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地图的小学心理主题课程实践

2023-10-31沈苹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8期
关键词:课程实践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引入课程地图的理念和技术,通过绘制指向主题的心理课程地图,能够帮助教师明确不同年段心理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相互关系,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基于课程地图的心理主题课程实践路径包括:以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内需,以活动体验串联学习经历,以多维评价把脉学习实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地图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8-0091-06

身体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各国面临的棘手的社会性难题,且逐年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2023年,《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发布,强调要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困难和挫折,增强心理健康素质[1]。得益于政策助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成效初现,但诸多问题也相继涌现:课程资源单薄、内容匮乏、体系结构化不足、评价不清晰;课程实施的路径模糊、系统性缺失,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学科特点不突出;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程度参差不齐,多为“单打独斗”等。基于此,本文尝试借鉴课程地图的理念和技术,从设计和实践两方面来优化小学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设。

一、心理主题课程地图的内涵指向

“课程地图”是由美国学者英格里斯提出的。他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绘制课程地图来对课程进行重新建构,以此审视教与学的匹配情况。此后,多位学者不断丰富课程地图的内涵,雅各布斯教授加入了“时间线”这个元素,指出可以用行事历的方式来绘制课程地图;霍尔教授则将课程地图分为日志地图、计划地图、共识地图和基础地图四个类别;英国学者哈登关注的则是教了什么、怎么教的、何时教,以及如何评估这些课程地图中的关键要素。近年来,我国对课程地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基础教育阶段,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课程地图建构课程整合机制,促进学校课程的结构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然而,对于小学生而言,升学择业的需求不高。同时,近年来随着社会复杂性的不断加剧,生命教育已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方面。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确立为六大主题:自我认知、学会学习、情绪调适、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和生命教育[2]。这六大主题在小学六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皆有涉及,但其目标、侧重和要求都有所差异。因此,为了帮助教师明确不同年段心理课程目标与内容的相互关系,我们提出绘制指向主题的心理课程地图,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实现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心理主题课程地图是一种课程设计的可视化工具,基于上述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六大主题,从学生身心發展的规律出发,以小学一到六年级年龄变化、认知发展的时间轴为横坐标,以主题课程内部各要素(如核心目标、课程内容、心理技术、学习成果、学习评估等)为纵坐标,对主题课程的实施与教学活动进行预设,由教师绘制不同年段、指向同一主题、目标进阶、由易至难、由浅入深的系列课程地图。例如“遇见情绪”主题课程地图(见表1),由9位教师共同绘制而成,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小学六年中,学生在“情绪”这一主题中的学习路径以及最终收获。如果将教育视作旅程,那么心理主题课程地图就是一种可以为学生提供方向的工具,是指向学生未来心理健康需求的课程规划图,可以清晰地呈现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某一主题中的学习路径,以及最终可能达到的学习效果。

借助心理主题课程地图,一方面,教师可以整体上把握课程方向,形成学科课程知识体系,清晰地描绘所教学段的课程内容、成果、评价方式以及预期的成果;另一方面,不同学段的任教教师在阅读课程地图时,可以查漏补缺、适当调整、避免重复。

二、心理主题课程地图的绘制步骤

心理主题课程地图的绘制分为五个步骤(如图1)。第一步:厘定主题,确定核心目标。在确立课程主题后,根据“纲要”明确不同年段指向同一主题的不同核心目标。第二步:查阅资料,初定课程地图。每位教师搜集资料,分年段(可具体到年级)使用同一格式记录课程内容、三维目标、心理技术、学习成果、学习评估等关键要素,初步完成主题课程地图。第三步:立足整体,审视课程地图。每位教师阅读整张主题课程地图,了解其他年段对于这一主题的课程各要素之间是否有重复、遗漏以及可以整合的部分,审视自己设计的各要素是否存在要求过高、过低或者不合理的情况。第四步:组织讨论,改进课程地图。组织教师开展充分的讨论,商议如何修改课程地图。第五步:收集反馈,完善课程地图。对课程地图开展循环检视与持续讨论,在课程实施后,根据学生课堂反馈,再次优化课程地图。

三、心理主题课程地图的实践路向

促进学生心理成长需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以“遇见情绪”主题课程为例,我们将心理主题课程地图中的核心目标具体化为认知、情感、技能三维目标,创设贴合各年段学生兴趣的具体情境,审视并调整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技术,最终设计出由十堂课组成的小学一到六年级“遇见情绪”主题课程(见表2),让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课程中学会认识、表达、调控情绪,培养其乐观的积极心理品质。

根据不同学段学生心理水平和认知水平,“遇见情绪”主题课程从目标的确定、情境的设置到心理技术的运用都有差异。低年级的课程内容是从单一情绪的认知到多种情绪的识别,再到复杂情绪的觉察,主要用绘画等技术让情绪被看见、被感知、被发现;中年级的课程内容分别是适当表达情绪和准确表达情绪,主要用具象化技术帮助学生达到目标;高年级学生更需要个性化的调适情绪的科学方法,因此课程内容更侧重于用专业的心理学技术来帮助学生表达需求、调控情绪,如成长型思维、冥想、非暴力沟通等。

