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体育教育深化落地的创新实现路径

2023-11-02窦淅珺袁秋宝

体育风尚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体育教育双减

窦淅珺 袁秋宝

摘要:中办与国办共同出台的“双减” 政策,为实现体育教育深化落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目前体育教育政策难以落到实处的原因,提出了在“双减”中落实体育教育的构想,诸如体育教育应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在“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基础上 从课内到课外两方面着手,完善与提升体育课程体系与内涵,优化课外常规路径,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发挥家庭的基础性的作用,在思想和行动层面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养成体育运动习惯;促进社会的推动性作用,从政策的落实与体育资源的供求入手,从需求增加体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体育氛围。

关键词:双减政策;体育教育;创新实现路径

2021年7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一经颁布便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然而纵观国家历次颁布的“减负令”,我们不难发现:每次减负令中都必涉及有关体育的相关政策,然而其落实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推进,为实现体育教育深化落地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本研究通过深入挖掘体育教育落地困难的原因,精准击破“老生常谈”的杠杆部位,找到在“双减”背景下根源性落实体育教育的创新实现路径。

1.体育教育深化落地的困境

1.1家庭层面:体育教育的价值认知不足,缺乏内生动力

目前,虽然教育改革一直在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文化课成绩的好坏仍然是升学压力的主要来源,因此在家长心中的其地位仍然是不可撼动的。家长们仅是从升学的角度片面的来评判体育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其在塑造孩子们的健康体魄,磨练意志等方面的重要影响。综上所述,由于以上的思想层面的原因,家长对体育价值的认知不足,进而导致父母不愿意支持孩子们参加体育相关的活动,更何况遑论与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这一情况对孩子的体育运动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培养,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养成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1.2学校层面:体育教育的操作方式守旧,课程教学体系分散

体育教育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课内课外两种形式。其中,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我国体育课课内的主要组织形式,而大课间,体育课余的训练与竞赛等常规路径则是目前体育课课外的主要组织形式。除了这些常规路径之外还有当今备受瞩目的“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课后服务。?

然而,目前体育课堂组织形式还过于单一,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乏味,即便是现在有些学校开始分项上体育课,然而其类别也不够丰富,已开设的课程学生不爱学,学生想学的、爱学的又找不到合适的老师开设此类课程,這些因素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会产生负面影响。

除此之外,目前大多数体育课都存在一个现象——教学内容“?从头再来,低级重复”?。指的是:以前教过的内容,后续又反复多次地从头开始再教[1]。例如前滚翻这个动作,小学在教,中学在教,到了大学依然还在教,甚至还会出现交了这么多年依旧没能掌握的现象。然而纵观其他学科的教学,却不会出现这种反复低级,蜻蜓点水的现象。这种现状,究其原因,是体育课程的衔接性与系统性尚未建立。每个学段只关注本学段达到何种水平,不去了解前一学段的目标达成度,?更不清楚下一学段的目标程度。这种现象,是体育课程衔接性与体系性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就课外体育来讲,也不难发现一些通病,例如很多学校的大课间活动仍是以广播体操和跑圈为主,未能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所面对的对象仅是学校里的体育特长生,未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等现象。因此若想将体育教育深化落地,这些学校层面的问题亟需完善。

1.3社会层面:社区体育资源供给失衡,体育教育政策推进落实有待加强

社区体育资源既包括社区内的体育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源,也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体育法律法规等非物质资源,是一切能够满足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要素的总和。然而,最新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1.66平方,与西方发达国家15平方相比的明显不足,更何况那些适宜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场地与器材。除此之外,社区内面向青少年学生而组织的体育活动还是有缺口的,因此针对青少年学生的社区体育资源的配置尚待进一步完善。

近十几年来年,国家对于关于体育出台了不少政策,然而这些政策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纵观以往的各种直接针对体育教育文件,从2007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中央七号文件,到2021年的《指导纲要》,其落实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原因,这些政策之间并没有形成自上而下的、层序分明的落实链条,最终致使这些政策成为老生常谈。

2.“双减”背景下体育教育深化落地的实现路径

2.1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保障性作用

(1)在思想上,普及体育知识,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要想促进家庭体育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在认知方面挣脱制约家庭体育开展的束缚。学校的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开放日等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向家长普及体育的相关知识,尽量消除家长对体育的漠视心理,让家长更加全面的了解进行体育活动对孩子身份发展的益处。通过对家长进行体育知识上的普及,有助于提升家庭体育素养,重视体育活动。

(2)行动层面上,养成体育运动习惯

家长在心理层面上建设好愿意与孩子共同参与体育锻炼活动之后,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来带动孩子参与。父母可以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和孩子们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在尊重孩子的意愿上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进行相应的固定时间地点的专项运动;在经济条件状况满足的情况下,也应该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对场地设施的要求,培养孩子的体育精神。

2.2 充分发挥学校作为教育的主导性作用

(1)课内:完善与提升体育课程体系与内涵,注重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与传承性

针对目前体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缺乏衔接性的问题,提升其系统性,推进课程教学的一体化建设尤为紧迫。为此,体育课程与教学可以从完善建立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标准、建设结构化的体育课程内容的两个方面为突破口来解决这一问题。

体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下的运动能力等级评价标准一共有六个等级,每两级属于一个阶段:一级、二级属于基础巩固阶段,?三级、四级为能力提高阶段,?五级、六级为特长发展阶段。相比之前的笼统的评价标准,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通过对学生的运动等级的测评来判断学生所处的级别和阶段。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学生在对自身的能力水平形成明确认知的同时,?老师再去对学生的运动能力等级进行了解,针对不同的水平群体进行更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判断和把握,可以打破过去“一刀切”,“大统一”的教学方式,兼顾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满足其个性化学习,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中都做到“学有所得”。

