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考道德与法治“法治观念”的考查现状与特点
——以2023年十地区中考试题为例

2023-10-31徐汛峰

中小学德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法治观念中考观念

◎潘 红 徐汛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1]。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课标”)聚焦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2]素养培育建构课程内容。由此,核心素养成为中考考查的要点。本研究聚焦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抽取全国十个地区2023年道德与法治中考试卷,采用量化分析和质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以期为法治观念的考查和教学提供参考。

一、法治观念分析框架的确立

对法治观念进行测评需要将其转化为可以测评的事物,即拆分下属维度建立评价框架[3]。课标将法治观念描述为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依据课标的表述,可以确立法治观念的基本维度。在此基础上,为保障各维度的科学性,我们针对各维度与多位一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进行充分研讨,从而初步界定其内涵。随后,选择一套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对维度进行二次修订,形成最终框架(见表1)。

表1 法治观念分析框架

借助这一分析框架,我们抽取全国十个地区的2023年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其中,部分为省统考命题,包括河北、福建、广东、江西、山东、天津;部分为各市自主命题,包括湖南、湖北、浙江、四川。为便于分析,本研究将十个地区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随机编号为A-J,再运用表1所示的法治观念分析框架对试卷展开分析。对于试卷的非选择题部分,每一空、每一小问作为一项进行分析。每项参数进行两轮分析统计后进行对照检查,对存在差异之处作再一轮分析讨论。以此,充分保证分析结果的真实性和可参考性。

二、法治观念考查现状分析

(一)法治观念试题占比总体分析

依据分析框架对各地区中考道德与法治试卷中法治观念考查的试题数量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B、D、F、I四地区的试卷法治观念试题占比在30%到35%之间,F卷与I卷持平,为34.78%;H卷出题概率最低,为19.44%,其他地区处于20%-25%。总体来看,各个地区都比较重视对法治观念的考查,相关试题占比在20%-35%。

表2 法治观念试题总占比率

(二)法治观念具体维度分析

1.各维度参数占比分析

十个地区五项维度的具体分析结果如表3。各地区最重视“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的考查,A卷最高为50%,C卷占比最少,为14.29%。“权利义务相统一”占比次之,且B、C、H卷占比最高,为42.86%,E卷此项在本年中考并未出现相关单独试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总体出题率略高于“宪法法律至上”,两项相差较小。“宪法法律至上”一项,除E卷占比最多,高达41.67%,A卷没有相关单独试题外,大多数稳定在10%-1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J卷最高,为37.5%,其余大部分稳定在10%-20%,A卷、B卷没有相关题型。“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一项占比最少,6个地区没有出现,A卷占比最高,为25%。

表3 各维度具体分布

2.各维度参数题型分布

十个地区法治观念题型以选择题、分析说明题为主,部分省市也采用判断题和简答题进行考查。为便于统计,各维度在图表中使用缩略名称,具体题型分布结果如表4。

表4 各维度题型分布

由图可知,法治观念多数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其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项选择题占比100%,“宪法法律至上”一项各省市也多采用选择题形式,占比为81.25%。分析说明题出现率次之,“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出现率基本持平,分别为36.36%、38.48%;“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一维度出题量少,但分析说明题出现概率为50%。判断题和简答题只有个别地区出现,且都只有1题,主要分布在对“宪法法律至上”“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考查。

三、法治观念考查特点分析

(一)关注社会热点,彰显时代特征

关注社会热点,是道德与法治命题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综观十个地区关于法治观念试题,作为试题背景材料的热点问题包括:党的二十大、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第八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素材多取自热点事件,紧扣社会生活,命题突出教学重点。例如,E卷第22题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高质量发展”,结合后疫情时代民营企业脱困之因,以“为实现企业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高质量发展,现向广大员工征集建议。希望大家建真言、献良策”为题,考查学生对于“宪法法律至上”“权利义务相统一”等的理解与掌握,助力其法治观念素养发展。

(二)贴近真实生活,强化应用践行

新课标强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十个地区试题注重贯彻这一要求,大量应用生活事例创设情境,从而为道德与法治教学指明了新思路。例如,A卷中提及业主有权要求在自家车位安装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B卷提及养老诈骗的16名犯罪嫌疑人被查处;F卷提及小华同学的肖像权受到侵害后维权的经历;J卷中小军梳理人一生相伴的法律法规等。这些试题情境说明当前各省市的中考命题重视生活经验与解题方法的融合应用,着重促进学生养成守法用法意识,提高法治观念素养。