心理主题课程地图为心理主题课程的结构化实施夯实了基础,通过实践过程中的不断摸索,我们逐步形成了以下的课堂教学路径。

(一)以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内需

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更聚焦于人、环境、工具等多种要素在内的开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的动态过程。学生的学习同样如此,学习不再只是知识的累积,而是在与情境互动的过程中创造新意义和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共情,唤起其探究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感同身受的学习过程还能使学习和生活之间产生联系。因此,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将学生将要经历的知识学习嵌入特定的情境中,帮助其将已有认知与所学内容快速关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力。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段,教师创设情境的类型与方法也丰富多样。在“遇见情绪”主题课程的实践中,低年级常借助“绘本故事”来创设虚拟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例如二年级的《快乐好心情》一课中,依托《快乐是什么》这一绘本,教师通过讲述主角小兔的故事,迅速引起低年級孩子的兴趣,并通过小兔对快乐的想象,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自己对快乐的理解具象化为一件件生活中的事物并以绘画形式呈现。中年级则侧重于创设模拟情境,唤起学生过往的经历。例如三年级的《情绪游乐园》一课,教师将整堂课变成了一次特别的“情绪”游乐园之旅,学生在这个特别的游乐园中进入情绪放映厅、情绪魔法屋、情绪手工坊,沉浸式体验了情绪的丰富多样和复杂多变。高年级则更倾向于创设真实情境或是问题情境,将课堂与生活相互联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例如五年级的《换个想法心情好》一课,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就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导入,紧接着提出课堂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绪?

(二)以活动体验串联学习经历

与其他学科不同,心理课不以知识的学习为主要目标,而是通过已有知识或经验,在有意义的活动中建构与新知识的广泛联结,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在心理课上,一方面,学生可以在沉浸活动时放下“心防”,流露出自然本心,渐渐从“用脑”转为“走心”,重新认识自我,从而更真实地表达自我;同时,心理课可以唤起学生以往相似的经历,帮助他们提取脑海中原有的应对方式,并在活动中检验这种应对方式是否适合,也能在观察同学活动的过程中审视自己。另一方面,心理课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好奇心,引导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愉悦或者品尝失败的苦涩,从而学会用积极的心态和开放的思维去面对生活或者学习中的问题。

在“遇见情绪”主题课程的实践中,我们主要设计了融入心理学技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不仅有真实的学习经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心理技术的魅力。例如,在《情绪森林大冒险》一课中,我们设计了“情绪雕塑像”“缤纷情绪果”“对话情绪兽”三个活动,三个活动分别聚焦于体验情绪、区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以及接纳消极情绪。在“情绪雕塑像”这个活动中,教师通过心理雕塑技术,以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肢体形态、言语表达等方式回溯过往经历,进行情绪的自我觉察和表达,在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碰撞中逐步接纳消极情绪。又如在《我的“情绪安全岛”》一课中,教师通过提供可操作的情绪调节工具——安全岛技术,带领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并通过绘画的形式把自己的情绪安全岛展示出来。这一技术不仅增强了心理活动的趣味性和真实性,还能迁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帮助其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三)以多维评价把脉学习实效

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习目标是否达成而做出的判断,也是学习者反思自我的工具,还是连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桥梁[3]。基于此,我们的评价是从目标定位、任务达成、作业完成这三个维度进行的。

1.目标定位维度的评价

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离不开对目标的精准把握。“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4]。以此为基础,结合“纲要”中对中小学生情绪方面的要求以及各年龄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可以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并可进一步划分为了解、理解、应用,经历、反应、领悟和模仿、操作、迁移这些子维度,系统地构建“遇见情绪”主题课程评价表(见表2),以此来审视这一主题下的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恰当和科学。

2.任务达成维度的评价

主题心理课程中,任务的解决是重要环节。依据“教学评一致性”原则,教师可以设置任务达成维度的评价,有效驱动学生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任务达成维度的评价主要从掌握知识程度、积极参与程度、互助合作程度和探究思考程度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以星级评定的方式实施评价。表3为在《做情绪的主人》一课中,“心灵捕手”训练营的任务完成评价表。

我们根据学生三项任务(捕捉情绪我来画、捕捉回忆我来讲、捕捉方法我来帮)的完成情况,从掌握知识程度、积极参与程度、互助合作程度和探究思考程度四个维度,设置了六项具体评价内容,用一星、二星、三星的量化标准帮助学生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定,引导学生学会接受并准确表达情绪,主动、积极地参与小组活动和讨论。

3.作业完成维度的评价

作业分析是从成果的角度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通过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分析,可以推测其心理素养的发展状况。心理课的作业有课中作业和课后作业,通常作业量适中,且以趣味性、实践性的作业为主,主要有四类作业:认知类作业,如三年级的《情绪游乐园》就要学生填写四种基本情绪,以此来检验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情感类作业,如四年级的《“情绪变变村”旅行记》,设计了“情绪心电图”,帮助学生回忆一天中情绪的变化;探究类作业,如五年级的《换个想法心情好》,对于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设计了“思维六宫格”,帮助学生学会转换思维从而改变心情;实践类作业,如三年级的《情绪森林大冒险》,设计了“情绪魔法棒”,让学生在情绪魔法棒上用色彩记录一周的情绪,以引导其更好地觉察自己的情绪。

这些作业最终汇成每一堂课中的学生学习的轨迹记录,当学生在经历小学阶段所有主题的心理课程的学习后,这些记录就将绘成每一个学生独一无二的“心灵成长地图”。

心理主题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课程育人的过程作为学生心理成长的旅程,绘制并优化“心理主题课程地图”,在此基础上结构化设计主题课程,再通过课堂实践,使学生内化为自己个性化的认知和体验,最终生成学生的“心灵成长地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4-27](2023-05-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2] 沈苹.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心理课堂教学实践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29):30.

[3] 逄凌晖.增强教师“四力”,让“教学评一体化”真实落地[J].中国教师,2023(2):45.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3.

责任编辑:赵赟

猜你喜欢

课程实践心理健康教育
软件学院编译原理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
Practice and Evaluation of Computational Thinking Cultivation Based on a Ladder Type System
项目进阶驱动的JaVaEE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改革与研究
多元文化素质教育探索与课程的实践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