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践路径探赜
2023-10-31肖光华宋晓平
肖光华 宋晓平
摘要:劳动贯穿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教育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导向与实践方式。为了完善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彰显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重塑和凸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教育面向生活世界,新时代劳动教育应着眼于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专业的劳动技能,形成创新的劳动思维。劳动教育不仅是价值观的指引,更是实践成长的过程,应当明确思想定位,加强制度保障,强调多方合作,实施科学评价,推行长效监督,共同建构劳动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内涵;价值;实践路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劳动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29-0061-04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新时代劳动教育做了顶层规划和全面部署,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在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其特殊意义与现实针对性。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和理解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共同建构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1.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观念是指在人的思想意识中形成对某事物的认识和觉悟,观念支配行动,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观念是指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以及对劳动的意义、价值的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勤劳的民族,在历史上,灿烂辉煌的文明与聚少成多的财富都是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和创造得来的。无数的劳动者奔赴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辛勤劳作,创造了今天的经济奇迹与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2]要让青少年学生从小树立诚实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观念,认识到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源于劳动创造,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
2.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观念指导行动,理论指导实践。劳动伟大、劳动光荣的观念,最终要落实于行动。对个体而言,劳动分为主动劳动和被动劳动。被动劳动是一种应付式的、机械的、重复的、低效的、无感情的劳动,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快乐与成就,通常充满抱怨和痛苦。主动劳动则是一种探索式的、灵活的、创新的、高效的、有感情的劳动,劳动者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始终能感受到快乐与成就,充满幸福感与自豪感。而习惯是道德自律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后就不易改变。只要引导青少年学生主动劳动,并在劳动中体验到快乐与收获,就会使其逐渐养成主动劳动的习惯。
3.培养专业的劳动技能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并使其与动物相区别。人劳动的过程伴随着制造工具与使用工具,这两者都离不开一定的劳动技能。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从使用简单工具的农耕时代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再到当前的智能制造时代,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都设置了专业技能门槛,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各行各业相互配合、协调运行,每一个行业的劳动者只要掌握一技之长,并达到专业、精湛的程度,就一定能够在社会上有立足之地,并能够获得尊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勞动者,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就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就能在劳动中发现广阔的天地,在劳动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感受快乐。”[3]
4.形成创新的劳动思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创新性劳动提升了人本身。创造性劳动是指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原创性的知识、技术,带来了全新的思维与产品,引领了行业的革新与变化。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越来越依靠技术革新与发明创造,在传统劳动的基础上更加依靠创新劳动,并通过两者的交融来保持整个社会不断蓬勃向上发展的动力。当前,劳动教育需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4],需要在中小学营造轻松愉悦、积极思考的学习与活动氛围,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兴趣,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在高校形成严谨、专注、批判的学习与研究创新氛围,同时“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把握时代科技发展前沿。劳动教育应把知识传授活动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从而提升学生创新性劳动的能力。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应贯穿于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1.完善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特别注重通过确立教育方针来指导教育工作。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确立学校的基本方针,到新时代党提出的教育方针,每个时期都提到了劳动教育,例如从“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从“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需要,劳动教育的提法和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其在党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彰显和完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人类教育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一代又一代的著名教育家不断进行思考、实践和完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人接受教育的顺序是先体育,再德育,并辅以美育,最后进行智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提出教育要使人的德、智、体和谐发展,培养“全人”。著名教育家卢梭非常重视劳动的意义,认为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还可以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得到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出: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5]。蔡元培先生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从养成共和国国民健全之人格出发,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在教育方面深受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影响。当前,国家把劳动教育作为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要求学校教育注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重塑和凸显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一代又一代的劳动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大批劳动者及诸多能工巧匠所拥有的高超技艺,在建筑、手工业、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都留下了伟大的见证。都江堰、大运河、天文仪及榫卯结构等,无一不是凝聚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伟大成果。《左传·宣公十二年》提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6]这句古语道出了劳动的真谛,劳动是财富与幸福生活的源泉,也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中国传统的木版年画《大春牛》等民间作品同样凝聚着“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鲜明主题,时刻教育着人们要勤劳耕耘,通过自己的劳动,追求生活的幸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艰苦奋斗,用几十年时间就完成了工业化历程。改革开放之后,各界劳动者坚持学习与创新相结合,实现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些孩子在长辈的庇护之下,缺乏参加劳动的动力与机会,难于形成劳动技能。因此,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合力,让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劳动,愿意劳动,并学会劳动。
4.使教育面向生活世界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所进行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了生活,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即幸福地生活。为了满足人类幸福生活的需要,教育必须面向生活、为了生活。对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7]英国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写道:“教育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多姿多彩的生活。”[8]对一些学生而言,他们在学校主要是进行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脱节,无法走进劳动的世界。而劳动教育主张把教育场所从学校扩展到家庭和社会,把课堂教学扩展到社会实践中,扩展到培养生活技能、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交往中,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共同劳动中学会相互协作,在劳动中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体会劳动带来的幸福感,在生活中实现健康成长。
