对生命价值和当时社会的理性思考。

(三)技术层面:借助信息技术,助力美育渗透

“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工程,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5]这一教育趋势愈加凸显,且不可阻遏。语文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对充分调动学生审美热情,陶冶学生审美情操具有突出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展示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样化功能,这将极大地促进对学生的多感官刺激,同时也给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带来了新的契机。例如,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在学生朗读初步感知本诗后,继而播放含有湘江、万山、枫林、雄鹰、长空、游鱼等意象的朗读视频,学生通过聆听抑扬顿挫、饱含深情的朗诵,观看生机勃勃、绚烂多彩的视频,实现了视听的双重感官刺激,丰富审美想象,将意象之美熔铸于内心世界。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感受湘江秋景的无穷魅力,体会诗人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和救民济世的崇高理想。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美育渗透方面的运用也不能囿于辅助教授语文文本的单一功能,更应该充分发挥其资源拓展优势。例如,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搜集感动中国人物等相关文字和视频资料作为教学素材的有益补充,增进学生对先进人物的充分了解,感受先进人物的光辉形象,进而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四)课堂层面:优化教学情境,打造美育课堂

“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促成审美情感的交流。”[6]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审美心理,借助相应的情境激发课堂活力,进而促进美育渗透,满足学生更深层次的审美需求。

笔者认为在诸多情境教学法中,以“活动+情境”为主要特征的表演活动情境法比较适用于戏剧、小说和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值得教师借鉴。例如,戏剧《雷雨》、小说《祝福》以及文言文《鸿门宴》等大量课文篇目都可以在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改编,然后进行课堂表演,这也说明表演活动情境法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阔的运用空间。通过表演活动,消除了古今之隔,打破了地域之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使得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情感起伏变化,促进审美教育的实施。

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借助多种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容,激发审美情感,打造美育课堂。

(五)学生层面:听说读写并进,促进审美表达

听说读写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四项基本能力,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注重对听说读写方面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对于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古诗词、文言文等,学生可以通过“听”名家或教师范读,感受语句的音重、音长、停顿等,体会古代文学的语言美、艺术美,这对理解文章内容和领悟文章中心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在学生“听”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读”的引导。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之作,涵盖不同方面的内容,有对典型人物的刻画,有对壮美山河的歌颂,还有对人世代谢的思辨……只有通过反复地读、不同方式的读,涵泳其中,才能更深刻地品味其中的美感,升华自身的精神气质。

再次,“说”就是学生把所获得的审美体验以口语交际的形式进行传播分享。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开展多样化的交流活动,强化学生探寻美、分享美的能力。例如,在教学柳永的《望海潮》时,小组成员先通过共同分析文本,探究词作中杭州之美,然后派小组代表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讲解杭州之美的具体内涵。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其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最后,语文教学的美育渗透过程离不开对学生的写作训练,这样的训练是激发学生创造美、书写美的重要方式。例如,在人教版教材《中国現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散文《美》一课教学结束后,笔者引导学生围绕“美”这一话题进行微写作,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培养学生审美涵养。

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一个系统工程,语文课堂作为美育渗透的重要阵地,需要教师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的审美鉴赏和创造方面肯下功夫、下真功夫。但是语文课堂教学绝不是美育渗透的唯一场域,“得意忘形”不失为其关键原则,“得意”,即以学生得审美之意趣为宗旨,“忘形”,即美育渗透应该不拘于时、不拘于地、不拘于式。这一原则的真正落实将极大地拓宽学生的审美空间,更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懂美、寻美、鉴美、创美的时代新人。

(张刘奇,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清丰高级中学,河南濮阳457300)

参考文献: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5.

[3]黄友芹.语文审美教育与文化自信[J].中国教师,2022(5):1.

[4]中国高考报告学术委员会.高考政策与命题解读[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21:45.

[5]毛杰.把牢教育“五大属性”谱写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J].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1):4.6.

[6]薛永娟.审美课堂:指向学生生命成长的语文教学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22(11):33.37.

责任编辑:毛盼盼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美育渗透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
小学美术教育不要脱离美育轨道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