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体教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2023-11-02王铭花隋红

体育风尚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双减

王铭花 隋红

摘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揭示“双减”背景下体教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体教融合发展面临的困境,从教师数量、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课后延时体育服务、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体教融合的发展路径,以期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推进做出贡献。

关键词:“双减”;体教融合;课后延时体育服务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双减”政策立足减轻学生学业压力,提出了促进学生身心整体发展、课后服务满足学生多元化诉求等目标[1]。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爱探索的年纪,体育活动可以为此提供契机,帮助孩子解放天性、释放压力;适当的运动锻炼能够促进孩子的身体机能发育、培育团结协作精神以及良好的竞争意识。等因奉此,体育迅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体育老师火了”“体育场馆周末爆满”等现象,学校更是将体育列为课后重点服务对象。从青少年体育健康成长角度出发,以上都显示出体育正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学生的运动参与和身体运动水平也将得到较大提升。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教融合将因“双减”而被快速推动。本文意图从“双减”背景下体教融合的发展现状中探寻发展的路径。

1.“双减”背景下体教融合发展的现实意义

2020年9月2日,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协同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加强了体教融合深入发展的顶层设计。体教融合以促进青少年技能发展与思想进步相结合为宗旨,在增强体育技能的同时更加重视对青少年体育意识、体育品德以及体育精神的培养。

中国体育和教育在新时期发展要解决好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完善竞技人才结构的首要问题[2]。然而,由于培养模式的问题,中国竞技体育人才结构出现问题,即运动员的个体项目有很好的成绩,但集体项目不容乐观,文化、思想政治素养不高;学校教育中的体育课程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因此,新时代体教融合是大势所趨:将竞技人才的培养与国民教育相融合,提高竞技人才文化水平及思想高度;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教学改革理念,持续健全“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3]。让学生的技能水平与思想德行同步发展,让体育真正回归其教育本质属性。

《体育概论》中指出,我国体育教育的目标任务有“提高国民素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由此可见,在体育理论或实践课中,通过各种游戏和比赛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体育的应然任务。体育运动中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对共产主义道德、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优良的体育道德作风等的教育[4]。这些是体教融合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要求的必要实践,是新时代体育工作全面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成为“双减”背景下体教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因此,要推动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目标的思想品德教育与体教融合同向同行,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双减”政策给体教融合带来的冲击

2.1教师数量供不足求

随着“双减”政策的颁布与实施,学生过重的学习压力将会得到缓解,不少学校也将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纳入课后服务项目中,其中既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等传统运动项目,也有游泳、网球、冰雪等新型运动项目。同时,体育课数量增加,必修、选修制度逐步完善。这意味着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运动进行科学地指导、组织与管理。然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小学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情况严重,导致体育课受重视程度不高,体育教师地位令人担忧,体育教师的配备自然也得不到重视,普通学校体育教师按教育部师生配比1:300的比例目前缺口较大。

体校同样也存在文化课教师供不足求的现状。在继?2011?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之后的10年间,体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特别是文化课方面仍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怀疑。金牌效应、为国争光的目标导向决定了体校形成以训练为核心、一切为金牌让路的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学训矛盾严重,这样“一条腿走路”的发展模式显然不利于体校的发展,虽优势项目突出却不利于其整体规划和长久发展[5]。与此同时,体校退役运动员在面对升学、转型、就业等问题方面由于文化知识欠缺、思想道德素养不高等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而导致以上问题的一个直接原因是体校重视对运动员学生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其文化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也就忽视了对高质量文化课教师及思政课教师的聘任。

2.2普通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素养需进一步加强

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高尚的职业道德与政治修养、独到的教育艺术与教学方法、深厚的教育文化与体育文化基础知识、优秀的体育技术和技能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等[6]。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程度。而由于体育课在学校的地位不高,体育教师缺乏进修学习以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机会,体育教育的改革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支撑。一方面,体育器材、场地等的建设不足对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校相对来说忽视了对体育教师的聘任与考评,致使部分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未能与时俱进、有所创新:课堂教学尚存刻板性,即注重教师的教,学生主动参与度不高,课堂质量有待提升。因此,现阶段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3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提质升级不显著

“双减”政策在着眼缓解学生学业压力的同时,要求丰富课后延时服务的内容及形式,强调从多渠道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多元化诉求得到满足。课后延时体育服务是指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利用现有的体育场地、资源,在课后与体育培训机构合作,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7]。然而,由于服务具体方案制定不清晰、服务内容单一等问题,导致我国课后延时体育服务难以真正提质升级。

2.4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统筹协调亟需完善

2007年5月,《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提出大力开展青少年体育运动会及体育赛事,将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上升为国家的战略要求。自此,我国青少年体育赛事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并逐渐完善。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强身健体,要以体育赛事为依托,《意见》的出台为此提供了新的契机。“双减”要求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青少年体育赛事对落实这一要求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青少年体育竞赛存在着两种体制,即由体、教两部门各自承办,缺乏一套完整的小学—中学—大学相互衔接的竞赛体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运动员等级认定审批制度[8]。“双轨制”的竞赛体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例如,两个部门体系的培养目标不同,体育部门以培养国家的体育后备人才为主,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教育部门则将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首位,帮助学生提高体育认识、增强体育兴趣、培育体育精神,实现德能双修。因此,解决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的现存漏洞亟需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协同配合。

