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拼图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2023-11-01王佳
王佳
摘 要: “拼图法”主要是指依据数学问题的具体解决需要,有意识地把几个图形都拼合到一起,并参照拼图之前与拼图之后的图形面积、周长与角度等,对相关数学问题进行解决.鉴于此,本文主要对“拼图法”在数学解题当中的巧妙运用进行探讨,找出解题的新思路,以实现数学问题的高效解决.
关键词: 初中数学;拼图法;解题;策略
新课标下,新的数学教材当中的几何内容明显要比先前的内容丰富.图形变化也属于“图形与几何”当中的主要内容,其充分体现出了几何的价值取向,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素养与能力培养.“拼图法”常见的方法有翻折、平移与旋转,拼图的过程常常会涉及位置与方向的改变,这都需要开展观察、比较、想象以及推理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其是对学生空间观念进行培养的有效载体.同时,经过翻折、平移与旋转等方式进行拼图,让图形真正的动起来,则能在该过程中发现图形始终不会改变的性质,由此可知,拼图法是解决相关几何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够使学生实现高效解题.
1 巧用“拼图法”作辅助线
例1 如图1所示,在 Rt △ABC中,AC>BC,∠ACB=90 ° ,CD为△ABC的中线,E点位于CD上,且有∠AED=∠B,证明:AE=BC.
解析: 学生依据自身经验,就能联想到倍长中线法,如图2、3,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经过图形旋转,将需要证明的线段AE与BC置于同个三角形,形成等腰三角形,以实现问题的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也能当做是将复制的△CBD或者是△ADE拼成图2、图3.以△ADE为例,将△ADE拼到其他的位置,则能找出相应的辅助线.
解答: 方法一:以AD=CD=BD当做拼图条件.
现已知图形当中的线段AD、CD、BD是相等的,将复制的△ADE当中的线段AD和已知图形当中的CD、BD分别进行重叠,试着拼出图4、图5、图6.
如图4所示,拼图之后,会发现构成等腰三角形CBF,那么就可以作辅助线:在线段AB上取F点,确保CF=CB,以此便可证明△ADE≌△CDF,即可证AE=BC.
如图5所示,拼图之后,连接BF,则有BF∥AE,同时形成等腰三角形CBF,此时,作辅助线:过B点作出BF∥AE,且∠DCF=∠DAE,CF分别与BD、BF相交于O、F两点,连接DF,可证明出∠CDB=∠CFB,又有∠CDB=∠DAE+∠AED,∠CBF=∠CBD+∠DBF,那么∠CDB=∠CBF,所以∠CBF=∠CFB,因此,CB=CF,由此可证:∠AED=∠CFD,所以,△ADE≌△CDF,所以AE=CF,也就是AE=BC.
如图6所示,拼图之后,可发现形成了等腰三角形OCF与等腰三角形OBD,可作辅助线:过C点作出CF∥AB,并使CF=DE,连接DF,且与线段BC相交于O点,以此可证明△ADE≌△DCF,且∠CFD=∠AED,由此可证OB=OD,OC=OF,那么可证明AE=BC.
方法二:以AE=BC当做拼图条件.
试题中要求证明AE=BC,将复制出的△ADE当中的AE和已有图形的BC重叠,可拼出图7、图8.
如图7所示,拼图之后,会发现构成等腰梯形CFBD,可作辅助线:经过C点作出CN∥AB,在射线CN上取F点,使BF=CD,此时,四边形CFBD为等腰梯形,即可证明∠ADE=∠CFB,从而证明△ADE≌△BFC,即AE=BC.
如图8所示,拼图之后可形成等腰三角形BDF,作辅助线:在CD上取F点,使BF=BD,即可证明∠ADE=∠BFC,也就是△ADE≌△BFC,即AE=BC.
2 巧用“拼图法”解证明题
例2 如图9所示,在 Rt △ABC与 Rt △A′B′C′中,AB=A′B′,AC=A′C′,∠C=∠C′=90 ° ,证明: Rt △ABC≌ Rt △A′B′C′.
证明: 因为AC=A′C′,所以把 Rt △ABC与 Rt △A′B′C′拼合到一起,形成图10,确保A与A′是重合的,且C与C′是重合的,所以∠BCB′=∠ACB+∠A′C′B′=90 ° +90 ° =180 ° .因此,B、C、B′三点共线,又由于AB=A′B′,因此∠B=∠B′.又因为∠BCA=∠B′C′A′,即得 Rt △ABC≌ Rt △A′B′C′.
例3 如图11所示,钝角三角形ABC与钝角三角形A′B′C′当中,AB=A′B′,AC=A′C′,∠B=∠B′(∠B为钝角),证明:△ABC≌△A′B′C′.
