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课堂作品”

2023-11-02杨军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写作反思

摘要课堂是教师研究和创造的主要场所,教师应自觉树立起课堂作品意识。课堂作品是凝聚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匠心和驾驭课堂的智慧,是教师诸多课的“得意之课”,多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或表达,具有典型性、实践性、独创性和风格化等特点。对于教师成长而言,课堂作品的发展性价值就在于促进教育教学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完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打磨课堂作品,出品自己的“课堂作品”,需要拒绝重复,走创美设计师之路;坚持问题导向,走反思实践者之路;勤于阅读,走“超级读书分子”之路;善于表达,走“热心写作种子”之路。

关键词课堂作品;专业发展;反思;实践;写作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995(2023)02.0026.03

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通常来说,作家有其代表作,歌者有其成名曲,那么教师需不需要有其专业领域的课堂作品呢?有人说:教师的每堂课都是他(她)辛勤付出的结晶,因此都是他(她)的课堂作品。笔者认为这些课都是常态课,大多没有经过打磨和修改,比较原生态,因此还谈不上是课堂作品。又有人会提出:教师的各级赛课获奖课例都应该是他(她)的课堂作品。笔者认为参加赛课是一地一校极少数教师的行为,而且幕后有庞大的后援团支持。為了追求理想效果,有些上课教师可能异化为“演员”,但是写“剧本”的不全是他(她)自己,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也算不上是他们的课堂作品。实际上,相当多的教师没有树立课堂作品意识,没有形成把课堂教学成果精打细磨的自觉性,没有诉诸笔端以供日后借鉴、反思的教学行为。

一、课堂作品的本体性内涵

什么是课堂作品?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认为“课堂作品是将准确、深刻的理解与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执教者的智慧和匠心,体现了执教者的教学思想和情感因素”[1]。河南师范大学张正君教授认为“课堂作品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精心设计、反复打造,蕴涵其教育理念和独特风格的典型案例”[2]。西北师范大学靳健教授认为“课堂作品是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确定教学内容特色目标,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在有效对话情境中生成的、以语言或影像形式记录下来的课堂教学结晶,它具有个性化、创造性和不可重复性特点”[3]。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课堂作品是教学实践的产物,它凝聚了教师教学设计的匠心和驾驭课堂的智慧,是教师诸多课的“得意之课”,多以文字的形式呈现或表达,具有典型性、实践性的特点。我们从这些课堂作品中能够提取出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的基本标准,提炼出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课堂作品又呈现出独创性和风格化的特点。

(一)课堂作品具有典型性和实践性

课堂作品是教师精心建构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整个课程体系的具体直观的展示,它还包括教师上课前的教学设计以及课后的教学反思等。只有厘清这三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堂作品的本质内涵。教学设计是教师上课前对学情、课情的一种预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形成课堂作品的基础。课堂作品则是教师上完课后对课堂的复盘、梳理和完善,所以说教学设计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课堂作品。尽管在某些场合可以将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称之为课堂作品,但必须认清一点,课堂作品必须是教学实践的产物,是融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炉的有机整体,是课前教学设计的优化和完善,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证明了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典型案例。脱离课堂的纯学理、学术范畴的文章,即使理念再先进、再深刻全面,也不能称之为课堂作品。例如,写朱自清《荷塘月色》考证、考据的文章很多,这些研究成果不能用作课堂教学,没有进入实操阶段,所以就不能称之为课堂作品。还有一些教学设计虽然经过课堂教学的实践检验,但教学效果欠佳,反响不好,严格意义上说仍然算不上课堂作品。可见,课堂作品不同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它经过课堂教学实践检验,具有实践性特点和参考借鉴价值。

(二)课堂作品具有独创性和风格化

课堂作品渗透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智慧,不仅具有独创性,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化风格特征。比如,由江苏师范大学魏本亚、尹逊才两位教授编撰的《十位名师教〈老王〉》选取了十位语文教学名师,对杨绛先生的《老王》这一文本进行同课异构,不同的教学名师呈现出不同的文本解读、课堂生成、教学机智和风格特色。从这些课例中,笔者感受到黄厚江老师的课堂是轻松的,属于“本色出演”,教学朴实,没有花架子,课堂看似轻松灵活,实质上反映了黄老师非凡的功底和极高的学识素养。王君老师非常重视情境教学,自己出演杨绛,让学生来演老王。通过对话形式,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老王的生命状态。秦晓华老师以自然为道,注重课堂生成,能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展开个性化教学,因势利导,如抽丝剥茧般娓娓道来,风格幽曲密丽,既给学生以“鱼”,又授之以“渔”。这些课堂作品无不体现了名师们对文本的独到见解和教学手段的巧妙运用,体现了名师们“实在”“灵活”“精致”等的教学风格。

二、课堂作品对教师的发展性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朱永新教授曾提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成长史”。将之运用到课堂作品上,我们可以认为:一位教师的课堂作品诞生史就是其教学风格形成史。课堂作品的诞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教学育人的诸多环节,一个个较为成熟完善的课堂作品几乎贯穿了一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课堂作品的发展性价值就在于促进教育教学的传承与创新,促进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完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如何让课堂作品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教学风格成型上发挥作用?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使日常的诸多课堂教案、教学设计作品化,二是对某一课堂作品进行持续打磨,修改完善。教师既要有课堂作品“量”上的积累,又要有“质”上的提升,树立向课堂作品要“质量”的意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专业发展走上“快车道”。

