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资源开发的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

2023-11-02肖雪萍袁帅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课程资源教学策略

肖雪萍 袁帅

摘要古诗文蕴含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深沉的民族情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发与利用小学古诗文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兴趣,在自然观察中感悟语言,在文化熏陶中升华情感,在数字遨游中发展学力,通过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帮助小学生克服古诗文学习障碍,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课程资源;项目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2.0036.03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丰富的民族智慧和深沉的民族情感,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同時,古诗文因文言化的言语形式,表达的内容与当下生活距离遥远,抒发的情思又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有关,这些都成为小学生学习古诗文的重大障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语文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课程资源,善于筛选、组合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1]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在古诗文学习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架起桥梁,创设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帮助小学生逾越由于历史久远等原因造成的古诗文学习障碍,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亲近古诗文,获得对古诗文的真切理解和情感共鸣,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一、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所以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寻找突破口,设计实践探究活动,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有效链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古诗有很多反映儿童生活,富有童趣。如《小儿垂钓》《稚子弄冰》《村居》等等,诗中描绘的“垂钓”“弄冰”“放纸鸢”等活动是儿童非常感兴趣的,语文教师可以由此切入,布置学生开展钓鱼、放风筝、做冰锣的实践活动。比如做冰锣时,学生会遇到各种原本想象不到的问题:怎样把水变成冰锣?盆里的水冻成冰以后怎样完好地取出来?怎样在冰锣上穿绳?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些实践情境中生成的真实问题是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对培养学习兴趣极为重要。教师不要教学生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要教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像科学家那样思考,尝试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不断试错,不断改进,直到找到合适的方法。当学生全程参与做冰锣、敲冰锣和碎冰锣的实践以后,他们对《稚子弄冰》描绘的戏剧化场景就会有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共鸣,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

《两小儿辩日》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小古文,文中的两个儿童爱观察、爱思考。在当时,“两小儿”虽有探究太阳远近的问题意识,却没有办法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只能止步于直觉判断,就连孔子也“不能决”。现在,我们可以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展探究活动。语文教师联手科学教师,在科技馆指导学生开展“《两小儿辩日》后续”项目式学习。两小儿的结论究竟对不对?学生在3D可视化系统中感受太阳系行星的运行,明白一天之内,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几乎没有变化。“两小儿”又错在哪里呢?学生的好奇心被彻底激发,驱动他们深入地探究。

在学生全程参与的实践探究中,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遇到问题时,学生能够积极担当,主动尝试,自主自发地开展跨学科学习。在与同伴合作中进行头脑风暴,碰撞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问题解决方案。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拓展和提升,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激发,学习兴趣盎然。学生会改变对古诗文的刻板印象,发现古诗文并不枯燥、乏味,而是有趣又迷人。一改传统诵读课堂模式下,连最优秀的学生都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的窘境。

二、在自然观察中感悟语言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始于直观的感觉和知觉。感知是思维的基础,观察是感知的源泉。第一学段,语文教师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开发与利用周边的自然资源,把古诗教学活动化——观察自然,感悟语言。以自然为课堂,指导学生学习观察,学会发现,培养学生对语言最原始、最直接的感知能力,为思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幅员辽阔,每一个地区都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古诗词虽然年代久远,但诗词描绘的大自然却亘古不变。语文教师在教学与当地自然风光匹配的写景状物诗之前,应带领学生走进自然,开展深入观察,为感悟古诗词的语言做好充分准备。例如,在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荷塘一片连着一片。夏天到了,荷花玉立,荷叶摇摆,鱼儿水中游,蜻蜓荷上立。即使是生活在乡村的学生,也不一定就曾经静静地观察过它们,因为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学生亲近自然的机会越来越少。古诗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对他们来说,要么是远不可及,要么是熟悉的陌生。语文老师可以在荷塘边,实地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进行细致、持续的观察:仔细地看、静静地听、细细地闻、轻轻地摸。学生一定会惊喜地发现,原来身边平常的景物竟然那么有趣、迷人。

只要学生学会了用感官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他们就乐于亲近自然,全身心地沉浸于自然。慢慢地,他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会变得越来越敏锐,对反映现实的语言和文字越来越有感悟力。诵读“莲叶何田田”时,映现于他们脑海的荷叶将会是灵动、鲜活和生机盎然的;也只有被恬静自然熏陶过的他们,才能体会出“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悠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3]小学生对语言文字最直接、最本能的体会和感悟能力,就是在观察、积累、想象和诵读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深入地观察让学生在头脑中积累客观事物的丰富表象,当他们学习抽象的语言文字时,这些鲜活的表象将成为学生感悟语言和文字的支架。有了支架的辅助,再通过想象、联想等多种思维活动,他们就能深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在鲜活画面辅助下进行诵读,语言的积累也能变得事半功倍。因此,在第一学段,语文教师要重视运用观察策略,提升学生对古诗语言的感悟能力。