三、劳动教育实践路径的建构
劳动教育是实践性的,面向生活的,不仅仅是观念的树立和知识的学习,更要形成个体自觉自愿的劳动行为。因此,劳动教育要在贯彻落实《意见》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实践路径。
1.思想定位
思想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它指导和控制着人的行为。开展任何活动,只有思想定位准确,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想定位,首先应该定位在正面教育,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劳动的内涵与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并能对自身行为进行引领和指导。其次应该坚持“五育”并举,重塑劳动教育应有的地位,改变过去学校教育只强调“三育”或“四育”的状况,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奠定基础。最后应该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从内心深处提升思想认识,激发劳动的意愿。
2.制度保障
要完善各个层次、环节的制度设计,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宏观层面,可以将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突出劳动教育的独特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这使得劳动教育的地位获得了普遍的认同。随着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更加清晰,一改过去边界不清、地位不明的问题[9]。在中观层面,各省、市在贯彻落实《意见》的精神時,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指导性意见,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场地、设备、经费、师资等保障,并组织学校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培育典型,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逐渐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在微观层面,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师资状况、物质条件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劳动课程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各种劳动实践的机会。
3.多方合作
劳动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共同合作。只有构建起多方合作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才能全面贯彻实施劳动教育的各项规定。第一,要发挥家庭的教育基础与补充作用。家庭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能够为孩子提供很多劳动的机会。家长要转变“孩子只需学习,不必参加劳动”的观念,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主动帮助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的习惯,认识到一切财富都是靠辛勤劳动奋斗而来的,进而在日积月累和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日常劳动技能。第二,要发挥学校的教育主导作用。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战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和技能,更要积极开展劳动实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劳动现场。学校必须制订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课程计划,落实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尤其要保证劳动课程的时间不被其他课程所挤占。第三,要发挥政府的教育推动和保障作用。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应该积极营造政策实施的环境,设置劳动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校内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尤其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政府可以通过评选“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榜样人物,弘扬劳动精神,进行正面宣传和引导。第四,要发挥社会的教育支持和平台作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应当努力营造“劳动光荣、不劳动可耻”的社会风气,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各类企业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与劳动者共同工作,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社会公益团体应提供志愿者服务平台,让学生能够深入社区、福利院等场所进行志愿服务,养成关心社会公益、助人为乐、勤劳朴实的劳动者品质。
4.科学评价
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和调节等作用,只有具备科学的评价体系,才能促使和激励评价对象实现其自身的价值。第一,要把劳动教育评价的结果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如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毕业与继续升学的依据,从而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第二,要做到知行合一,将劳动认知、劳动技能与劳动效果的评价相结合。学校除通过课堂教学、报告会、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劳动认知之外,更应该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参与劳动的情况。第三,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劳动习惯的形成、劳动技能的获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对学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劳动能力的发展情况进行跟踪式记录、阶段性评价,才能确保评价的科学性。
5.长效督导
各级教育领导部门要把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制定督导办法,建立长效机制,进行质量监测,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第一,要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督导团队,配齐专业督导人员,这样才能在督导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督查”与“指导”的作用。第二,要加强过程督导,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要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实行动态监测,掌握学生劳动能力发展变化的情况,了解劳动教育的开展质量。第三,要关注重点、难点,精准督导。劳动教育“停留在口头,止步于教室”的情况比较普遍,督导团队应该特别关注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环节与提升学生劳动技能所采取的切实措施。第四,要创新督导方式。督导人员应该下沉到一线教师与学生群体中,通过明察暗访的形式了解劳动教育开展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与反馈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措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6.
[3]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8(01).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
[5](苏)В.А.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6]郭丹译注.左传[M].北京:中华书局,2016:173.
[7]陶行知等著,胡晓风等编.生活教育文选[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8:210.
[8](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 2012:11.
[9]周继良,吴肖.寻根问路:中国共产党对高校劳动教育的百年探索与经验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21(05):16-29.
Explor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Value, and Practice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Xiao Guanghua1,2, Song Xiaoping3
(1.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710062, China; 2. Xingzhi Colleg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0, China; 3. Linzhou City No.2 Middle School, Henan Province, Anyang 456550, China)
Abstract: Labor run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uman history, and labor educa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reflects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s and practical methods. In order to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demonstrate and improve the theory of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education, reshape and highlight the traditional virtu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make education face the world of life, labo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should focus on establishing correct labor concepts, forming good labor habits,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labor skills, and forming innovative labor thinking. Labor education is not only a guide to values, but also a process of practical growth. It should have a clear ideological positioning, strengthen institutional guarantees, emphasize multi-party cooperation, implement scientific evaluation, promote long-term supervision, and jointly construct the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connotation; value; practicalpath;labor concept; labor habits;labor skills;labor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