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2023-10-31汪欣月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文化育人校本课程课程体系

汪欣月

【项目简介】

2019 年9月,无锡市二泉中学在锡山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始终坚信教育质量是系统化的,是多变量影响下的综合结果,但最重要的是弥散于校园中的文化和贴近师生日常的课程。因此,学校坚持文化统领、课程践行的办学方针,以“无锡市新优质学校创建”“‘活泉型课堂:初中课程育人的设计与实践研究”等项目与课题为统领,基于学校特色“泉文化”,因势象形地架构富有学校特色“若泉君子”校本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顺应“双减”和“双新”要求,坚持素养化、品质化、特色化发展导向,努力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摘要:为贯彻落实“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教育期望,凸显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无锡市二泉中学借助校本课程的力量,让学校文化有意识地走近学生。学校通过溯源学校特色“泉文化”教育理念,提炼出以培育“若泉君子”为核心的校本课程文化,据此构建“三维九向”的校本课程核心素养观。学校以“厚德、敏学、勇行”三大核心课程群为主体,以“1+X”学科拓展类课程与“综合+”综合主题类课程为具体实施路径,润养学生品行,提升学生素养,改善学习样态,激励学生成长。

关键词:文化育人;校本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8-0024-05

为高质量地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安排,因地制宜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应结合学校的文化建设,凸显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基于此,无锡市二泉中学积极探索特色校本课程文化,凝练出校本课程的核心理念,逐步架构起具有学校特色的“若泉君子”校本课程体系。

一、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缘起

人获得社会发展的前提是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这需要以文化为中介、教育为手段,使个体逐步融入社会中,逐渐获得群体共有文化,成为社会的人、文化的人[1]。这就是文化育人的价值。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学校作为学生生活中的“微型”社会,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帮助学生融入学校文化、认同学校文化,使学生更好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更好地过渡到真实社会,担当起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课程是实现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直接载体,它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校本课程中凸显学校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办学特色,要求学校在校本课程的顶层设计中让学校文化有意识地走近学生,并依此明确其中的育人导向,架构校本课程体系,细化校本课程实施,让学生在与知识、学科、课程的“相遇”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二、校本课程文化的挖掘探索

(一)溯源学校的“泉文化”教育理念

无锡市二泉中学是一所年轻的学校,于2019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学校在深入剖析发展定位、社会期盼、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确立了学校的文化建设方案,明晰了自己的办学哲学与理念系统。

学校从校名和区域特色出发,基于“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价值引领,着力建设润养师生成长、联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奋进精神的“泉文化”。泉来自地下,凝天地精华而甘美晶莹,纳天地之声而叮咚作响,赏心悦目、沁人心脾。泉不懈涌动,作为天下万千之“水”的一种,无畏险阻,奔腾到海,充满活力。“泉文化”阐释了生动活泼、终身学习的育人哲学,将教育具象化,让教育充满生生不息的自然情怀和积极面向未来的勇气。

(二)确立培育“若泉君子”的校本课程文化核心

在课程改革的推进中,作为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表征,学校校本课程文化的确立需要基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方向性指引,着眼于学校的育人目标,彰显学校的特色文化和育人哲学[2]。依据对“泉文化”的梳理,学校育人目标的校本表达是期望培育“具有若泉特质的谦谦君子”,即培育“若泉君子”。为了让“泉文化”更好地走近学生,落实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构建了以培育“若泉君子”为核心的校本课程。

(三)构建“三维九项”的校本课程核心素养观

“君子”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是一个备受推崇的完满的综合人格。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提出:“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知”,同“智”)“仁智勇”是“君子”对品德与修养、学习与探究、健康与行动的理想追求,三“道”构成了人才成长的关键要素,也构成了孔子最基本的学生核心素养观,其精神内核已远远跨越时代局限,与当下语境中提出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遥相呼应[3]。这为学校进一步提炼校本课程文化的育人导向提供了理论依据。而《荀子·宥坐》中曾记录孔子对“大水”的相关论述:“夫水者,启子比德焉……所及者生,似仁……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孔子认为“君子”的“仁智勇”应与“大水”的有益特质互为比照。这里的“大水”,即涌动着的奔腾之水,与泉的特性一致。据此,泉若“君子”,“君子”也若泉。结合前文对“君子”三“道”的解读,我们梳理出:“君子”的“若泉之仁”即若泉的沉静流动、滋润万物,是“君子”在品德与修养中的追求;“若泉之智”即若泉的灵动敏思、水滴石穿,是“君子”在学习与探究中的态度;“若泉之勇”即若泉的活泉乐水,积极“涌”为,是“君子”在健康与行动中的表现。

