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某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焦虑抑郁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3-11-02白美玲董明纲王春光刘星亮张盛男

关键词:本科生医学生情绪

白美玲,韩 敏,董明纲,王春光,刘星亮,张盛男

(1.河北北方学院基础医学院 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河北 张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北 张家口 075000;3.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抑郁症影响世界各国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人群,患者饱受精神痛苦,甚至无法从事最简单的日常事务,严重影响患者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以及谋生能力。目前,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每年因抑郁症自杀的死亡人数高达100万。中国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但就医率仅为10%。为此,第68个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共同面对抑郁,共促心理健康”[1]。抑郁症的最坏后果是导致自杀行为,这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多且内容晦涩难懂,与其他专业相比会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2]。

我们对河北省某高校临床医学本科一至五年级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医学生产生抑郁焦虑心理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从河北省某高校大一到大五共五个年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中随机整群抽取750名同学,其中男生32.62%,女生67.38%。一年级18.17%,二年级19.75%,三年级19.96%,四年级21.17%,五年级20.95%。

1.2 调查量表

1.2.1 社会人口学调查表

自行编制社会人口学调查表,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家庭状况、个人状况等。①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专业等。②个人生活学习情况包括个人行为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睡眠、学习、上网时间、社交等。③家庭情况包括家庭结构、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等。

1.2.2 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SDS由William W.K.Zung编制,为自评量表,用于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按照学生近一周的感觉进行评分[3]。20个项目得分相加计分。分值在52分以下的为正常人,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的为重度抑郁。抑郁严重度=总分数/80,0.5以下为无抑郁,0.5~0.59为轻微至轻度抑郁,0.6~0.69为中度抑郁,≥0.7为重度抑郁。

1.2.3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SAS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症状出现的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

焦虑严重度=总分数/80,0.5以下为无焦虑,0.5~0.59为轻微至轻度焦虑,0.6~0.69为中度焦虑,≥0.7为重度焦虑。

1.3 调查方法

1.3.1 调查方法

调查员均经过专门统一培训,按照年级将社会人口学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发给调查对象,根据个人过去1周内的体验或生理反应状况填写。开展匿名问卷调查,由调查员对问卷进行统一编码。调查对象遵循自愿原则认真填写问卷。

1.3.2 质量控制

调查问卷回收后,经逐项核查,剔除有逻辑错误、掩饰量表T分>70分、SDS数据缺失的问卷。合格问卷采用双录入法录入,结果一致方可。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大学生焦虑、抑郁现状

本次对河北省某高校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SAS量表评分(43.08±8.31)分、SDS量表评分(44.9±9.7)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37.20±12.60)分、(41.9±1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

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无焦虑占比80.27%,轻度焦虑占比12.80%,中度焦虑占比6.93%,无重度焦虑学生(表1);无抑郁占比68.27%,轻度抑郁占比17.73%,中度抑郁占比14.67%,重度抑郁占比0.53%(表2)。

表1 临床医学本科生焦虑现状(SAS)

表2 临床医学本科生抑郁现状(SDS)

2.2 大学生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年级、恋爱状态、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家庭贫困、人际关系等对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焦虑、抑郁心理有影响,其中焦虑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年级、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P<0.05),抑郁产生的影响因素包括年级、恋爱状态、家庭贫困、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人际关系(表3)(P<0.05)。

表3 大学生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2.4 焦虑抑郁产生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如恋爱状态(X1)、家庭贫困(X2)、学习压力(X3)、就业压力(X4)、人际关系(X5)和年级(X6)进行变量赋值(表4)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大一至大四为中低年级,大五为高年级。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时,OR大于1为危险因素,小于1为保护因素,因此家庭贫困、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年级是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的危险性因素,恋爱状态和人际关系是学生产生焦虑和抑郁的保护性因素(表5)。

表4 Logistic回归分析变量赋值

表5 焦虑抑郁产生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 论

针对本次调查,分析河北省某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并探讨应对措施及解决途径。

3.1 河北省某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焦虑、抑郁现状

结果显示,河北省某高校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焦虑量表评分(SAS)和抑郁量表评分(SDS)均高于全国常模。陈明和刘利利等[5-6]的研究也发现国内多所医学院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报道影响因素存在性别差异,但本研究未发现性别差异,考虑与地区生活环境差异有关。医学生面临繁重的学业及职业生涯规划困惑,有焦虑、抑郁情绪的学生居多。

