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提升公民人文素养的思考
2023-10-30张艳姿
【摘要】徽州文化作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缩影,它独具特色的价值理念、神韵气度、哲学智慧,承载着徽州民众最深层、最内在的精神追求。深挖这些宝贵的价值理念并融入公民人文素养提升中,不仅有助于激活徽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还能推动公民人文素养实现全方位提升。
【关键词】徽州文化;人文素养;提升;思考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16-0085-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优秀且传承至今的徽州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推动文化育人、化人以及培元的历史使命中发挥着培根铸魂的作用,加强对徽州文化提升公民人文素养的挖掘与研究,有助于二者同向发力、相辅相成。在推动徽州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中,不断为公民人文素养的提升寻找精神指引和实践指南。
一、徽州文化与公民人文素养
(一)徽州文化
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显学之一的徽州文化,全面集聚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民间社会、地域经济、生活形态,并且在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领域都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创造和智慧,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文化的活化石。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留在徽州大地上的大量文化遗产,在传世、保护和开发中不断融入当代社会。其中,徽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促进了本地区全域特色人文旅游时代的来临,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传承推动了徽州传统工艺高质量、产业化的发展,而大量徽州典籍文献文书遗存的发现,更是掀起了又一个徽学研究的活跃期,直接推动了徽学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
(二)人文素养
关于人文的相关概念及表述,《易经·贲卦》中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2]从这可以看出,人文的概念是与天文相对应的,它是指要明确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各项礼仪秩序,让人们的行为举止能够符合礼仪文明的规范,并且达到由此及彼、由寡及众的示范引领作用。所谓人文素养,就是人类普遍自我价值的体现,表现为人们对个体的命运、尊严以及情感等层面的关切、追求和维护,对先人遗存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象征的极度重视,对健全的理想人格的认同和塑造。简而言之,人文素养就是一个人个体人格涵养的内在储备及外在呈现。
研究人文素养,将其置于现代社会生活之中,通过不断提升与强化,使得每个人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价值认同与道德实践相统一,增强对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与趋向,助推良好文明风尚在全社会蔚为大观。
(三)徽州文化对提升公民人文素养的意义
第一,徽州文化蕴涵深厚的人文精神为公民人文素养提升提供精神滋养。其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的思想精髓、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如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这些自古以来都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精神指引,也是推动国家兴盛、民族振兴的稳定器。在当下,这些精神理念也为我们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着有益启示。在徽州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爱家、坚韧不拔、崇德尚俭、诚信重义、敢于担当以及和睦乡里的人文精神,这些宝贵的价值理念都饱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价值和有效的社会教化功能,并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紧密,这些都为我们当下公民人文素养的提升提供丰富的文化土壤,注入旺盛的生命活力。
第二,徽州文化饱含独特的地方特色为公民人文素养提升拓展实践路径。徽州文化和公民人文素养在精神价值层面具有共通性,这两者之间的共通就是当下我们深挖徽州文化的核心理念和公民人文素养提升的桥梁。激活徽州文化中关于公民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觉认同以及公民个体自我价值观的确立,并由此在面对各种异质文化交流和冲突中保持审慎的姿态,进而坚定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现如今,徽州文化已经从历史和地域中走出,在向现代文明转化的过程中,它体现出了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现代的徽州人感受着深邃的徽州文化,于知行合一中砥砺着现代的徽州文明,行走于徽州大地间,无论是徽州文化所存留的有形文化遗产,如历史文物、人文建筑等,无不体现着古徽州先民和一方山水之间的天人合一和同频共振,而大量的无形文化遗存,如价值理念、行为规范等,则深深影响着现代徽州人的价值认知和言行举止。
二、当前公民人文素养的现状
当前公民人文素养从内涵来看,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即广博而深厚的人文知识、敏锐而深邃的人文修养以及健康而多彩的人文精神。当前公民人文素养总体保持向上向善的发展趋势,但是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以及个体意识的空前高涨,导致一些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及部分个体人文素养缺失等问题的出现。
首先,多元文化交织消解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造成公民人文知识薄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活动也受到不同于传统的伦理道德、文化思潮和行为规范的影响,文化呈现多元交织格局。一方面,不同民族间的文明交流越来越频繁,加强了各种文明之间的互学互鉴,为人们的发展提供精神滋养。另一方面,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增多也增加了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博弈。其中,部分盲目追求西方文明的现象的出现,极易消解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并进一步影响公民的价值理念、行为方式乃至文化自觉的建立。
其次,社会变革加速冲击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造成公民人文修养缺乏。世界飞速发展,我国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积极激活文化凝心聚力的作用,也更需要每一位公民跳出“身边的小小的悲欢”[3],去感受时代脉搏、倾听时代声音、增强时代感悟。然而,随着快节奏的生活和高频率的工作,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感受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烦躁,进而对自己社会角色的审视和思考越来越少。诸如部分公民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不符、道德标准和道德实践不一、担当精神和担当作为不够等现象的发生,更是掣肘着公民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和谐有序社会氛围的营造。