除此之外,要真正实现系统一体化的整合,还须构建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化课程内容包含两套体系:一是必修必学内容,二是必修选学内容。对于前者,教师依据各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结合不同学段与年级所对应的学习内容,按照内容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进阶式教学。对于必修选学所包含球类、操舞类、中华传统体育类、冰雪类等内容,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所存在的差异,应按照专项运动建立不同模块,将其与运动能力等级标准进行对应,确保每一个级别的考核评价的内容,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学习内容。

除了在体育课这个主阵地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外,也可以与其他科目相结合,适当的渗透一些有关体育方面的知识与精神,提升体育课程的内涵。例如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可以在课前结合体育赛事与运动健儿的优秀事迹对他们进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激发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不同学科的知识的相互融合,开阔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深度。

最后,传统体育精神以及项目的传承也同样需要注重。通过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发掘其中的教育因素,使得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并有一定的敬畏感,加深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2)课外:优化常规路径,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传统形式的大课间多是以做广播体操、跑步等常规路径为主,其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大课间的优化可以在以下参与的人数,活动的时间及内容形式,流程结构的完整性加以改进。首先在人数上,尽力做到“应参尽参”。老师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带领学生自觉锻炼;不管是那个年级的学生,哪怕是刚入学的小学生以及面临毕业压力的毕业班,在没有特殊情况下都应该全员参与进来。其次在时间上,应尽可能的延长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30分钟的大课间至少有三分之二时间全部用于体育锻炼,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可以作为调整或机动。

然后在活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新课改所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个体的个性化,根据学生的需求、兴趣、身体发展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运动。在活动形式上,要灵活多变,学生可以走班,也可以走出本年级,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不同的场地参加不同项目类型的兴趣小组。最后在活动的流程结构上,要尽量保证其完整性。虽然大课间没有必要像体育课一样有标准、完备的教学设计和方案,但是也不能随意、没有条理地进行。大课间的开展要考虑到不同时间段的活动特点和内容选择适宜性,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关于课后服务,“双减”文件中明文规定:“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2]虽然这里并没有明确说明有关体育教育的相关内容,但这一条规定为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個契机。因此,对于体育课后服务的质量提升的路径的研究与探讨,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提高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同时兼顾其兴趣爱好,在体育的课后服务中开展相关活动,以保障课后服务的质量。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愈发多元丰富的。常见的大众项目和少见的小众项目都有。因此对于这种情况,做好分层分类服务便显得尤为重要。对那些常见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可以基于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创办社团的方式开展相应训练,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特长。“双减”政策为体育社团的开展在时间与政策上提供了保障,因此要乘政策之东风,对体育社团的质量进行提升。在负责社团的体育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学校也在社团保障服务工作方面更要积极地开展进行。例如,对社团规章制度进行补充与完善,对体育社团的费用给予一定程度的提高,对体育社团所需的场地进行定期检查维修等,体育社团的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与此同时,随对体育社团的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也应提上日程。比如,近些年大受欢迎的野外求生类的综艺节目,与最近所倡导的生命教育有着契合点。因此学校可以考虑开设与野外求生有关的新型社团,对学生在野外如何独立获取食物与干净水源、受伤时如何处理遇到险情如何求救等知识展开普及。

除了对常见的体育活动安排社团外,对于学生小众的兴趣特长,也要兼顾他继续练习的需求。学校所需做的便是提供合适的场地,同时配备一些具有处理紧急伤情经验的老师,让这些学生在这个时间与场地进行自主练习。

2.3加大促进社会方面的推动性作用

(1)分层分项推进体育教育政策的落实

首先,体育教育政策要分层推进。每出台一项政策以后,其落实的方向应由上自下的、一层一层地递进。当国家颁布出台了一项政策之后,省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尽快对接下来的推进方案进行制定,然后由各地市来根据上一级所制定方案再拟定相应的实施计划,然后具体执行操作机构进行落实。从国家的政策制定,到地方的推进,再到区域的实施,最后到具体操作机构执行实施,这些环环相扣的环节,一旦某一环“掉链子”,就会影响到执行的效果。

其次,体育教育相关政策要分项推进,即从专项的角度进行推进,具体落实相关政策的要点。就有关体育教育的具体情况而言,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类,一是涉及到学校体育的大类,包括学校体育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第二种是具体到某一个体育项目,根据具体的体育项目进行工作,扎实地进行。

但无论哪种类型,其落实的共同点就是精准把控政策要点,要把“是什么、往哪去、怎么办等”一系列问题搞清楚、弄明白才能真正将相关政策落细、落实[3]。

(2)从需求侧增加体育资源的有效供给

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社会上的体育资源建设以及设施管理,给予一定的重视。在体育设施的种类与数量上,应尽可能的达到供给平衡。例如在社区内,老年人群与青少年人群,对于场地内设施的使用需求不尽相同,因此应该尽量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冲突,为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提供一个有益的条件。积极发挥“互联网+体育”的优势,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对教育相关群体等关心体育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回应;引导有条件的社会体育培训机构免费开展一些线上体育活动。同时,提供体育训练的相关培训机构也应当注意教育因素的融入与体现[4]?。在充分考虑趣味性、科学性、规范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竞争意识,团体运动注重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3.结语

“双减”虽然并非是直接针对体育教育的政策,但是对体育教育的发展来讲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体育若想肩负起铸魂育人的重任,就要冲出目前的困境,然后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作,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注入动力。

参考文献:

[1]于素梅. 从一体化谈体育课程的衔接[J]. 体育教学,2020,40(03):40-4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Z].2021,7

[3]于素梅. 从“双减”谈体育教育的价值走向与创新发展[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56(01):83-91.

[4]周秋婷,车旭升. “双减”政策背景下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策略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2,30(02):198-201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体育教育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若干思考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