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如何基于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构建大班幼儿生活化课程

2023-11-01雷金英

关键词:大班幼儿教师中华

雷金英

摘 要:象征着中华文明、积淀着几千年来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与中国历史相融相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包含了中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学龄前幼儿活泼好动、天性好奇,是进行初始教育和启蒙教育的主要阶段,通常以“生活化、实践化”课程为最主要的文化知识教育形式。本文基于大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性,从传统文化内容和特色出发,积极探索在幼儿生活化课程中合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方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幼儿园大班 生活化课程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58

我国悠久的历史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节日、节气、经典文学作品,民间风俗、民间游戏、传统艺术等内容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班幼儿生活化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工程意见》《纲要》《指南》等方向性文件的应有举措,更是培育幼儿良好品质和优秀人格,激活幼儿艺术文化感知力,促进幼儿多方面和谐发展的必要之举。

一、掌握理论依据,理解应用意义

(一)贴合规律,契合目标

在各阶段教育模式不断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幼儿教育体制的新发展方向已成为学前教育从业者的思考重点。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兼具中国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大班生活化幼儿课程时,教师应找准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特性,做好开展课程设计工作的基础性准备。

大班幼儿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前期阶段,其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感知主要通过具体形象和表面现象来进行,具有心理活动和行为上的无意性。同时,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开始形成较为稚嫩的个性倾向,往往表现出活泼好动、爱模仿等特性。这要求幼儿教师在生活化课程的设计阶段做好构思和融合,让形态各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生动有趣的课程之花,教师应尽量选出符合幼儿发展特性,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且易于幼儿模仿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各地区特有的风俗和地域习惯开展教学活动,尽量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幼儿在了解本地特色的基础上激发热爱家乡之情,提高对家乡认可度和自豪感,从而促進幼儿对家乡文化的探索欲,自主参与到幼儿园相关教育教学中。

以近年来热度不断上升的“剪纸艺术”为例,剪纸色彩明艳,且操作过程相对安全,易于开展,是许多幼儿园设置大班幼儿生活化课程的重要资源。在设计以“剪纸”为主题的大班幼儿生活化课程时,教师需要结合本地特色选择剪纸文化资源,如南方的扬州剪纸、南京剪纸、蔚县剪纸,北方的陕西剪纸、北京剪纸等。在正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剪纸艺术的视频,结合教材内容侧重讲解本地区的剪纸发展历史、起源、故事等,拓展学生对剪纸的认知,提高学生对剪纸的实践兴趣。同时,教师要告知学生剪纸实践中的细节以及注意事项,避免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频频发生问题,提升学生实践的自信心。当然,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将文化素养培育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而增加课程的教育价值,在学生爱玩、好奇、爱模仿的天性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审美力,这与幼儿学前教育教学的目标十分吻合,对于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格的形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二)开发能力,激活热情

作为各方面素养培育、兴趣激活的关键性阶段,幼儿园大班阶段一直以来受到父母和学校的关注,在设计和构建融合传统文化的大班幼儿生活化课程时,幼儿教师要秉持“开发学生能力”的意识和初心,尽可能设计更加丰富的活动和游戏,让幼儿在欢声笑语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幼儿教师还要怀抱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态度,保持良好的教学风格和“和风细雨”的态度,让“初入学堂”的大班幼儿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初步形成长期学习乃至于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植根生活,引导生活

“生活化课程”的命题由来已久,著名教育家张雪门就曾提出过“教育从生活出发,也从生活开展”的教育口号,经过不断发展,“课程生活化”已成为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共识,成为开展幼儿教育的必要科学途径。让大班幼儿课程回归“生活化”,意味着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摒弃掉过于理论化的逻辑,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可能地与幼儿生活相联系,让课程“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于大班幼儿现实生活,依赖幼儿生活过程实践”。课程“生活化”气息要浓厚,意味着幼儿园园方和幼儿教师要携手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具有熟悉感和安全感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在具体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幼儿的性格、兴趣、心理,根据幼儿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经验创设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幼儿在熟悉的生活化课程中才不会胆怯、恐惧等,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学习中,为幼儿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培训机制,构建课程体系

