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自我防御方式与自尊的相关性分析
2023-11-02王文娟左晓阳
赵 静,王文娟,朱 琳,左晓阳
(蚌埠医学院 精神卫生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孤独感作为一种消极的情感体验,会损害大学生心理健康并引发或加重一系列心理和生理问题[1]。Weiss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孤独的类型理论,认为孤独感是多维的,并把孤独感分为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感情孤独通常指与家人、朋友、恋人之间的情感疏离,是由于个体生活中缺乏能够依赖的重要情感和安全关系所导致的感情孤立状态;社会孤独通常指与社会的情感疏离,是个体缺乏社交网络或不能被社会群体接纳而导致的孤立状态[2]。大学生孤独感一般情况下表现为被同伴排斥、疏远甚至拒绝,在人际交往中易缺乏比较亲密的伙伴[3],或者在与人沟通交流时缺乏思想上和情感上的互动,从而体验到与人隔离的、痛苦的情感体验。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评估,也是对自己总体的态度和看法[4],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水平的高低对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者认为高自尊水平的个体拥有更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5],低自尊的个体出现孤独的情感体验会更为深刻[6]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7]。看似高自尊更有利于个体的人际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但Baumeister等人认为过度的自尊不利于个体交往[8],高自尊的个体对自己感到很满意,但是由于自大和自负并不一定能够拥有较好的人际关系,也会体验到孤独感。因此,自尊水平的高低与人际交往、孤独感之间的因果关系尚需深入探讨。
自我防御机制是“感情、思维以及行为的模式,是在预感到心理威胁时一种不自觉的反应”。防御方式大部分时间是无意识的,个体不自觉使用但又无处不在[9],不同的个体会采取不同的自我防御方式,因而自我防御方式也能够反映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面对挫折和矛盾时,易缺乏正确的认识和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易借助非理性、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缓解内心的焦虑、冲突和痛苦,产生孤独感[10]。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对某省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大学生自尊、防御方式、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方便取样法,于2022-05--06月对某高校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收到问卷697份。其中男生313人,女生384人;年龄17~24岁,平均(20.07±1.72)岁;大一372人,大二141人,大三101人,大四83人;农村318人,乡镇97人,县城147人,城市135人。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人口学特征问卷
包括性别、年龄、年级、生源地、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恋爱等10个条目。
1.2.2 自尊量表(SES)
采用由M.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11]。共10个条目,采用4点计分法(4:非常符合,3:符合,2:不符合,1:很不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本次测验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33。
1.2.3 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ESLS)
由Wittenberg编制[12]。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各有5个条目分别评定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条目评分为5级,得分越高则表示孤独感越重,感情孤独分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78,社会孤独分量表Cronbach's α值为0.76。
1.2.4 防御方式问卷(DSQ)
采用路敦跃等翻译修订的防御方式问卷[13]。共包括4个因子、88个项目,每项采用1~9级评分方法,包括4个因子,分别为不成熟防御机制、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和掩饰因子,得分越高,表明此种防御机制的频率越高。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次测验中该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9。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9.0分析和处理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自尊、自我防御方式与孤独感得分总体情况
大学生自尊(26.74±3.97)分,感情孤独(14.45±3.22)分,社会孤独(12.11±3.04)分,不成熟防御机制(3.93±0.92)分,成熟防御机制(5.19±0.91)分(表1)。
表1 大学生自尊、感情孤独、社会孤独、不成熟防御机制和成熟防御机制得分总体情况
2.2 大学生自尊、自我防御方式与孤独感相关分析
自尊与感情孤独、社会孤独、不成熟防御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成熟防御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0.01);感情孤独与社会孤独、不成熟防御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1);社会孤独与不成熟防御方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成熟防御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0.01)(表2)。
表2 大学生自尊、孤独感、不成熟防御方式及成熟防御方式之间的相关分析
2.3 不成熟自我防御方式在社会孤独感和自尊间的中介作用
采用Bootstrap分析方法检验不成熟自我防御机制在社会孤独感和自尊之间的中介效应,置信区间95%,Bootstrap样本1000。在间接效应中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均不包含0,说明中介效应显著。其中直接效应0.550,间接效应0.102,总效应0.652,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15.6%。说明不成熟自我防御机制在社会孤独感和自尊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表3,图1)。
图1 不成熟防御机制在社会孤独和自尊间的中介模型
表3 中介模型中变量关系的回归分析
3 讨 论
3.1 大学生孤独感、自尊与自我防御机制
本研究中大学生感情孤独得分、社会孤独得分高于何安明、罗贵明等人的研究结果[14-15],表明大学生孤独感处于中高程度水平。首先,可能受社会因素影响,随着社会发展迅速,人际交往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更有深度的面对面交流、书信交往等有更有效的情感沟通交流模式逐渐减少,大多使用微博、微信、QQ等进行交流,很难实现情感上的深入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很多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是流于表面的、肤浅的甚至功利性的,感觉没有人理解自己,从而产生孤独感。其次是自身性格因素影响,有些大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也有些较有个性,行事风格特立独行,自视甚高,不愿意结交朋友,感觉自己很孤独。再次还有生活压力的影响,如人际交往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易使大学生产生无助感,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调整,易产生孤独感。自尊得分低于黄志靖、罗贵明等人的研究结果[16],但高于量表中点25,表明大学生自尊得分处于中高度水平,高自尊的个体拥有对自己满意的态度,而且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可推测被测试大学生对自己评价较高,也比较自信。不成熟防御方式得分低于量表中点值5,成熟防御方式得分接近量表中点值5,与李静的调查结果相似[17],表明大学生较多采用成熟防御方式,较少采用不成熟防御方式。不成熟防御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如躲避、妥协、推脱等;成熟防御方式是一种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如升华、幽默等。目前,家长较以往更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我国中小学教育也非常重视青少年解决问题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学里也开展丰富的劳动教育和志愿活动项目,因此,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了大学生采用成熟的防御方式解决问题。
3.2 大学生孤独感、自尊与自我防御机制的相关性
本研究中学生自尊与感情孤独、社会孤独、不成熟防御机制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成熟防御机制呈显著负相关(P<0.01);感情孤独与社会孤独、不成熟防御机制呈显著正相关(P<0.01)。由于个体的自尊水平较高,自尊心较强,为维护自尊,个体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倾向于把问题憋在心里而不被别人知道,可能会采取回避、被动攻击、投射等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因而也更容易出现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本研究结果中,学生社会孤独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成熟防御机制呈显著负相关(P<0.01),Weiss指出社会孤独是指与社会的情感疏离,缺乏与朋友们的交往而引起的孤立状态,社会孤独水平越高,越容易使用逃避、退缩等不成熟防御方式,而较少采用幽默、升华等成熟防御方式[2]。
3.3 不成熟自我防御方式在社会孤独感和自尊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社会孤独、感情孤独与自尊成呈正相关,且对自尊有正向预测作用。同时,不成熟自我防御方式在社会孤独感和自尊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防御机制通常是个体意识不到的,却又无处不在的减轻内心焦虑和痛苦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潜意识的、深层次的内在心理机制。孤独感水平高的个体经常会感到孤独、焦虑、压抑,也会产生消极的、自轻的心理,为保护自尊免受伤害,从而使用退缩、报怨、被动攻击等不成熟防御方式,这些不成熟的防御方式使其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从而导致自大、自负等自尊水平过高的表现。
综上,大学生处于心理成长和自我意识成熟的关键时期,需要不断了解自己,完善人格,也需要不断自我反思。完善防御方式,减轻孤独感,维持适当的自尊水平,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