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合”教材例习题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23-11-01杨瑞强

中学数学杂志(高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整合

【摘 要】课本中的例习题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是课本的精髓.结合教材例习题详细阐述“整合”例习题的五种策略,深化例习题教学,提升学生数学思维品质.

【关键词】整合;例习题;思维品质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思维是数学的“体操”.《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将“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作为高中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不仅要学生学会相应的数学知识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更应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1].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所在,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培养和发展数学能力的突破口.

高中数学教材中的例习题是教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师使用率偏低、学生不重视例习题训练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未能将教材中例习题有效“整合”,未能深度挖掘例习题的使用价值.为了全面提升学生数学基本素养,我们必须对教材中例习题深入挖掘,运用题目重组、改编与拓展、变形与推广等手段进行“整合”,进而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与方法,拓宽学生数学学习思维.

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解析几何”单元教学为例,笔者主要围绕“深挖例习题价值”“整合例习题顺序”“还原例习题背景”“转换例习题设问”“改变例习题情境”五个策略展开探析,促进高中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提升[2].1 例习题一题多变,深挖习题价值,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由于圆锥曲线的内部统一性,在圆锥曲线这一章的例习题中,很多例习题具有统一性,例如下面几道题目.

题目1 (第108页例3) 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5,0),(5,0),直线AM,BM相交于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4/9,求点M的轨迹方程[3].

(答案:点M的轨迹方程是x2/25+y2/100/9=1(x≠±5),即除去(-5,0),(5,0)两点的椭圆)

变式1 (第126页第1题)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6,0),(6,0),直线AM,BM相交于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2/9,点M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点M的轨迹方程是x2/36-y2/8=1(x≠±6),即除去(-6,0),(6,0)两点的双曲线)变式2 (第121页“探究”)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5,0),(5,0),直线AM,BM相交于M,且它们的斜率之积是4/9,求点M的轨迹方程.

(答案:点M的轨迹方程是x2/25-y2/100/9=1(x≠±5),即除去(-5,0),(5,0)两点的双曲线)

变式3 (第146页第11题)已知△ABC的两个顶点A,B的坐标分别是(-5,0),(5,0),且AC,BC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m(m≠0),试探求顶点C的轨迹.

(答案:当m<-1时,顶点C的轨迹是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并除去两点(-5,0),(5,0);

当-1<m<0时,顶点C的轨迹是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并除去两点(-5,0),(5,0);

当m=-1时,顶点C的轨迹是圆,并除去两点(-5,0),(5,0);

当m>0时,顶点C的轨迹是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并除去两点(-5,0),(5,0)).

教师在本单元章末复习时,可以选择从题目1开始逐渐展开探究,题目1是“斜率之积是-4/9”时,轨迹是“椭圆(除去两个点)”,再将之改成“斜率之积是2/9”(即变式1)时,轨迹却是“双曲线(除去两个点)”,如果改为“斜率之积是4/9”时,轨迹又是什么呢?自然就有变式2,经探究发现轨迹不再是“椭圆(除去两个点)”,而是“双曲线(除去两个点)”,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思考,并猜想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a,0),(a,0),直线AM,BM相交于M,且它们的斜率分别是k1,k2,则

(1)当k1·k2=-b2/a2时,点M的轨迹是椭圆x2/a2+y2/b2=1(x≠±a,a>b>0);

(2)当k1·k2=b2/a2时,点M的轨迹是双曲线x2/a2-y2/b2=1(x≠±a,a>0,b>0).

从上述问题处理过程来看,是不断变换题目中的关键“条件”,进行变式,将题目条件一般化,逐渐提高学生归纳概括、推理论证的能力,但又自始至终不脱离教材例习题资源,通过一题多变,深挖习题价值,有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 整合例习题顺序,甄别问题差异,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课本为了讲解某类问题,例习题呈现往往是有顺序、有层次感的,有时是前后呼应,有时是各个击破,有时是层层递进.改变以现有的例习题类型为顺序的呈现方式,建议以课时为单位,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和知识经验进行编排习题[4].

例如上述题目1是“斜率之积是±b2/a2”,如果改为“斜率之商”“斜率之和”以及“斜率之差”,结论又如何?于是又引出题目2、题目3以及题目4的探讨.

题目2 (第109页第4题)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1,0),(1,0),直线AM,BM相交于M,且它们的斜率的商是2,点M的轨迹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点M的轨迹方程是x=-3(y≠0),即是直線x=-3,并除去点(-3,0))

题目3 (第145页第9题)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1,0),(1,0),直线AM,BM相交于M,且它们的斜率之和是2,求点M的轨迹方程.

(答案:点M的轨迹方程是x2-xy-1=0(x≠±1),即除去(-1,0),(1,0)两点的曲线)

题目4 (第139页第11题)已知A,B两点的坐标分别是(-1,0),(1,0),直线AM,BM相交于M,且它们的斜率之差是2,求点M的轨迹方程.

(答案:点M的轨迹方程是y=-x2+1(x≠±1),即除去(-1,0),(1,0)两点的曲线)

通过对上述题目2—4的探讨,不难发现问题条件中的“斜率之积”“斜率之商”“斜率之和”以及“斜率之差”,对轨迹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平时教学中,我们虽然不强调学生死记结论,但是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字之差”,引起“千差万别”.因此,平时训练时要多加审题,注意甄别.在复习讲解题目1—4时,可以改变题目顺序,但是一定要引导学生对“积、商、和、差”辨别,从而让学生认识清楚问题的本质,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3 还原例习题背景,揭示数学本质,提升思维的创造性

题目5 (第97页例6)已知圆O的直径AB=4,动点M与点A的距离是它与点B的距离的2倍.试探究点M的轨迹,并判断该轨迹与圆O的位置关系.