基于以上对校本课程文化的核心育人理念,即对“若泉君子”的深度理解,学校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解构、对应和重组,构成了学校的“三维九项”的校本课程核心素养观。“三维九项”即学校认为校本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厚德、敏学、勇行”三个维度的校本课程核心素养,每个维度的核心素养涵盖了三项核心素养要点,共计九项核心素养要点(如图1)。

三、校本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

为落实“三维九项”校本课程核心素养观,使“若泉君子”校本课程文化切实落地,学校站在校本课程文化综合育人的高度,深度思考學科课程的边界、关联和可能性,充分挖掘并利用校内外优质辅助资源,架构出覆盖全学科、跨学科、泛生活的“若泉君子”校本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选择,从而实现学校文化的全方位育人。

(一)三大核心校本课程群

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架构中,我们基于校本课程核心素养观,构建三大核心课程群,每个课程群的课程目标对应校本课程核心素养观中相应维度的三项核心素养要点,从而初步搭建起校本课程体系的顶层框架,自上而下地让“厚德、敏学、勇行”成为二泉学子的追求目标和特有标识。

(二)两类校本课程实施途径

1.“1+X”学科拓展类课程满足育人需求

学校认为培育的“若泉君子”需要有像泉一样的个性灵动,思维深邃的学习呈现,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学科课程的基本内容,还需要学生依据个体需要向学科更深处漫溯。因此,学校开发了相应的系列学科拓展类课程。学科拓展类课程是学校基于不同学生呈现出的兴趣差异和学校的课程文化诉求,对国家规定的基础性学科课程进行拓展延伸,形成“1+X”学科课程再探索。

自建校以来,学校精心策划课程安排,为“X”类的部分学科拓展类课程留足课时。例如自初一阶段就开设“文学鉴赏与创作课程”,并保证每周都有固定一个学时的语文学科拓展类课程。2021年颁布的“双减”政策也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创设了时机。学校合理规划课后服务课程,依据学科本色,拓展出包含国学与家训文化、书法、小语种、计算机、球类、器乐、舞蹈、绘画、手工等10余类指向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审美、健康体魄等“若泉君子”核心素养的学科拓展类社团课程,逐步形成了“固本培优+兴趣特长”的课程模式。

2.“综合+”综合主题类课程加强育人合力

对于“若泉君子”的培育,还需要有生生不息,包容万物的课程视野。因此,学校开发了综合主题类课程,以满足育人需求。综合主题类课程是学校基于培育学生某一综合性的校本个性素养,运用“综合+”的理念,以综合性的主题为引领,进行综合育人的全面探索,主要模式为“学科综合+”和“生活综合+”。“学科综合+”是指基于学科课程本位的综合类探索。通过对相关学科课程的课程要素进行梳理、协调、整合,从而找到综合课程的主题、资源和内容,以更具挑战性和实践性的跨学科活动达到课程育人效应的最大化。“生活综合+”则是围绕校园生活联动社会生活中的大小议题,以沉浸式的真实体验为特色学习方式,探索出的综合主题类课程。

综上所述,学校以培育“若泉君子”为总目标,顶层架构出三大课程群,以学科拓展类课程和综合主题类课程作为主要建设逻辑,双线并进,构架出校本课程体系的整体框架(如表1)。

(三)四大校本课程实施策略

1.以经典文化润养学生品行

如何使学生的课程学习同时成为文化育人的过程?需要我们挖掘并嵌入契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文化资源,让学校文化浸润教学过程,从而润养学生的品行[4]。学校在对校本课程内容的创编中,组织校本课程审议委员会协同骨干教师,借助《典籍里的中国》《故事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经典永流传》等中华民族优秀经典文化影视资源、故事资源,挖掘与育人导向内核一致的优秀资源,进行剪辑汇编,组建“若泉君子”经典文化微课资源库,上传到学校云平台供教师使用。学生在课程的助推中形成对中华民族优秀经典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反思与自觉,从而增强对课程、学校的文化自信,进一步丰富精神文化品质,提升自身的修养和品行,朝着成为“若泉君子”的目标努力。