3.未来体教融合发展的路径

3.1打通教师资源渠道,实现供给平衡

“双减”政策要求“保障学校课后服务条件”,配齐配足教师。以现阶段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学校体育水平的需求与学校体育教师数量供不足求的实际矛盾为依据,应多渠道扩大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贯彻《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除以往培育与招聘体育师范生为体育教师的惯例,学校还可引进两类人员以丰富师资。一是各级体校的教练。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探索与体育主管部门开展部门协作机制,选派各级体校教练帮带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发掘体育人才。二是退役优秀运动员。国家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他们参加相关考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担任体育教师,从而有效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同时为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

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可由各级体校教练兼职或帮带,同时体校也可聘请或返聘普通学校的文化课和思政课优秀教师,以此消除一直以来体校学生忽视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弊端。这就要求体校中的文化课教师与思想品德教师能够得到保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支付薪酬、指定奖励机制等方式鼓励普通学校文化课教师与思想品德教师到体育专业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这既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实现普通学校和体校之间的资源互通,促进体育真正回归其教育本质属性,促进体教融合。

3.2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素养

“双减”政策要求学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且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开好体育课需要更加优质的体育教师。首先,“双减”背景下体育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思政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在建设体育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有着先行者的作用,他们通过剖析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德育融入体育,让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感受运动的乐趣,使学生能够通过体育课程完善自己的思想德行,从而成为德才兼备、德能双修的复合型人才,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懈奋斗。这在体校的课程思政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体育教师进行思政学习以及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其次,“双减”背景下体育教师要有甘于奉献、敢于创新的使命和担当。课后延时体育服务需要体育教师在放学后积极主动地组织、管理、指导学生,这样既能使学生在井然有序中运动,还可以对各种体育运动进行系统的学习以至发展成一项特长;需要体育教师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敢于对课后延时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以及运动形式、类型等进行创新。

3.3丰富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内容

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可以帮助学生将以往缺失的体育锻炼时间找回来,将学习压力以合理有效的方式发泄出来。因此,为学生提供种类丰富且满足学生需求和喜好的體育服务内容是提高课后延时体育服务质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各学校应规范课后延时体育服务,在保障服务时间的基础上不断拓宽内容及形式,突破年纪和班级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基本依据,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运动的乐趣,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精神。此外,服务内容要根据儿童青少年的生理学、心理学特征,低年级以体育游戏为主,培养儿童体育学习兴趣;高年级学生以体育技能的传授为主,学校应邀请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为本校学生推广运动技能,帮助每位学生掌握多项体育技能,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运动竞赛,培养精诚团结、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等精神。

3.4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

2020年9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对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政策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体育总局副局长表示,《意见》指出了37项政策举措。其中一项是健全青年体育赛事制度,将两部门现有的运动竞赛进行整合,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协同承办,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建立相应的评估和奖励机制。将有关的学生体育赛事进行统一管理,既有利于整合资源,又能从青少年的站位考虑,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为期五天的“星火杯”篮球精英赛于2021年4月30日在湖南省株洲市顺利举行,本次比赛的亮点是既有校园球队,也有职业球队,以打破学校体育和专业队伍之间的隔阂为主旨,延续了首届比赛“体教融合”的办赛宗旨,对于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校园篮球队员来说,为其提供了向专业及职业球员学习的机会,可以增强学生提升技能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同时也为专业篮球队员与校园篮球队员搭建了心与心交流的平台,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体教融合”。

4.结语

“双减”政策的提出,给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要保障普通学校体育教师以及体校文化课和思政课教师的数量及质量;成借课后延时服务的东风,积极开拓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内容及形式;持续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由教育和体育部门协同配合,共同组织体育赛事。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保障下,从微观层面促进体育与教育更好地融合,促进体育真正回归其教育本质属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EB/OL].[2021-10-30]http://www.gov.cn /zhengce /2021-07/24/ content_5627132.htm.

[2]王登峰. 体教融合的历史背景与现实意义[J]. 体育科学,2020,40(10):3-7.

[3]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着力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EB/OL].(2021-09-03)http://www.moe.gov.cn/jyb_sy/s3634/201005/t20100504_87292. html.

[4]黄延春,梁汉平. 体育概论(第一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8:74.

[5]申玉敏,张金桥. 体教融合:青少年业余体校困境审视及发展新契机[J]. 青少年体育,2021(06):68-69.

[6]路铁民. 刍议完善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J]. 教学与管理,2010(33):26-27.

[7]陆俊堂. 广东省乡镇小学课后体育服务实践运用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

[8]张伟娟,李鸿燕,刘光宇. 体教融合背景下青少年体育赛事发展探析[J]. 辽宁体育科技,2021,43(06):109-112.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新形势下体教融合对南宁市滨湖小学校园足球发展的要求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当下价值及可行性分析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