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3-11-01竹文坤晏强貟朝乐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27期
关键词:探索实践人才培养

竹文坤 晏强 貟朝乐

[摘 要] 人才是强国之基、富国之本,军民两用人才是我国实现科技强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增强国防保障水平的重要力量。研究以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为主题,简要分析国内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以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在军民两用人才培养上的探索与实践为例,介绍其在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联合培养、兼顾发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有效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 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基金项目] 2020年度西南科技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辐射生物效应”(20szkc12);2021年度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四川省军民融合人才创新创业项目”(39000018)

[作者简介] 竹文坤(1983—),男,四川雅安人,理学博士,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材料、军民融合研究;晏 强(1990—),男,四川南充人,管理学硕士,西南科技大学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军民融合研究;貟朝乐(1987—),男,河南灵宝人,理学硕士,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核科学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防科技人才培养、军民融合区域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3)27-0173-04[收稿日期] 2022-07-29

引言

军工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民融合发展现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培养、造就和储备一批军民两用人才,对推动国防科技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提升意义重大[1]。军民两用人才是指现役、退役军人和地方人才经过系统培训,成为具有国防和经济建设两套本领且在军队和地方都能发挥作用的生力军。

由于我国长期实施军民分割的人才培养体系,导致资源有效利用率不高,人才培养效率不高,军民两用人才存在流动障碍。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军民、产教双向深度融合,成为培养军民两用人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文献综述

依托创新平台进行人才培养能有效形成一个平台与平台间、平台与人才间的有机整体。20世纪,美国已对军队人才培养进行深入探索,其主要依托大量的地方大学及骨干级别的军队院校培养人才[2];英国在20世纪90年代实行部分军工企业市场化,构建了完整的军民融合国防体系,极大增强了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实力[3]。易群等[4]指出,要通过打通政产教融合通道,以高校创新平台为依托进行人才培养,刘九庆等[5]指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侧重以高校为依托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军民两用创新型的高学历军民两用人才为主;陈斌[6]提出,培养军民两用创新人才要发挥高职院校与企业的作用,通过校企合作+职业教育的方式构建创新型平台进行人才培养;廉亚囡[7]表示,军地创新平台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军队与地方科研院所联合进行定向、定点人才培养,侧重为军队培养专职人才;吴生海[8]指出,当前以普通高等教育为选拔渠道、完成高素质军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依然是大部分国家采用的主要培养方式。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目前此方面的研究主要还是依托高校科研创新平台进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依托军地单一平台开展人才定点培养(主要集中在军队人才培养),并没有依托军地协同创新平台进行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二、国内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一)国内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现状

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培养军民两用人才。自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以来,各级党政机关分别成立军民融合办推进地方军民融合发展和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的工作。重庆通过“构建产业体系+建设军用基础设施”的模式培养军民两用人才3 500余名,同时构建了完整的军民两用人才军转民、民参军的模式。山东、浙江等省份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军民两用人才培养培训会”“退役军人专业技能培训”等进行人才培养。

2.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培养高端创新人才。高校科研院所是军民两用人才产出高地。西北工业大学以“军民协同创新、科技拥军”的方式鼓励学生开展应用型基础研究,向部队输送高端创新人才,同时构建退役军人学历体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航天科技八院控制所签订“企业项目式”共建实习基地,打通了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壁垒,以人才互换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双方解决人才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上方式不仅培养了大量高端创新型人才,更为军工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依托职业院校培养军民两用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之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模式。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职业发展教育学生人数超3 500万。目前,高职院校在培养军民两用技能人才上主要采取“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模式,以信息化教学平台为载体,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1+X”教育培训体系,以签订定点、定向的校企合作协议为主要培养模式,为国防军工单位提供技能型人才。

(二)国内军民两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梳理發现,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依托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职业院校开展的军民两用人才培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人才培养供需不对接。军民两用人才的培养需要军民双方共同承担、深度融合。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军民两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国防军工及地方部队等单位更青睐现有的国防类大学和军工研究所。同时,激励政策不健全,现有军民两用人才培养信息平台少。另一方面,虽然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与部队存在交流,但特殊领域的人才培养手续复杂、程序烦琐,缺少协调落实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军民两用人才的培养。

2.人才间交流互动不足。人才培养不能仅依靠内部、市场及依托等方式进行,更多的是要促进人才间的交流互动,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向纵深发展。由于军口大部分是涉密的,特别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在对外交往中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互换,导致军地两用人才之间的流动和交流相对较少,人才间的信息交流相对闭塞。

3.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显著。大部分高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地方教育,定位是培养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人才,而军民两用人才更侧重于与实际发展需要相结合。对军而言,不同的兵种需要掌握不同的能力,因此就会造成一定的偏差。同时,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大多数单位在组织人才培训,但培训的主体多元,培训内容单调、针对性不强,培训时间偏短等因素依然存在,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对人才的培养没有清晰的定位。

三、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培养军民两用人才的实践探索

瞄准军民两用人才需求方向,建立军地人才培养协作机制,是目前军地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军民两用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以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为例,探索军地协同创新平台如何培养军民两用人才。

