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学中渗透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3-11-01孙忠强
孙忠强
摘 要: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深远意义。将传统艺术文化教育贯穿于劳动教育之中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鼓励教师将“以劳树德”“以劳健体”作为教学目标。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教师应该积极提倡劳动教育,渗透传统艺术文化,使学生能够在工作中得到感悟与体会,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基于此,本文对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对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的渗透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 传统艺术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07.052
劳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强化文化意识、实现精神解放的重要活动。劳动教育不但是小学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从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来看,它也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需要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展开研究与分析,将传统艺术文化贯穿于劳动过程之中,并指出未来小学劳动教育的新方向与新路径,促进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取得成功。
一、劳动教育的理念诠释
(一)劳动教育的文化认知
在小学阶段开展劳动教育,主要是为了能够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强化劳动意识,在劳动中培养思想,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劳动能够把自身的文化意象投影于外部环境之中,并在人类与环境的磨合互动中获得生理上的演化与心理上的进步,彰显个人价值。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获得身心自由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和思维,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二)身体的文化认知
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要使学生投入到劳动实践中。在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既要给学生安排好劳动活动,又要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劳动过程中。通过劳动,让学生将自己和外界联系起来,通过辛勤劳动,积累较丰富的生活和劳动经验。各种劳动工具使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对劳动文化产生了一定的理解,增加了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从而营造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知识的文化世界。
(三)了解劳动文化精神
在进行劳动教育时,除了增加文化认知外,学生还应该获得精神层面的释放。劳动活动能够搭建起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环境之间开展交流的桥梁。尽管从事劳动活动时,生理上的疲惫令人疲倦,但学生通过自身所付出的劳动却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觉悟与精神境界,从而满足他们对于生存意义的寻求与渴望,实现自身对素质,品质的追求,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所具有的价值。
二、目前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
从当前阶段大部分小学学校的研究情况来看,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有半数以上的父母并不理解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意义,教育思想落后,近半数的学生很少能够参与到真实的劳动活动。除此之外,也有少部分学生自身对劳动生活技能不熟悉。这些问题都是小学劳动教育过程中要解决的。
三、在小学劳动教学中渗透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文化领域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成为一个文化大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在这一背景之下,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十分重要,不仅是因为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更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劳动教育当中,有利于学生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眼下,吃洋快餐,过洋节已蔚然成风。随着食品中毒等恶劣事件的发生,由此可知,我国经济虽然在持续发展,但是一些国人已经丧失了传统美德。所以,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势在必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在于培养学生将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以及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认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对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三)有利于传承传统艺术文化
近些年来,受多种文化影响,我国小学教育也随之发生较大改变。尤其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当今社会中,对学生进行傳统文化教学十分必要。很多小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风俗知之甚少,比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中的典型代表,但很多学生对这些节日缺少了解。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将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传统节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有利于学生坚定信念
在社会进步发展的过程中,民族文化对整个民族的兴盛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国家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一旦人们拥有了正确而又坚定的信念,这个国家才能够不断发展。所以,这就充分显示出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实践活动中需培养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唯有如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会在世界上逐渐增加影响力。
四、小学劳动教学中渗透传统艺术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增强文化自信,体现劳动之美
小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守一些原则,采用一定的方法。小学生劳动美德对于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在劳动价值多元化趋势日益显著的情况下,对小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还要重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问题,以提高劳动教育活动质量,取得教学活动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他们吃苦耐劳、不怕吃苦、不怕脏累的品质。劳动方式多样,积极进行劳动教育实践,在学习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中,能够强化学生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在劳动教育方面,教育过程应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劳动观念并通过参加劳动实践感悟与体会到成功与喜悦。在此基础上,应该对传统艺术文化进行有效渗透。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与劳动活动相关的片段呈现给学生,介绍劳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对劳动过程更具热情。学生们接触过不少和劳动相关的乐曲,比如《劳动最光荣》和著名乐曲《咱们工人有力量》。在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中,民歌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歌在日常工作之中,对于引导与组织工作,调节职工的心情与状态,为职工带来正面影响能够起到促进作用。在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嘿呦”就带有打气、加油、鼓劲的含义,有利于劳动者开展工作,让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充满活力与动力。这种劳动实践活动能够推动劳动思想在传统文化艺术上的进步,让劳动教育跟上时代步伐,实现劳动育人,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等教育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彰显劳动的教育意义。
