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2023-11-01王振中贾仁金

关键词:赋能实践研究人才培养

王振中 贾仁金

摘要:黄炎培的职教思想对于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深研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岗课赛证”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职教人应有之责任。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赋能 人才培养 实践研究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为我们职业教育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指明了方向。开展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赋能人才培养实践性研究,理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汇集产教资源,是中等职业教育落实民生工程,是扩大生源,提高生源质量,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民心中形象的最佳途径,更是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职教人的一项历史使命。伟大的教育家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归纳为四个层次。“为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1]四个方面层层递进,反应了黄炎培职业教育的思想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不断发展历程,但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人才培养途径提供了基本策略或途径。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深研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赋能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人才培养路径,提高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质量,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内驱力,是职业教育应有使命。

一、“谋个性之发展”,创新课堂教学

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课堂是生命的在场,一堂有思想的好课往往使学生流连忘返、收获满满。蔡元培说:“教员不是拿所得的结果教人,最要紧的是拿怎样得着结果的方法教人。”[2]为我们职教工作者探索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创新课堂教学,“谋个性之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曾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伟大的教育家黄炎培也把“谋个性之发展”并将其放在职业教育目的四个方面的首位。可见,创新课堂教学,发展学生个性至关重要。以专业部为单位,结合中职生实际,深入广泛开展课堂教学大讨论,聚焦课堂教学改革,引导教学要尊重人性,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关键,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对接职业岗位人才培养标准,层级技术技能,分类、分层次构建适合学生个性的学习资源包,以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科学建构“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深入开展小组合作,依据个性特长,科学小组团队组成,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对接学生知识认知,纠错、改正,教师指导,采取“导、引、练、评”策略,反复训练,提高学生岗位实操技术和能力,同时通过教学,团队合作,小组互评,培养学生“敬业乐群”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尊重学生个性认知,实施模块化教学,科学建构典型工作任务

对接学生知识认知规律和学生个性特长,理清产业生产岗位类别,精准职业岗位,按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科学专业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解构现行教材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对接职业岗位工作流程,依据学情,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序化教学内容,层级技术技能等级,科学建构典型真实工作任务资源包,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微课”或“微视频”或“动画”等视频工作过程,引导学生对照岗位生产流程,“学做合一”反复练习,提高岗位技能技术水平。

(三)尊重学生个性特长,创新网络课程建设

创新网络课程建设,拓宽学生学习时空。学生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静待花开。尊重学生知识认知和个性,创新网络课程建设,充分利用校园网,以“公众号”“微视频”等形式,拓宽学生时空,引导学生对照岗位生产流程,反复练习,不仅弥补课堂教学中没有进行深入思考的不足,而且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

(四)创新增值性评价,发展学生个性

科学评价是调动学生参加教学活动的关键,也是尊重个性的体现。根据个性特长,科学小组组成,创新评价,以生为本,实施组内互评,组间互评,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前小组讨论,教师注重激发,及时查找学生薄弱知识技能,重构教学重难点;课中实战,注重全员参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小组互评,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课终,教师总评,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调动每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课后通过分层次作业,进一步引导学生明晰所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关注每一学生的进步,科学增值性评价。

(五)科学学分银行建设,建构学分评价机制,激励学生注重学习阶段的每一细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创新评价机制是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关键。结合学生专业性质,科学建构每一学生学习档案,建构学分评价机制,创新构建学生进步学分银行,定期一对一分析进步分数,聚焦其个性短板,“教学思政”把国家需要和父母期待其联系起来,科学分析其个性特长,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优势,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技能。

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重构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建设

教育家黄炎培说:“职业教育,直接求百业的进步,间接关系民生国计大问题,并不在科学以外另有解决的方法。”这给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教什么、为什么这样教指明了路径。关注老百姓对孩子未来生活的需求,关注新时代新征程民生工作是我们职教工作者的初心使命。

(一)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岗课融合”

伟大教育家黄炎培說:“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结合中职生父母和孩子的期盼,创新教学,聚焦谋生,对接学情,对接区域产业发展,理清专业设置,深研专业对应的岗位人才需求侧特点,需求融合、标准融合、过程融合与评价融合,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层级岗位技术技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序化教学内容,创新教法,密切中职生生活实际,理室一体,“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学习技能,掌握岗位技术技能,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践行黄炎培“以生活上应有之学识与切要之技能,使出校后便能谋生”职业教育思想。

(二)解构、重组,跨界创新课程建设

课程是学生学习技能的载体。教育家黄炎培说:“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共、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课程建设需要跨界思维,按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标准、课程标准,精准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情,“校企社”共建课程,解构、重组现行国规教材教学内容,精准学生知识认知规律,将职业生涯所需要的综合能力融入课程,对接岗位生产过程,以岗位为逻辑主线进行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对工作流程系统化统整形成典型工作任务,重组课程内容,以“微视频”等形式,科学建构真实的工作岗位,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模拟教学仿真软件岗位实操过程,“岗课融通”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术。“课程思政”“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备人生处世不可少之件而己。”聚焦专业核心素养,“课程思政”铸造学生民族精神,学好本领,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准备,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对接国家“1+X”证书实施制度,“课证融合”