(一)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概况

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是四川省科技厅、绵阳市人民政府与西南科技大学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省级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示范平台。研究院积极探索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新模式,立足西南科技大学,联合中物院、西南自动化研究所等军工院所、企业、高校共同开展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形成了本硕博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并于2019年获批四川省军民融合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二)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在军民两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研究院针对领域需求,基于军地双方资源优势,打造政产学研用的人才培养平台。通过开展论坛讲座、打造卓越工程师班等方式,立足技术需求,针对退役军人及地方人才进行创新创业意识教育、素质培养、项目指导等培训。有效地解决了场地、项目、师资缺乏等问题,为培养军民两用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2.创新团队孵化引进。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创新团队越来越显示出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作用。研究院以平台建设为依托、科技项目为桥梁、凝聚优秀创新人才为主体,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打造共通共用的军民两用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充分整合省内高校、院所、军工单位、军工企业人才资源,在高端先进材料、大数据等领域孵化引进创新团队,以政策支撑、硬件配套、设备共享等方式给予支持,汇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3.硕士博士人才培养。围绕军民两用高端人才需求,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依托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构建本硕博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建成军用软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军用关键材料、通信与信息系统等五个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全面提升军民两用人才的培养质量。

研究院采用独特的硕士博士培养机制,以科学研究为核心、人才资源培养为基础、地方需求为导向,经过多年发展,培养出一批学科交叉、专业多样、能力全面的军民两用高端人才,为中核集团、中国兵器集团、中物院等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了有力保障。

4.联合攻关项目申报。研究院充分发挥军地平台的引导、推动作用,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任务为牵引,组织产业链上下游优势军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围绕产业链上的“卡脖子”技术和企业自身难以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将研究目标聚焦在区域产业发展上进行联合攻关。

通过构建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体制机制,研究院整合军民两用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围绕地方重大需求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联合开展项目申报,以技术攻关项目联合申报的方式,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推进区域军民融合深入发展。

四、经验启示

(一)整合资源,破除障碍

要切实落实军民融合发展的国家战略,打造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离不开军民两用高素质人才的支撑。然而,长期以来军地之间人才、技术、成果等要素的联系不紧密,人才优势难以高效地转化为发展优势,导致军民融合存在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对国防科技工业、武器装备建设、区域经济发展都存在一定制约。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对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等军地协同创新平台的分析比对不难发现,这类平台能充分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驻地部队等各单位和部门的优势资源。依托军地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军民两用人才培养,能破除传统模式下的体制机制障碍,走出一条军民复合式人才培养、建设、发展的新路子,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同时,要加强军地两用人才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完善军地两用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建立多方协同的军民两用人才培养体系,深化各部门、单位、行业间的交流合作,充分整合资源;着力破解军地人才流通不畅、军民创新资源共享不足、军民融合领域人才缺乏的政策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进而激发和释放军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有效培养部队和地方建设需要的军民两用人才。

(二)军民两用,兼顾发展

军民两用人才的培养要把军队建设需求和地方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以军队建设为主,兼顾国家建设需要;坚持地方发展为主,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始终坚持以问题、需求为导向,将教育、知识、科学、技能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格局,实现地方与军队都需要的两用人才培养目標,实现国防建设与地方发展的有序对接。

笔者探索发现,可以充分发挥军地协同创新平台的纽带作用,将军队需求与地方需求有机结合,瞄准军地人才公需领域,高质量培养军民两用人才,兼顾经济社会和国防建设发展需要,对提高部队战斗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制度保障,政策支持

政府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军民两用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政府要给予相应可调配的资源,使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更加成熟、政策制度更加完备,促进更多军地协同创新平台参与到军民两用人才培养当中。完善立法工作,建立军民两用人才融合发展的法律体系以及军民两用人才培训工作的法律法规,在地方统一规划和指导下,进行科学、有序、规范的培训工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高质量的专利、成果信息服务机构。同时还要完善军民两用人才在社会保险、资格认证、人才评价等方面的服务制度,促进军民两用人才不断壮大。

落實军民两用人才的激励政策,对军民两用人才给予一定政策福利,可激发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人才培养平台要引导社会资本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参与军民两用人才培养工作,积极邀请专家针对需求开展培训,进而培养大批的适合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需求的军民两用人才。

结语

新时代背景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军民两用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严峻的要求与挑战,依托军地协同创新平台开展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通过整合平台资源,打通军民两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军民两用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菁,王东华,张有亮.关于深化军民融合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C]//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17:1-6.

[2]吴生海.高职院校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成才,2021(11):17-18.

[3]王胜英.军民融合发展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9.

[4]易群,曾勇刚.搭建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为例[J].时代汽车,2021(15):50-51.

[5]刘九庆,马新宇,崔连婧,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17):116-118.

[6]陈斌.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施[J].科技视界,2021(29):186-187.

[7]廉亚囡.电子信息时代下军地两用士官人才培育的研究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17):117-118+125.

[8]张译文.关于军地两用人才培养的思考[J].人才资源开发,2013(4):15-16.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and Civil Dual-use Talents Training: Taking the Sichua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stitute as an Example

ZHU Wen-kuna , YAN Qianga , YUN Chao-leb

(a. Sichua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stitute, b. School of National Defense &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anyang, Sichuan 621010, China)

Abstract: Talents are the foundation of a strong country and the basis of a rich country, and military and civil dual-use talents are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ces for China to achieve a strong militar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romote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defense. Taking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military and civil dual-use talents training as the theme, this paper briefly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ual-use personnel training in China, and taking the Sichua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Institute as an example,introduces its advanced practices and experience in military and civil dual-use talents train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practical ways such as joint training, balanced development and breaking the barriers of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Key words: military and civilian dual-use; talent cultiva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猜你喜欢

探索实践人才培养
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
作业在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建设基层央行文化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
“家用纺织品设计”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实践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油田服务单位混合用工条件下工会工作探索和实践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