(二)利用劳动成果感受中华传统艺术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源于劳动,也隐藏在劳动之中,比如,中国结体现出对称美,剪纸艺术中体现出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身边劳动成果资源引导小学生体验中国传统艺术文化,有助于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增强他们的创造意识。
1.校园劳动资源
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发现许多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比如建筑,教学器材等,多媒体教学时可以应用视频与照片开展教学,介绍各类民族美食。教师应该合理运用这一资源,使小学生能够在工作,学习,劳动和游戏等活动中感受到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2.生活中的劳动资源
在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劳动资源,因此,教师要对劳动资源进行合理运用,使小学生能够感受到我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从而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学习的热情。比如,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鞋匠,泥瓦匠,木匠等手工艺人,他们一直在创造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工艺品。通过在生活中发掘资源,将这些手工艺引入到我们的劳动课堂当中,使小学生能够掌握最为基础的手工艺,这既能培养小学生手脑并用的学习兴趣,又能将传统手工艺继承下来。
3.民间手工艺资源
民间艺术在我国传统艺术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民间艺术渗透在人民群众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如剪纸、刺绣、年画、皮影戏、泥塑、风筝、中国结等。这些民间工艺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的直接体现,显示出我们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与艺术才华。通过在生活中学习民间艺术来加深小学生对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理解,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育人文精神,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开展家校合作,实现劳动育人
劳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任务,在家庭里同样要开展劳动教育。应以家校合作方式,提升劳动教育成效。学校可开展“家庭劳动小标兵等”“我做家务的小助手”等实践活动,并通过校内通、QQ、微信上传儿童在家劳动教育的表现情况,并以视频,图片的形式上传。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表格来记录他们做过的家务和他们的心情。通过这一实践,该班可选出该班劳动达人,劳动小标兵和劳动好帮手等。这样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加劳动竞赛。家庭劳动教育能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分子,在家庭中参与劳动是自己应该做的,这样不仅不会耽误他们的学业,而且对他们的学习及健康成长更加有利。在上课时,教师可让学生们分享在家劳动的经验,向学生们讲述有关劳动的心得与方法,以讲述积极而有活力的劳动故事拓展知识。同时,教师也可向同学们讲述五一节的起源及文化背景,使同学们受到传统文化教育。另外,学校也可举办清扫校园卫生、帮老人们整理房间、进社区劳动、放学途中捡垃圾等公益性实践活动。教师可带领学生将垃圾归类,给学生阐述垃圾给人类及环境带来的危害,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公益性实践活动的同时,了解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这不仅可以使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公益活动中去,而且还可以学到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促进劳动教育日常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
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应将学生实践活动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教师可制定一些活动,如定期组织“环卫工人”活动,让学生清理学校周围垃圾。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适当参与社区活动,比如关爱养老院老人等。通过“垃圾分类”活动,可让学生学习到相关知识,活动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体会到垃圾分类的实际意义。学生在真实的工作体验中,会进一步认识到工作的意义,这也是取得劳动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策略。学生在劳动中获得信心与成就感的同时,还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从而真正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过程中也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例如,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团活动时,教师可以以“雷锋精神”为例,向学生详细讲解雷锋同志与群众的关系,还可将雷锋助人为乐的事情告诉同学们,使同学们懂得即使是很微小的事情,如果能够有益于别人、有益于社会,都值得重视,也值得自己认真去做。所以,同学们在不断参与公益劳动时,能够时刻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青年。
(五)开展实践活动,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艺术文化
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劳动教育是以实践为中心的教育,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更能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在劳动实践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来理解传统技艺产生的背景,既有利于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有利于促进学生技术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发展。
1.参与劳动实践,渗透传统艺术文化
劳动实践在学校劳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让学生在实践中切实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劳动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教育形式之一。劳动教育中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得到直接的劳动体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在剪纸课上,教师可以介绍剪纸艺术中“荷花”与“蝴蝶”的象征意义。其中“莲”象征“连绵不断、生生不息”和“莲年有余”,“蝴蝶”与“福蝶”同音,“蝴蝶”寓意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将中国传统艺术文化贯穿于劳动实践之中,既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又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劳动中传承下去。
2.劳动教育和传统节日相结合,渗透中华传统艺术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节日体现出民族传统习俗,浓缩了民族精神,承载着民族文化血脉,是中华文化中宝贵的财富。在劳动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艺术文化中所蘊含的意义以及相关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比如在端午节时,可以组织学生包粽子,借助多媒体使同学们了解端午节吃粽子这一习俗的历史来源,通过包粽子活动,使同学们认识我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了解赛龙舟、吃粽子是我国劳动人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方式,从而唤起同学们爱国热情。在春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写春联,猜灯谜,打中国结,帮助学生们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习俗。
总之,小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重视劳动的意义。这是因为劳动不只是一种技术技能,更是学生的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劳动观为导向,体现出劳动的教育价值和实践价值。所以,加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积极渗透传统艺术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严世永《提升小学生劳动教育有效性的策略》,《新课程》2020年第44期。
[2] 李春兰《德育教育融入小学劳动技术课的探索》,《小学时代》2020年第4期。
[3] 朱慧《有效开展 激发活力 传承文明——谈陶艺在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