(三)反映生活典型,注重反思提升

在各地区的中考试题中,都突出以社会生活中的典型实例作为分析对象,引导学生对此类现象进行分析与反思。如B卷引入文明养犬话题,针对家庭养犬与社区管理之间的矛盾设置一系列问题,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个人公共生活中的权利,增强学生的守法用法意识。C卷点赞“静音模式”广场舞,以公共生活常见的广场舞扰民问题设置材料分析题,从法律和道德两层面引起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形成主动发现法律问题、探索解决路径思维的形成。D卷以漫画的形式呈现“明星招聘需警惕”这一关注度高且与青春期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典型案例,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深入思考明星梦背后的法律陷阱,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这些试题都体现出新课标的问题导向,注重增强问题的针对性与现实性,尤其是强调以关注度高、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反思,提升法治观念。

(四)设问灵活开放,凸显思维培育

中考试题中除设置选择、判断、简答等考查学生基本认知外,还设置了大量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的法治思维。包括以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形式的开放性试题,选择有冲突的情境,让学生综合考虑尝试寻求当前问题的最优解。如B卷呈现遭受言语侮辱后争取自身合法权利的例子,设置“上述案例对我们参与社会生活有哪些有益的启示”的论述题,锻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D卷呈现小东在军事基地拍照的案例,设置“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小东的言行进行简要评析”的问题,考查学生的辨析和逻辑思维表达;E卷呈现企业公告,让学生提出两条合理建议;G卷设计“为什么要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等。这些试题设问灵活开放,试题答案非唯一,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四、试题命制与教学建议

整体看,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重视对法治观念的考查,但各地区法治观念下属各维度考查不均衡。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的考查较多;但生命安全和自我保护能力考查较少,十个地区试题中维度情境设置稍显不足,较复杂的社会安全事件出现频次偏低。此外,强调学生法治知识和法治思维的协同考查。既强调以选择题考查学生对法治观念的基本概念、原理的认识;同时采用激发学生兴趣的素材和开放式的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潜移默化强化学生法治观念。基于此,提出以下试题命制与教学建议:

(一)深化法治观念的生活联结,引领多形式多方面培养

加强初中生的法治教育是现代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中考重视以多种形式考查法治观念正是对这一趋势与要求的积极回应与引领。这启示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提高对法治观念的认识和理解,拓展教学思维,以多形式多方面落实法治观念培养。相关教学不能局限于对法律法规的了解,而要注重法律法规与学生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所蕴含的法治观念之间存在的深层次联结,从而挖掘其中的育人价值。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例,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法律的基本概念、意义、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通过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新闻事件等,让学生强化对法律的认识;课堂外则要鼓励学生学会主动发现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法律问题,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促进知行合一,落实素养培育。

(二)加强多维度的联合考查,构建完整的法治观念理解

中考法治观念相关试题要加强对于法治观念各维度的联合考查,构建完整的法治观念。部分地区已就此进行了探索,如H卷和J卷中均设置了“彩礼是婚姻的绊脚石还是试金石?”这一情境,综合考查“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等。但是,单一维度的概念性考查仍大量存在于多地试卷中,且维度分配差异悬殊较大。这容易导致学生对法治观念的理解停留在简单法条、罪与非罪上,忽视法治观念的完整体系的构建。中考道德与法治命题应适量减少单一维度命题,积极探索加强各维度的联结,以综合考查更好地助力法治观念培育。

(三)夯实法治观念的概念基础,强化法治思维能力养成

上述分析发现,中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强调考查学生法治观念的基本概念和思维发展状况。这启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科基本知识,着力培育学生的法治思维。例如,可基于法治观念的概念进阶体系设计单元教学,梳理知识关联,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生成和发展过程,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5]。其次,密切关注时事政治,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剖析、整合、归纳,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教师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短视频、电影或纪录片片段等,从形象化表达入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法治观念的内涵,提高法治思维,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高阶能力。

猜你喜欢

法治观念中考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因式分解中考都考啥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伴你走进“旋转”中考园
健康观念治疗
垂直平分线,中考怎样考?
将“关键少数”法治观念纳入干部考核任用体系
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
推进高校工会法治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