(答案:点M的轨迹是圆(x-6)2+y2=32,该轨迹与圆O相交)

变式 (第89页第9题)已知动点M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的比为1/2,求动点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的形状.

(答案:点M的轨迹方程是(x+1)2+y2=4,是以点(-1,0)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

教材在第97页例6旁提问:“如果本例中的‘2倍’改为‘k(k>0)倍’,你能分析并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事实上,题目5和变式的背景是“阿波罗尼斯圆”:如图1,在平面上给定两点A,B,|AB|=a(a>0)设点P在同一平面上且满足|PA|/|PB|=λ,当λ>0且λ≠1时,点P的轨迹是个圆,称之为阿波罗尼斯圆.(当λ=1时,点P的轨迹是线段AB的中垂线)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证明该轨迹中的圆是以点Cλ2+1/λ2-1a,0为圆心,r=2λa/λ2-1为半径的圆.

通过对题目5与变式的探究,类比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有关定义,可以总结出圆的另一种定义,即“阿波罗尼斯圆”.此问题的解决实质是还原例习题的背景,揭示了圆的另一种定义,进而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4 转换例习题设问,实现有效迁移,提升思维的敏捷性

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转换例习题设问,将难题进行类化、分解、变式,这是实现知识有效迁移的关键.通过改变试题设问让数学学习从一题到一类,从一类到一片,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敏捷性水平,变式训练将有助于数学知识的灵活迁移.

题目6 (第103页第14题)已知圆x2+y2=4与圆x2+y2+4x-4y+4=0关于直线l对称,求直线l的方程.(答案:直线l的方程是x-y+2=0)

变式1 (第103页第15题)求与圆C:(x+2)2+(y-6)2=1关于直线3x-4y+5=0对称的圆的方程.

(答案:对称的圆的方程是(x-4)2+(y+2)2=1)

变式2 (第103页第19题)一条光线从点A(-2,3)射出,经x轴反射后,与圆C:(x-3)2+(y-2)2=1相切,求反射后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答案:反射后光线所在直线的方程是3x-4y-6=0或4x-3y-1=0)

5 改变例习题情境,抓住问题本质,提升思维的灵活性

部分学生识别综合情境的能力较弱,理解题意出现较大困难,这时适当改变例习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题目.尤其对于开放型和探究型的例习题,可以通过题目变形,将开放型问题变为封闭型问题,以降低例习题的难度.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通过问题情境的转换,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图2

题目7 (第145页第1题)如图2,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是以地心(地球的中心)F2为一个焦点的椭圆.已知它的近地点(离地面最近的点)A距地面439 km,远地点(离地面最远的点)B距地面2384 km,并且F2,A,B在同一直线上,地球半径约为6371 km.求:

(1)卫星运行的轨道方程(精确到1 km);(2)卫星轨道的离心率.

(答案:(1)x2/60567306+y2/59621550=1;(2)e≈0.125)

题目8 (第146页第15题)综合应用抛物线和双曲线的光学性质,可以设计制造反射式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的特点是,镜筒可以很短而观察天体运动又很清楚.例如,某天文仪器厂设计制造的一种镜筒长为2m的反射式望远镜,其光学系统的原理如图(中心截口示意图3)所示.其中,一个反射镜PO1Q弧所在的曲线为抛物线,另一个反射镜MO2N弧所在的曲线为双曲线的一个分支.已知F1,F2是双曲线的两个焦点,其中F2同时又是抛物线的焦点,试根据图示尺寸(单位mm),分别求抛物线和双曲线的方程.(答案:双曲线方程为x2/601400.25-y2/1100320=1(x>775.5),抛物线方程为y2=9168(x+987.5))

题目7 (第146页第16题)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F作直线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以AB为直径画圆,观察它与抛物线的准线l的关系,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相应于椭圆、双曲线如何?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答案:以AB为直径的圆与抛物线的准线相切;与椭圆相离;与双曲线相交)

上述题目7—8的都是圆锥曲线的实际应用问题情境,部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问题情境,但是经过学生反复阅读题意,仔细推敲,结合有关圆锥曲线的定义,还是能够抽象出有关圆锥曲线模型的,学生通过改变例习题情境,抓住了问题本质,问题就得以解决;题目9

此题是一个结论类比推广型的题目,學生通过类比探究,问题情境不断转换,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了锻炼.

通过上面对圆锥曲线教材例习题的一些处理方法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立足点,在例习题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教材例习题的教学不应仅仅“对答案”.例习题的教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特别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顺序,加强变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例习题中存在的共性,更要善于在例习题教学中抓住机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元认知策略.

思维品质的提升与发展作为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例习题变化可以实现学生对解题思维过程再次深入认识,是一种主动探究的过程,进而提升思维能力.因此,平日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寻求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手段,通过适时的示范,切实引导学生重新认识教材的价值.由此可见,只有重视教材例习题,用足教材例习题,用透教材例习题,以教材例习题为载体,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理解数学实质,才能从机械的重复训练中解脱出来,提升复习实效[5].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陈姗姗.湘教版高中数学教材课后习题的编制特点及有效应用——以必修第一册“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为例[J].新课程评论,2022(11):34-41.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一(第一册)(A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张琥.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材习题教学现状分析与建议[J].数学教育学报,2012(04):60-63.

[5]谢维勇.例谈高三数学复习教材例习题整合变式的途径[J].中学数学月刊,2019(07):28-30.

作者简介 杨瑞强(1979—),男,湖北黄冈人,中学高级教师,黄石市优秀班主任,黄石市优秀数学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

基金项目 2022年湖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课本习题的有效使用”(基础教育2022NO.1).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整合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