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
2023-11-01牛霞
牛霞
摘要: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产生兴趣,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1]因此,作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要注意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展开讨论分析,以期与广大教学工作者共同进步。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学生兴趣 策略
引言:相关部门对初中信息技术试点方案中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和爱好。信息技术科目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学科,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缺乏兴趣的原因
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如下:(一)部分教师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觉得信息技术比较枯燥;(二)部分学生和家长不重视信息技术课。
二、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方法策略
(一)提出疑问,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一门课程最好的教师,要让学生从被动接收学习知识,转化为主动吸收信息技术知识。教师可以在讲解知识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回答。
比如在讲解信息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信息,我们生活中信息存在或者传输的方式是什么,再接着引入信息技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并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从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入手,逐渐转入到信息技术的理论学习。
(二)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中理论知识较为枯燥,教师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添加一些课本以外的信息技术小故事或者知识,比如讲授计算机是怎么逐渐演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让学生从故事中了解计算机的来源和用途,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对提升自身有何种帮助等等,慢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计算机使用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避免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状况,要通过自己的计算机统筹控制课堂中所使用的所有计算机。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比如教师想让学生掌握word编辑功能,可以让他们写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等等。
(三)任务式驱动,让学生学有所用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使用计算机进行实际的操作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实践课程中发现个别学生使用计算机打游戏、聊天等,不认真学习。除了教师统一控制计算机操作外,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堂作业,让学生学有所用。比如教师讲解完画图工具如何操作使用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出图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走下讲台,来到学生身边看学生操作地是否正确,并给学生讲解不理解的地方,及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操作。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加强,也可以及时对学生是否掌握学习知识进行检测,查漏补缺。
(四)小组合作,学生互帮互助
除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在旁观察指导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比如在学习制作动画时,分组比赛,哪个小组最先完成动画制作的,而且每个人都会操作就赢得了比赛。又比如在练习打字的课程中,学生分组比赛,哪个小组字数正确率最高且时间最短的赢得比赛。通过这种比赛方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还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之间相互的良性竞争压力比教师给学生单独布置作业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应以学生作为课堂的教学主体,在课堂中以提问的方式引入教学内容,适当地调整教学内容,添加一些可以引起学生兴趣的小故事。還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小组合作,促进学生互助学习,或者给学生布置课堂作业,采用任务式驱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学习主体。
参考文献:
[1]李玉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0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