(一)加强培训,提升素养

幼儿园园内教学对于大班幼儿成长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幼儿教师的观念科学与否以及素养高低,严重影响着大班幼儿生活化课程的开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效果。因此,各幼儿园要加强对于幼儿教师的能力培训,切实转变部分幼儿教师“托儿所”“教教理论知识”的传统观念,推动幼儿教师群体实现“生活化课程观念”的全覆盖,让学前教师的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开展设计、课程实施乃至于课程评价都贯穿“生活化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指示和导向。详细来说,这需要广大幼儿教师以幼儿为核心,切实理解国家《指南》《意见》等方向性指示,切实关注学生,注重评价的多元化。

(二)明确方向,完善体系

幼儿教师在充分理解相关概念和方向的基础上,能够为大班幼儿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化课程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和教育目标,让教学工作“有序开展,有途可向”。幼儿教师首先要明确“生活即教育”,大班幼儿生活化课程的构建和实施必须建立在“生活”之中,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起源于生活之中。其次,要结合健全学生人格、培育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发展能力等教学目标设计教学主题,让课程设计贴合目标、符合方向。最后,各地区幼儿园应当上下一心规划符合地区、贴合师生群体特性的生活化课程体系,例如,教育资源主题如何确定、课程设计应包含哪些内容、课程“生活化”应当从哪几个方面着手等问题。

三、丰富融合形式,充实课程资源

(一)拓展资源,搭建平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幼儿教师应当在不断深入拓展自身文化素养的基础上,结合地区特色、时令节日、国家方向指示等开发资源、设计课程。

与大班幼儿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生活化课程的首要内容,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具有天然优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部分不仅群星璀璨,更是大班幼儿今后升学、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知识部分,传统古诗词、经典的成语及优秀的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都可以成为幼儿文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国家的大力推广下,贴近大班幼儿实际生活的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气已经生活化课程的重要“生活”来源。此外,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和地方传承性文化也应成为新一代“花朵”的学习内容。可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域开展大班幼儿生活化课程建设“大有可为”。

在深入理解以上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幼儿教师可以设计各式各样的日常教学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有条件的学校和教师还可以联合本地区教育机关搭建“传统文化资源平台”,资源互通、信息共进。

(二)多方主体,营造氛围

开展实际大班幼儿生活化课程时如何尽可能地“多样化”成为幼儿教师设计幼儿生活化课程的重点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但要恰如其分地融合到年纪轻、理解能力弱的大班幼儿教育身上,需要学前教育人员联合多方主体,利用多种形式。

1.幼儿课程各个阶段的形式探讨

在幼儿园教学阶段,幼儿教师要在创设传统文化生活氛围的基础上,利用更多材料,举办更多活动,组织开展更多游戏,构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包围圈”。

环境的渲染效果是大班幼儿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感受民族精神的重要隐性要素,良好的环境情景对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感悟传统文化之美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瓷文化”为例,大班阶段的幼儿对于“瓷”的了解较少,且教师难以通过言语和图片使幼儿充分明晰各种瓷器的区别和地位。教师可以结合瓷器的色彩差异,通过设置不同色调的班级环境来进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如将某一面墙设置为“青花瓷”专场,在墙上装饰幼儿亲手绘制的青花瓷图案和纹样、青花瓷图片、青花瓷纹样的折扇、风筝等;另一面墙设置为“珐琅瓷”专场,在墙上粘贴色彩明艳的珐琅瓷风格布块、图画等,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摆放一些瓷器,使用相应风格的碗筷、文具,让大班幼儿在“瓷文化”的环境中体会中国美、感悟中国精神。