三、在文化熏陶中升华情感

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是有立场和价值取向的。诗言志,诗歌也不例外,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就蕴藏在字里行间。语文新课标强调课程内容的典范性,要求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统编教材中有相当数量的体现家国情怀的诗篇。当初诗人眼中的景观随着诗篇的千年传诵,也成为各地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址。走进这些古迹和遗址,见古人之所见,想古人之所想,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学校应进行区域内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建立合作开发机制,实现课程资源的共建和共享”[4]。在西北地区,有许多古代关隘遗址,它们是昔日丝路繁荣的贸易活动和金戈铁马的战争岁月的见证。附近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设计不同主题的传承传统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考察活动。例如,在学习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时,学校可以和阳关遗址景区进行合作,设计“锐意进取”“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等主题的文化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角色或身份参与体验。学生可以体验商人或旅者的角色:挥一挥手,告别了亲人和朋友,把家园和故国抛在身后。此刻,虽相隔千年,学生依然能够体会“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怅然若失,以及先人不畏艰险、锐意进取的精神。学生还可以体验守关将士的紧张生活:在遭遇敌情时点燃烽火。登上高台,朔风猎猎,放眼戈壁荒漠,遥想当年,在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苦寒之地,将士们不怕青丝变白发,不怕“万里长征人未还”的爱国豪情立刻在学生心中升腾起来。

即使没有这样的角色体验,教师也可以通过遗址景区提供的視频、图片、实物和讲解,帮助学生想象画面,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在玉门关汉长城遗址前,当学生看到用植物秸秆、沙石和泥土堆叠的长城历经千年屹立不倒时,会感叹于古人的智慧,心中油然而生对中华文明的无比自豪和高度自信。通过开发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走进文化遗产,身临其境地感受经典的魅力,接受优秀思想的熏陶,情不自禁地产生共鸣,获得情感升华,这样的古诗词学习与文化体认是真实而深刻的。

四、在数字遨游中发展学力

学力是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装备现代化的今天,数字资源是师生能够便捷获取的资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互联网上古诗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如何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推理,不断提升数字检索能力和学习能力,这是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发与利用古诗文数字资源时必须思考的问题。

教师可以围绕学段目标,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开展“古诗文资源检索”项目式学习。在项目式学习中,“只有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他们最终才会利用科技来获取和分析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5]比如,在第一学段,古诗学习重点是识字、写字和朗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识字”“朗诵”进行数据检索。学生在语文和信息科技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互联网,开展信息检索,小组合作整理资料,自主完成识字和朗诵的学习任务。第二学段,古诗文学习重点是领悟诗文大意,教师以“读懂诗句”作为任务主题,让学生利用中华诗词数据库对古今词义悬殊的疑难词汇进行检索,对照注释,同伴合作,先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再与译文对照,进行修改与完善。进入第三学段,古诗文学习重点是体会作品的情感。如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表达的是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写作背景”为检索主题,布置学生检索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资料,努力站在“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作品,体会深刻的思想感情。

网络上的数字资源既有官方发布,又有个人分享,虽然数量庞大,但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这给小学生用户造成不小的困难。学生进行信息检索时,经常会遇到如何辨别真伪和看待不同观点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评估信息来源,对其进行甄别,去伪存真。对于不同观点的争鸣,则要指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进行分析和比较,作出自己的判断。在信息爆炸时代,“知识内容再也不是稀缺的资源,我们的学生也不需要我们来提供信息。但是,他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我们。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如何钻研、学会如何应用知识。”[6]

在检索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将学习内容教授他人。从古人的“教学相长”,到陶行知的“小先生”,再到最新的学习理论,都有相同的发现:教授他人,相对于阅读、视听、演示、讨论等学习方式,留存率最高,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例如,在上述第一学段“识字”“朗诵”项目学习的成果汇报阶段,教师要尽可能地给更多学生教授他人的机会,自主选择自己擅长的汇报方式,可以教大家朗诵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或利用汉字溯源信息指导大家记忆字形。引导学生围绕古诗文学习任务,开展信息检索和项目式学习,再将学习成果“教授他人”,这是内部驱动的学习,能全面发展学力。

综上所述,古诗文看似深奥难学,其实只要引导得法,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便可化难为易。教师应遵循小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规律,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古诗文学习活动中,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核心素养。

(肖雪萍,仪征市实验小学,江苏扬州211400;袁帅,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

参考文献:

[1][2][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4,3,1,54.

[5][6]博斯,克劳斯.PBL项目制学习[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12):17,18.

责任编辑:刘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项目式学习课程资源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项目式学习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探究
在初中物理中实施项目式学习
网络信息平台支持下的PBL英语教学实践与研究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