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2023-11-02王永红宋香全郑书深赵丽岩楚会英
李 辉,王永红,宋香全,郑书深,赵丽岩,楚会英,兴 业
(邢台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北 邢台 054000)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1]。公民科学素养水平影响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事业进步发展的步伐[2]。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考验我国科技实力的同时,也是对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考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医疗技术、诊疗方案、防控措施不断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科技是防控疫情的利器,要坚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新冠肺炎疫情折射出一些公民科学素养亟待提升的问题,公民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对科学方法的掌握、对科学行为的践行,不仅是消除各类谣言的有利武器,也是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为了解公民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2021年6月我们对河北省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居住地的居民展开调研,探讨公民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相关对策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调查方法
将河北省各市的工人、农民、教师、医生、学生等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通过问卷星发放调查问卷(自愿、无记名),并在调查过程中走访部分调查对象。
1.2 调查问卷内容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①调查对象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居住地、受教育情况、职业等。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共10道题,每题答对得1分。③公民科学素养知识:根据2016年4月科技部、中央宣传部印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基准》[3],测评时,从500道题库中随机选取50道题目(覆盖26条基准)进行测试,形式为判断题或选择题,每题2分。计算受访者得分,超过70分者则为具备科学素养公民。2021年6月开展问卷调研。
为保证问卷合理性,先进行小范围的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结果多次修改并完善问卷,最后进行正式的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分析数据,不同人群分值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人群科学素养比例。显著性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 果
2.1 问卷回收情况
共发放调查问卷1 263份,在剔除关键变量丢失、存在逻辑错误等问题的无效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 087份,样本有效率为86.1%。
2.2 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
1 087名调查对象中,27.1%是男性,共计295人,72.9%是女性,共计792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30.46±9.44)岁。汉族1 045人,占比96.1%,少数民族42人,占比3.9%。城市居民670人,占比61.6%;县城和乡镇居民178人,占比16.4%;农村居民239人,占比22.0%。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3人,占比6.7%;高中、中专、技校文化程度76人,占比7.0%;大专文化程度501人,占比46.1%;本科及以上437人,占比40.2%。职业方面,事业单位人员117人,占比10.8%;企业人员49人,占比4.5%;医生225人,占比20.7%;教师112人,占比10.3%;学生397,占比36.5%;务工人员187人,占比17.2%(表1)。
表1 调查对象基本人口学特征(n=1087)
2.3 不同群体新冠防控知识和科学素养得分情况比较
新冠知识得分:女性高于男性,18~29岁和30~39岁两个年龄段得分较高,城市高于农村,学历越高得分越高;事业单位人员、教师、医生得分高于企业人员和务工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城市受访者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
科学素养得分:18~29岁和30~39岁两个年龄段得分较高,城市高于农村,学历越高得分越高;事业单位人员、教师、医生得分高于企业人员和务工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城市受访者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表2)。
表2 不同群体新冠防控知识和科学素养得分情况比较
2.4 不同人口学特征公众具备科学素养百分比情况
受访人群中,20.0%男性公民和15.8%女性公民具备科学素养,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群体的科学素养水平较高,不同年龄段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市、县城和乡镇、农村公民的科学素养比例分别是23.0%、9.6%、5.4%,城市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显著高于农村(P<0.05)。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与中专、大专科学素养比例分别为7.4%、9.2%、11.0%,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公民的科学素养比例达到30.2%,文化程度高的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较高(P<0.05)。医生(34.2%)、教师(34.8%)职业科学素养比例较高,不同职业科学素养有显著差异(P<0.05)(表3)。
表3 不同人口学特征公众具备科学素养比例情况
2.5 不同科学素养得分人群的新冠防控知识得分比较
科学素养得分70分以上的人群新冠知识得分(7.44±1.34)分高于科学素养得分70分以下的人群(6.58±1.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44,P<0.001)。科学素养高的公民,新冠知识得分也高。
3 讨 论
3.1 疫情防控中公民科学素养存在的问题
3.1.1 年龄、城乡、职业、文化程度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