利用中国传统游戏丰富大班幼儿日常活动也是开发传统文化课程的有效手段。对于大班阶段的幼儿而言,在轻松愉悦、健康合理的游戏中开展教学是重要的学习途径。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将适合大班幼儿的民间游戏融入日常的户外活动之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创设出“古今相连,文化一体”的环境氛围。例如,在进行户外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将“扔沙包”“踢毽子”“抖空竹”“抽陀螺”“滚铁环”“丢手绢”“抬轿子”“撞拐”等传统活动和游戏融合到现代体育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各地区幼儿园教师还可积极探索本地区特色民俗游戏,与地区性文化旅游和文化传承机构合力携手,为传承地区民俗文化构建“幼儿熏陶,青年学习,成人传承”的传承机制,如射箭、赛马、武术、摔跤、赛龙舟、舞龙舞狮、太极、击鼓等,让幼儿逐渐形成文化自信。

尽可能多地为大班幼儿提供实体物品和材料是幼儿感知优秀传统文化和激发学习热情的重要方式。如前文所述,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幼儿身心发展过程中“依靠具體外形作为感知主要途径”的特性,要求幼儿教师在课程教育中不可“理论主导”。同时,充分的实物接触也利于幼儿自主思考,为幼儿探索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创设环境。例如,学前教育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独特的民俗文化为学生提供材料,如北京地区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供兔爷儿模型、京剧经典剧照、京剧脸谱图绘等,四川地区的幼儿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接触川剧变脸脸谱、蜀地绣品等,让幼儿可以在实物的接触中充分感受本地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

2.幼儿教育各方主体的合力推进

幼儿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单打独斗”,它是一个集合多方主体力量的集成性有机系统。学校教育是学生教育的“正面战场”和“主阵地”,但在幼儿园的园区之外还有广袤无垠的天地等待着幼儿。

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共同培育是大班幼儿的重要教育模式,对于在生活化课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工作也具有关键意义。“家校共育”的模式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中具有重要地位,开展方式也丰富多样,通过幼儿园家长会、家庭教育研究讨论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丰富的形式可以让家长了解大班幼儿的在校学习情况和学习内容,有利于在大班教学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传统美食”的主题课程为例,在“糖葫芦”制作内容部分,幼儿教师通过亲子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和家人一起亲手设计、选择、收集糖葫芦的制作食材和其他材料,幼儿在家长帮助下清理草莓、山楂果、小苹果等食材,并且体验如何取出果核,最后教师指导幼儿和家长一同开展糖水“实验”,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所学习的内容,积累生活经验。同时,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幼儿教师还可以鼓励大班幼儿在节日假期里和家人一起制作粽子、月饼等传统美食,在回校之后组织幼儿互相交流,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

在家庭之外,社会同样热切关注着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作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社区,在幼儿生活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结合社区资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活化课程建设通常以“游园”和“社区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前者通常以家庭为单位,有家人带领大班幼儿在社区范围内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探索,让幼儿在自然探索中感悟人文情怀,理解现代社会中国家和相关机构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这需要家长和学校提前统筹,做好线路规划和安全考察。后者范围更加广阔,需要居委会以及社区内的相关组织和机构发挥作用,上下联通,在幼儿园教师的指导下组织社区内部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感悟传统文化的乐趣。

“文化传精神,游戏展个性”,在多样化的方式下开展“生活化、实践性”幼儿课程,为幼儿提供了健康愉悦、科学合理的生活和游戏环境,有益于健全幼儿人格、养成良好的意志和品格。在世界各地联系愈发紧密的现状下,从幼儿阶段抓起,加强传统优秀文化课程设置和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拓展性教育,能够在为幼儿成长保驾护航的同时让人文资源宝库充分发挥社会效用,推动幼儿成长为兼具“个性与社会性”的时代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小红、艾莲、宋静《“生活化”理念下幼儿园课程的建构》,《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

[2] 陈宝钗《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思考与探索》,《考试周刊》2020年第19期。

[3] 张莉《植根传统文化,指向幼儿发展——传统文化课程园本化、生活化、游戏化探索》,《好家长》2017年第70期。

猜你喜欢

大班幼儿教师中华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有爱的地方就有家——大班绘本阅读活动《想要一个家》
我是一颗闪亮的小星星——大班绘本阅读活动《高个子皮皮》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从大班阅读活动“七只瞎老鼠”说说课堂提问这点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