证明: 因为AC=A′C′,所以可将△ABC与△A′B′C′ 拼合到一起,让A与A′重合,C与C′重合,连接BB′,详见图12,由于AB=A′B′,即∠1=∠2,又有∠ABC=∠A′B′C′,因此∠ABC-∠1=∠A′B′C′-∠2,也就是∠3=∠4,因此BC=B′C′.在△ABC與△A′B′C′当中,AB=A′B′,AC=A′C′,BC=B′C′,由此可证△ABC≌△A′B′C′.
例4 如图13,在 Rt △ABC中,∠B=90 ° ,BC= 1 2 AC,证明:∠A=30 ° .
证明: 将另一个和 Rt △ABC全等的 Rt △ABD与 Rt △ABC依照图14的方法拼到一起,那么∠CBD=∠ABC+∠ABD=90 ° +90 ° =180 ° ,由此可知,B、C、D三点是共线的,即CD =BC+BD=2BC=AC=AD,△ACD为等边三角形, 即∠CAD=60 ° ,所以∠CAB= 1 2 ∠CAD= 1 2 ×60 ° =30 ° ,也就是∠A=30 ° .
3 巧用“拼图法”解实际问题
3.1 解圆的问题
例5 如图15所示,在△ABC中,∠A=120 ° ,AB=AC=5,则△ABC外接圆的半径R是多少?
解答: 依据垂径定理可知:作△ABC的外接圆O,且OA为∠BAC平分线,由此可知,∠OAC= 1 2 ∠BAC=60 ° ,连接OC,即OC=OA,此时,三角形OAC为等边三角形,即OC、OA、AC是相等的,都是5,所以外接圆的半径R=5.
例6 如图16,圆O的半径为13,其弦AB的长度是24,且AB的中点为M,而P点为圆上的动点,则PM的最大值为多少?
解析: 依据题意可知:OM+OP≥PM,按照点圆模型的具体原理,在O、P、M三点共线的时候,PM可取最大值,则有PM⊥AB,且过点O,即点P处于P′的时候,PM值最大.
解答: 如图17所示,连接OA,依据垂径定理,得AM= 1 2 AB=12.在 Rt △AOM中,OA=13,根据勾股定理,得OM=5,所以P′M=OM+OP′=18,即PM的最大值为18.
3.2 解三角形的问题
例7 如图18,在△ABC与△DEF中,AB=DE,AC=DF,且∠B=∠E,∠B、∠E均为钝角,证明:△ABC≌△DEF.
证明: 依据题意,如图19所示,把AC和DF拼到一起,使A点和D点两点重合、C点与F点两点重合,让∠B和∠E分别位于AC或者是DF两侧,连接BE,依据AB=DE,可得∠1=∠2,又有∠ABC=∠DEF,因此∠ABC-∠1=∠DEF-∠2,由此可得∠3=∠4,所以BC=EF,按照“边边边”,可证得△ABC≌△DEF.
3.3 解一元二次方程式问题
例8 已知长方形的宽与长之和是7,其面积是10,求长方形长和宽之差的平方.
解析: 本题如果依据常规方法进行求解,则设长是a,宽是b,按照题意,可得到:a+b=7,ab=10,那么长和宽之间差的平方是(a-b)2,想要求出(a-b)2的具体值,可以把(a-b)2转化成包含a+b与ab的式子,也就是(a-b)2=a2+b2-2ab=(a2+b2+2ab)-4ab=(a+b)2-4ab=49-4×10=9.除去这种直接解法,还可以巧妙地运用拼图法加以求解,如图20所示,将其拼到一起,则能拼成大的正方形,该正方形边长恰好为长方形长和宽之和,中间的小正方形,则为其长和宽之间的差.
解答: 经过对图20进行观察可知,大正方形面积与4个长方形面积相减,就是小正方形的面积,也就是S 小正方形=S 大正方形-4S 长方形=72-4×10=49-40=9,因此长方形长和宽之间差的平方值是9.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拼图法”运用于初中数学的解题中,既能呈现出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效果,又能充分呈现出数学问题的魅力.因此,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拼图法”的运用技巧与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解题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淑锦.例说“拼图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2(10):22 23.
[2] 周喆.拼图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應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7):75 76.
[3] 朱玉平.例说“拼图法”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J].中学数学,2019(8):79 80.
[4] 吴玲芳.数学实验探究课:“拼图”[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 2018(4):17 22.
[5] 张伟俊.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中的教学策略:以“拼图·公式”的教学为例[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22(7):116 119.
[6] 汪东松.对“拼图”教学的点滴思考[J].中学数学, 2022(14):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