中青年接受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高,具有较高的公众科学素养,应着重提高中老年人群科学素养。城市人口科学素养比例高于农村,具有显著的城乡差异。本科及以上学历人群具备科学素养比例(30.2%)显著高于大专(11.0%)、高中(9.2%)、初中及以下(7.4%),表明科学素养水平与文化程度呈正比。科学素养与民众从事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教师(34.8%)、医生(34.2%)群体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较高。
3.1.2 应急科普和突发公共卫生的危机应对能力亟需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期间我国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公众参与度低,科普形式单一、不够新颖,科普场馆等基础设施不完备,辟谣和传播科普信息不够及时,科普内容晦涩难懂,科技工作者、专家参与度低等。74.61%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普工作比较满意;64.12%公众认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科普内容能够使自己有效应对疫情;认为对新冠肺炎科普知识的掌握很完善的公众仅占38.91%;大部分公众疫情期间接受科普的方式包括通过微信、在线科普展览、在线科普讲座、抖音等。
3.1.3 科普设施、科普资金投入、科普人才建设亟需加强
通过前期访谈和调查问卷发现,82.52%的公众对科技信息是感兴趣的,公众参加科普活动主要通过科普讲座和科技展览,公民获取科普信息主要场所包括图书馆、博物馆和科技馆,部分民众从未听说过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和科技活动周。由此可见,绝大多数民众有参加科普活动的兴趣和意愿,但参加科普活动的形式和场地较为单一,且对科技活动了解不多,这与科普设施落后、科普资金投入少和科普人才匮乏有关。
3.2 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对策建议
3.2.1 完善政府管理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科普作为科学技术与教育的一个交叉环节,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许多国家通过政策、法规、组织、资金等手段,积极推动本国科普事业的发展[4]。科普事业正常发展需要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体制。我省已建立专门的科普管理机构,应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不断提升科普效能。
政府部门是科普工作的重要推动者,应加强引导,进一步提高群众对科普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对科普信息的兴趣。网络化的科学知识传播已成为最重要的科普渠道,其影响力还在持续深化[5]。除传统媒体外,还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宣传科普知识,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科普观念,着力提升经济落后地区公众科普认知程度。
科普基础设施是具有科普功能、公众开放参观及学习的活动场所,包括科普类场馆、活动室、科普教育基地等,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更应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承担起公众科学素养培育的重担[6]。我省目前拥有的科普基础设施数量不足、且发展不均衡、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尚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因此,应在政府引导下,与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推动科普资源建设,促进我省科普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 关注公众科普需求、积极开展科普活动
本次调查显示,城市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高于农村。农村居民整体文化程度较低,受教育的程度和机会较少,思想观念较落后,参观科普场馆及参加日常科普活动的机会少,农民基本收入普遍较低,无法使其在义务教育后为提高科学文化素质进行人力资本投入,必然导致科学文化素质差距进一步拉大。政府和社会应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通过基础教育加强科学教育。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这对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本研究显示,不同职业公众具备科学素养比例有较大差异,因此科普工作中应重点关注不同职业人群在科普需求上的差异。正规教育和非正规科学学习是提高科学素养的必备条件[7]。结合不同职业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设施和资源优势,提升不同职业人群科普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开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
3.2.3 明确公众科普意愿、提高科普工作效率
不同人群参加科普活动的目的不同,有人是为了增加科普知识,有人是为了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科普建设中,相关部门首先要了解受众的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明确他们参与科普的目的,采用恰当的科普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提高科普工作效率,提升公众科普水平。公民具备一定水平的科学素养,能够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8]。
3.2.4 政府主导多措并举、助力公共危机应对
政府作为应急科普的权威主体机构,应做好应急科普体系的顶层设计,完善应急工作机制及应急预案,保证经费落实到位。加强重大公共事件中的科学传播,及时建立一个多部门联合的重大公共事件应急科普平台,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及时监测舆情[9]。一旦有突发事件,立即启动该平台进行响应,组织专家进行权威的官方解答,避免公众误读和舆论风险,消除公众焦虑情绪。公众科学素质过硬,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求真务实精神,不信谣、不传谣,谣言自然不攻自破[10]。
重大公共事件中的科学传播效果和公众的科学素养密切相关,科普工作的目的是让公众理解科学,对科学形成理性的认知和判断。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科学素养得分高的公众,新冠肺炎知识得分也高,能够更好地应对疫情,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因此,应大力推进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帮助公众正确辨识各种信息的真伪,促进公民健康及社会和谐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