“1+X”证书是学生打开生活之门的敲门砖,更是学生立足于社会、立足于天地之间的“定海神针”。“证”是课程学习的行业检验,更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通行证”,按照国家“1+X”证书实施制度,定期邀请“1+X”证书实施院校或企业的专家来校观摩、评价,对接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侧,定期举办“X”证书技能大赛,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评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X”证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聚焦职业岗位技术技能,认真学习技能知识的积极性。

(四)创新学习资源建设,“书证融合”

校本教材是学生学习技术技能的重要载体。以国规教材为蓝本,解构、重构教学内容,精准学生学情,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置教学内容,按照国家“1+X”实施制度,对接“1+X”实施院校,层级工作任务技术技能等级,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创新技术技能学习资源建设,引导学生对照教学仿真模拟软件,反复练习,一个任务一个任务学习练习,提高岗位技术技能水平。

(五)产教融合,“赛课融通”

国家技能赛事是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更是检验课程教学质量的标杆。课程建设团队深入企业,了解岗位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标准和职业标准,深研国赛标准和规则,深化课程建设,科学转化教学赛事成果,借助于仿真模拟软件,引导对照岗位生产流程,组织学生按标操作,“教学做合一”反复进行;定期邀请企业一线工匠来校上课,聚焦岗位技术技能,实时展示岗位操作技术,引导反复练习,培养学生岗位实操技术,创新植入思政元素,“教学思政”“赛课融合”,创新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技能积极性,专研岗位技术技能。定期举办技能大赛,邀请部分学生家长和“1+X”证书实施院校、企业专家进行评判,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培养学生崇尚技能,践行黄炎培“有业者乐业,无业者有业”职业教育思想,把老百姓和学生期盼变为现实。

(六)深入开展顶岗实习、工学交替,提高学生企业岗位实操能力

“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教学过程需要见人见物,课堂实训教学的仿真模拟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存在一定差距,唯有参加企业的生产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岗位实际生产能力,才能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学生通过企业岗位实地操作,体验“劳工神圣”“双手万能”,养成尊敬劳动者,尊重劳动的好习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劳动伟大、劳动光荣”的劳动教育重要论述。

三、“为个人服务于社会之准备”,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服务意识

教学团队对接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科学遴选区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红色革命文化,“活动思政”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

(一)科学调查家乡团队建设,培养学生“敬业乐群”意识

“一个人走路走得快,但一群人走得更远。”创新家乡调查团队建设,科学分工,引导学生团结合作,相互取长补短,不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感,而且增强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更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敬业乐群”思想。进一步培养“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做人美德。

(二)科学社会实践活动顶层設计,创新活动内容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科学专业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现代革命红色文化“耦合”,科学社会实践活动顶层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社区、村舍,广泛开展服务社区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又能培养“敬业乐群”思想,更能锻炼学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技术知识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利居众后,责在人先”思想意识。

(三)科学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技能并把所学技能服务社会的热情

“立物易,立心难”。科学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技术技能并为社会服务的关键。创新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坚持以人为本、能力为重,建立健全社会、社区、家长和企业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的评价体系,进一步提高学生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培养学生“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的思想意识

新时代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精准职业教育教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剖析课堂教学存在问题,培养新时代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纪律四有新人。

(一)“教学思政”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理实一体

“小课堂,大育人”课堂教学是学生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创新课堂教学改革,科学小组团队合作方式,精准学生知识认知规律,按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对接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对接学生知识认知规律,层级技术技能等级,解构、重构教学内容,密切生产过程,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理实一体,“学做合一”“手脑并用”科学增值性评价方式,激发小组团队学习技能积极性,学好技能、学好技能,为建设国家做准备。

(二)“教学思政”以岗位人才需求为导向,对接人才需求侧,创新人才培养

“教学思政”事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黄炎培:“无论已毕业、未毕业,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国民,人格好,体格好;人人有一种专长,为社会、国家效用。”强调“求学为服务,服务勿忘爱国”。聚焦专业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国家民族意识,深入挖掘专业思政元素,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家乡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构、改革、耦合、设计”教学,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增强课堂教学教育力,培养学生“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意识。

(三)“校企合作”定期邀请企业工匠来校教学,培养学生劳动习惯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基本途径。唯有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耦合”,才能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深化课程建设,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幸福是创造出来的,人生是奋斗出来的”思想意识,鼓励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和定力学习技能。树标杆,立示范,定期邀请企业工匠来校实地教学,结合自己成功经验,引导学生要刻苦学习技能,培育学生“劳工神圣”思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员,为家乡建设、为国家民族复兴做贡献。

《管子权修》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尹浩.黄炎培教育思想引领职业学校发展的实践探索[D].苏州:苏州大学,2010,10.

[2]胡志坚,周洪宇.陶行知文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60.

猜你喜欢

赋能实践研究人才培养
文化发展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研究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