2.以关键节点课程打通学生素养

以自然的客观现象反观现实中的人才培养,我们发现“若泉君子”的培育需要关注成长中的关键节点,引导学生完成自我的飞跃。学校密切关注学生成长变化,抓住三个关键节点,适时综合富有学校文化意蕴的相应课程,帮助学生打破素养提升的“瓶颈”。第一个关键节点是初一年级小升初衔接的暑假和开学第一个月,这是学生在身份转换中的迷茫期。学校通过加强礼仪课程的“君子健行”军训活动、组织相应骨干教师开设“泉心指导”学科指导课程讲座、结合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的“灵动应变”心理调适活动,综合启蒙学生的礼仪意识、学业规划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第二个关键节点是初二年级和初三年级的衔接期。这个阶段是学生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时期,有努力奋进的“卷王”,也有屡屡受挫的“躺平者”。为解决此类问题,学校于每年5月为初二年级举办“青春之礼”,结合心理教育课程中的“烦恼逝去”“涌向未来——生涯规划”等活动,展现三大课程群中学科拓展类课程的多元风采。在庄重的仪式中,帮助学生再次审视成长之路,承担起青春的责任。第三个关键节点是初三年级临近中考的第一百天。学校针对初三年级学生在冲刺阶段的身心变化,结合多彩球类课程、劳动教育课程释放学生压力,辅以心理健康课程的“泉水激石——与压力同行”活动,结合职业启蒙课程直面未来的多元可能,为学生加油鼓劲。通过对三个关键节点的全过程把控,学校更系统地培育学生“厚德”“敏学”“勇行”的综合素养。

3.以“学习四道”改善学习样态

学校文化进入课程与教学,最根本的变革是呈现出学生的学习变化。在学校文化的指引下,学校灵活组织学生学习活动,打造“若泉君子”的“学习四道”,以呈现学生浸润于“泉文化”中生发出的“全纳、深邃、灵动”的学习样態。一是强调学生学习的“自省之道”。学校强调需要在课堂中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并留足学生静心思考的时间,作为每一节课的“自省时刻”,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专注反思的习惯,自主独立地解决问题的习惯。二是强调学生学习的“协作之道”。学校倡导以研究性学习为牵引,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学习小组,让每个学生在小组的协作、组间的互助中深度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承担职责,体会学习的成就感,最终展示出团队的智慧。三是强调学生学习的“明辨之道”。学校提倡教师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疑问,尊重呵护每一个学生的思考,并通过评选每节课的“金问题”,带动学生向内向深处思考,从而激发更多的学生自主进行深度学习的激情,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四是强调学生的“知行之道”。学习是一种“嵌入”身体和环境的活动[5],素养的养成离不开学生身体活动与具体情境之间的交互[6]。学校秉行“做中学”的教育理念,积极联系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真体验”。提倡教师在课堂中引入“真情境”,将书本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感可操作的“真活动”,从而引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转化为成果的过程。

4.以有为式评价激励学生成长

每个学生的潜能就像深藏不露的泉水,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奋发有为的“若泉君子”,这需要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挖掘学生的特质,发现学生的优势,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项“作为”。区别于纸质手册,学校积极探索“互联网+”模式下的过程式学生成果展示平台,通过微视频、微报道等多种方式,在线上推送学生在过程中的作品。通过线上平台,家长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共留学生的学习痕迹,共建学生的电子成长档案。为了展现学生的努力成果,学校通过“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给学生搭建集中展示的舞台。在活动的开展中,融合表现性评价[7],邀请包括同学、教师、家长、社会专业人士等多元评价主体进行观摩、欣赏与评定,鼓励学生反复打磨作品。区别于结论性的评语,学校提倡老师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定制”书信、寄语作为学生评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一位“若泉君子”,反省目前自己已努力到了什么地步,还可以朝着什么方向前进,兼以具象化的奖章、奖状作为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学习潜能,激励学生不懈奋进,最终将学校的育人目标真正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内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元祥,刘艳.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J].课程·教材·教法,2020(4):33.

[2]彭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学校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8(2):27.

[3]张传燧,康再兴.孔子“三德六材”学生核心素养观及其当代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8(1):132.

[4]郭元祥,彭雪梅.在中小学教学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5):7.

[5]王会亭.从“离身”到“具身”:课堂有效教学的“身体”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5(12):60.

[6]叶波.化知识为素养:现实困境、理论阐释与教学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21(8):48.

[7]罗祖兵.欣赏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论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18(1):113.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文化育人校本课程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文化育人”的校服研发与品牌建设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技术文化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文化育人视域的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