(一)将日常的诸多课堂教案、教学设计打磨成作品

备课、上课是教师的主职主业,理应成为教师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在某种意义上说,课堂作品是衡量教师课上得好不好的一个标准。纵观教学名师,他们往往是“名”在课堂上,通过一篇篇课堂作品反思教学,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们的课堂作品异彩纷呈,极具特色。普通教师也应该用心积累自己的课堂作品,每学期三五篇,十几年下来,积累的数量也颇为可观。程翔老师曾说,教师在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几十年,备课笔记写了几十本,教案写了上千篇。这些备课本、教案集就是教师一生的财富。虽然大部分教案都不会是上乘之作,但是必定有几篇是自己的精心之作。把这些精心之作集中起来修改润色,就可以整理形成一本课堂作品集。课堂教案、教学设计的作品化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教师自觉钻研教学理论,深入细读文本,精心组织活动,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勤于实践反思和总结写作。

(二)对某一课堂作品进行持续研究、修改完善

课堂作品永远没有定稿,需要常备常改。教师应该持续地对某一课堂作品进行跟踪记录,作为样本长时间地进行研究。这样坚持下去,虽然不可能每堂课都是精品课,但总有那么几堂课可以与名家的公开课不相上下,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荷塘月色》为例,程翔老师教了十几遍,每教一次都有新的体会。他刚参加工作时教的第一篇课文就是《荷塘月色》,1988年凭此课文获山东省赛课一等奖,1989年在《语文学习》上发表《〈荷塘月色〉主题探》一文。此后,他对《荷塘月色》的研究始终没有止息。20年后,他又在《语文学习》上又发表关于《荷塘月色》的再研究——《〈荷塘月色〉主题再探》。程老师很自信地说“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不用备课,我拿起来就能教,这就形成了自己的课堂作品”。很多人认为,《荷塘月色》的研究文章多如牛毛,再也写不出新意来,而程老师却能常读常新,博采众长,不断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由此可见,在一次次诸如《荷塘月色》研究中形成的课堂作品,促进了程老师的专业成长。普通教师也应根据新课标、新高考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完善自己的课堂作品,在课堂作品中融入新理念、新任务、新方法。这样,教师就能在精研一部部课堂作品中实现专业的自我发展与超越。

三、教师课堂作品的生成路径

课堂作品是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整个课程体系的具体展示,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要成果,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重要载体。笔者认为,教师打磨课堂作品,出品自己的“课堂作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拒绝重复,走创美设计师之路

有些教师认为教书几年一个轮回,再上同样的课文就不需要花大力气备课,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一劳永逸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师不重视积累课堂作品,不创新设计课堂作品,只停留在“教书匠”的层次上,是职业意识不觉醒的表现。教师工作不是单纯的、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需要用心探索、不断创新的工作。在这方面,于漪老师是广大教师学习的楷模,她心无旁骛,专心教学,专注课堂。她的课文常备常新,既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作为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树立每一堂课都是课堂作品的意识,充分认识创新课堂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和文字表达的重要意义,努力打造具有个性化特色的课堂作品。

(二)问题导向,走反思实践者之路

课堂作品是教师长期教学实践、思考的产物。教师的课堂作品通常需要经过反复修改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不断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反思和实践的过程。普通教师如何以专业立身?答案其实很简单,即从课堂中来,到课堂中去,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行为。教师真正创作属于自己的课堂作品,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使课堂更出色,成型的作品更有特色。所以说,课堂作品的创作永远没有止境,教师只有常反思,才能让课堂作品常出新。于漪老师常说:“我上了一辈子课,教了一辈子语文,但还是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这是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更是一种善于反思的习惯。通常来说,教师的时间多用来上课,教师不仅要做课堂的实践者,更要成为反思者。

(三)勤于阅读,走“超级读书分子”之路

教师精心打磨属于自己的课堂作品,除了要依靠自己钻研,还需要多学习名家的课堂作品,既可以学习书面化的材料,又可以学习影视化的资料。名家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课堂授课等课堂作品之所以具有持久的魅力,是因为他们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丰厚的人文底蕴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等。如果说文本属于写作者,那么课堂作品则属于执教者。比如,我们一说到《愚公移山》课堂作品,就会想到钱梦龙老师,他改变了文言文教学多年一贯的“串讲”模式;一说到《葡萄月令》课堂作品,就会想到黄厚江老师,他提出的“本色语文”,追求的是教学无痕、水到渠成的境界。除了研读名家的课堂作品之外,教师也应该读一些教育教学著作,加强理论修养;读一些专业期刊,把握最新热点;读一些文史哲的书籍,扩大自己的视野。教师有别于社会上的其他群体,应成为“超级读书分子”,吸收新信息,学习新方法,借鉴新经验,这样才有助于创作深刻、灵动的课堂作品。

(四)善于表达,走“热心写作种子”之路

钱理群教授提出教师应当成为“热心写作的种子”,因为教师职业对于民族未来的影响深远,肩负传承科学知识与优秀文化的使命,因而有必要把教师的写作能力放到一个相当高的评价位置上。现实中,一些教师由于对写作缺乏兴趣,或是写作水平达不到创作课堂作品的要求,因此多从网络上下载现成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现成材料。这不仅会减缓自身的专业发展进程,还会因为“水土不服”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不理想。课堂作品需要借助写作的方式来呈现,而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能促使教师审视教育教学过程,更好地把自己对教育的反思变为生动活潑的教育教学实践。因此,教师应当把写作当作必备的专业素养,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注重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写作积累,从而不断提升自己创作课堂作品的能力。

(杨军,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江苏南通226301)

参考文献:

[1]程翔.再谈“课堂作品”——以钱梦龙老师《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为例[J].语文建设,2021(1):77.80.

[2]张正君.语文“课程作品”理念和语文教学评价[J].教学探索,2007(10):99.101.

[3]靳健,赵晓霞,郭俊奇,李金云.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由程翔老师的一节“课堂作品”说起[J].语文建设,2012(3):25.28.

责任编辑:谢先成

读者热线:027.67863517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写作反思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分析如何完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教学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