3.2 河北省某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

基于问卷结果,探讨影响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得出焦虑、抑郁的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

3.2.1 各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本次调查发现,大一至大四年级的学生焦虑、抑郁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五年级焦虑、抑郁评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与其他年级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中低年级而言,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就业,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其他年级学生大。高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中低年级医学生,与彭娟和杨洪猛等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7-8]。

3.2.2 焦虑、抑郁情绪的危险性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医学生焦虑、抑郁的危险性因素包括家庭贫困、学习压力、就业压力。贫困生的抑郁程度显著高于非贫困生(表3)。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若无人可倾诉则情绪更为低落。大部分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同学之间相处难免有攀比、嫉妒等心理作祟,贫困生较其他学生更为怯懦和自卑,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9]。

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课程多、内容复杂难懂、学习压力较大,尤其是同学间生活质量、奖学金等荣誉评比、各类等级考试及专业课的学习压力,较有的学生貌似可以轻轻松松拥有一切,但有的学生虽然倍加努力但仍得不到满意的成绩而失落,日久导致焦虑、抑郁[10]。

3.2.3 焦虑、抑郁的保护性因素分析

本次调查发现恋爱状态和人际关系是焦虑、抑郁的保护性因素。处于恋爱状态的大学生较未谈恋爱的大学生抑郁心理产生率低,可能是谈恋爱的学生会受到更多关心、爱护,伴侣间相互倾诉、督促学习,可适时缓解压力,减少负面情绪。未谈恋爱的大学生如果无法自行缓解压力、释放情绪,则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11]。

人际关系差的大学生通常性格比较内向、害羞和敏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善于与他人进行良好沟通,易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等负面情绪,所以更易产生抑郁心理[12]。

3.3 缓解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有效措施

拟从学校、家庭、社会层面探讨解决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有效措施。

3.3.1 学校完善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

继续完善高校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建立心理问题预警机制,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医学专业课的同时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关注自身生理和心理健康,了解抑郁的症状特征及诱发因素,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测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干预,必要时及早转诊专科医生治疗。

3.3.2 授课教师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并及时给予支持指导

对于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的疑问,教师可通过开辟网络教学平台并设置答疑版块,及时回答学生问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适时鼓励和表扬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习压力。同时,专业课教师结合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制订学业规划,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引导他们探寻个体化学习方法,对有学习压力的学生注重激发兴趣、因材施教[13]。

3.3.3 辅导员及学生管理部门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扰

辅导员应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针对其情感、家庭、人际关系等问题给予疏导;学生管理部门帮助学生解决助学贷款等问题,尽量避免学生因经济问题导致心理负担。辅导员可结合课程、讲座等为学生解读国家相关政策、介绍大健康领域及大医疗发展前景,引导学生制订个体化职业规划,减轻对未来前景的焦虑及恐惧。

3.3.4 精准调整个体期望值

抑郁症学生往往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和社会期望,由于自己对现实问题的不正确认知和期望导致情绪紊乱、行为异常。因此,教师要帮助医学生改变错误认知,既不盲目乐观,也不低估自己,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合理调整期望值,使每个学生保持自信而不自满、自尊而不自负的良好心理状态。

3.3.5 加强家校沟通

家校协同,育人同心。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学校在全面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现状、行为表现、学业状况等的基础上,通过电话、家校网络渠道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

3.3.6 多渠道获得社会支持

当学生面临心理或健康问题时,应及时就医,努力获取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并加强与家人、朋友、同学等的联系,以获取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帮助自己度过难关,培养健康心理。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到,目前河北省某高校临床医学本科学生抑郁心理较严重,若继续恶化很有可能发展为抑郁症。学校方面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在保证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重视思想道德的培养,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劳逸结合,营造轻松愉悦的学术氛围,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同时在家庭和社会层面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避免或减少因抑郁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14]。

猜你喜欢

本科生医学生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情绪认同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