最后,价值观念博弈制约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力,造成公民人文精神单薄。在物质生产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对于个体的精神领域投入了更多的思考和审视,尤其是随着网络文化的全方位、立体式覆盖,不仅深深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工作、社会结构体系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力,冲击着大众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而在较偏远地区,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和影响下,生活在广大乡村的群众主体性调动不够,也让很多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影响。
三、徽州文化提升公民人文素养的思考
古语有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其实,公民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如此。利用徽州文化助推公民人文素养提升,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在传承与创新中循序渐进地去巩固、发展和强化。
第一,加强对徽州文化的挖掘,从基本层面丰富公民人文知识。
徽州是一个注重文化传承的地方,无论是有形文化资源还是无形文化资产,建筑、篆刻、雕塑、理学、医学、朴学、绘画等在这里遍地开花,形成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体系。而这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离不开徽州对“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推崇备至。简而言之,徽州文化辉煌的根基在于徽州人重视子孙的培养和教育,从古至今,徽州发达的教育为我们培养了大批极具文化素养的人才,他们或致仕清正廉洁造福一方、或经商贾而好儒富足乡里。由此可见,教育是推进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助推器,更是福泽后代的千秋伟业。
丰富的人文知识是基本层面提升公民人文素养的必然要求。而公民人文知识规模化、系统化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育的作用。从学校的角度看,学校因其具备完整的教育体系、全面的教师队伍以及大量的教育对象,这也奠定了它在丰富公民人文知识进而提升公民人文素养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地位。
因此,通过不断加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徽州文化中的人文知识,使之形成不同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专题,融入不同阶段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徽州优秀传统文化有一个系统、全面的学习、思考、感悟和践行的过程,让每一个公民从小就开始积累广博而深厚的人文知识。
第二,加强对徽州文化的传承,从发展层面提升公民人文修养。
公民人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自上而下系统且全面的学校教育,更应该积极发挥家庭在公民人文素养提升中的场域功能。而在古代,徽州社会民间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非常重视,大多数徽州人家都将子女的教育培养作为首要任务。众所周知,徽州历史上有很多优秀的家风、家训和家规流传至今,社会影响较为广泛。如:“《朱子家训》中对子孙提出的‘勤俭忠厚,与人为善,少言慎行,读书治学等要求,还有《冯氏家训》《周氏家训》和《程氏家训》中的经典要义,至今仍保存完好,代代相传。”[4]有些家训虽短小精干,但揭示的道理朴素而深刻,如绩溪《章氏家训》近两百字的内容,其核心要义就是围绕教育子女修心养性、诗礼传家。除此之外,大量的方志、家谱、文集、诗文以及徽州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祠堂、牌楼等建筑遗存中都蕴涵内容丰富、形态多元的“家风”文化,这些家规、家训、家教文化已然超出了对于家族成员以及后代子孙的教育引导,更是被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家庭作为家庭教育的学习模板和践行范本。
随着现代家庭规模趋小,大量单元家庭的增多。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到一个个小家庭中,也让这些家庭的家风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个体出生后首先接收的教育来自家庭,家风往往会影响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规范并伴随一生。简而言之,一个家庭的精神风貌和处世原则集中体现在家风上,一个良好的家风带来的必然是正能量的集聚,当然更体现出一个社会的价值趋向。近些年来,全国各地自上而下都围绕“传承好家风”开展了形式各样的学家风、颂家规等系列活动,电视节目、媒体网站也开辟了相关专题,大力宣传家风、家教文化。徽州更是积极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如“培育好家风”“家风家教进社区”、举办“徽州三雕家风主题艺术作品巡展”等创评活动为载体,以评促学。与此同时,还加大了对现有地方特色家风文化的挖掘整理。《陶行知家书》的编辑出版,再现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耕读传家”家风遗训;被中纪委拍成传统家规专题视频的《歙县“张一贴”:大医精诚 传家有道》更是生动记录了延续至今的治家典范。通过对这些徽州优良家风的传承与弘扬,发挥了家风、家训在社会宣传层面的正面作用,使得优良且具有传承性的家风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落地生根,进而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加强对古今优秀家风的宣传、学习和创新,用优秀家风助推公民“人格长城”的建筑以及“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的塑造极为重要。在良好家风、家教文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下,可以渐进提升公民敏锐而深邃的人文修养。
第三,加强对徽州文化的提炼,从升华层面培育公民人文精神。
徽州人文荟萃,历史上名贤辈出,众多名人所形成的乡贤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强化对历史文化的认知,还有助于我们从中提炼出有助于培育公民人文精神的借鉴参考。如果说家风、家训以及家规等是基于传统宗法社会对于家族成员的约束、教育和指引。那么,乡贤则是通过自身的行为和魅力来助推人们对于徽州文化的积极认同,进而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人们更好地去追求、践行这些文化理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如何找到这对于当下基层社会治理以及乡村振兴也有着积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徽州历史上的乡贤是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中坚力量。尤其是在对地方稳定和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且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徽商的大量外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带给了桑梓故里巨大的发展,反映在报国爱乡、慷慨捐疏、修桥筑路、兴办学堂、扶贫济困、热心公益等各个方面。如在《新安旌城汪氏家录》中有记载:“汪怿,字必恭……曾迁居十二都珰坑,户之税钱六十九贯三百有奇,该苗米八十八石三斗三升而赢。会珰坑大旱,而此方在先无兴水利者,农皆病之。公乃出己见相源度委,以其可陂处为堨,至今利之。”[5]同样,“所立义学,承事秩下及凡族之秀,皆入学,诗礼之风,到今未坠,良有自也。学之所以可久周者,盖分庄中租入具膳给俸延师,俾掌事位岁以其目关报会计,而不仰给予他故也”[5]。记载的是徽州人汪泳置义庄、办义学的事迹。由于这种益行,乡贤就成了徽州人对本土文化的内化为心理认同进而外化为社会实践的知行合一的体现。乡贤不仅在古时候备受乡民尊崇,现代的徽州人更是积极传承、践行这种优秀文化品质。各地积极挖掘并激活存留的乡贤文化资源,如歙县许村镇打造的乡贤馆、深渡镇定潭村设立的古今鄉贤善行义举榜,其意在发挥新时代乡贤文化的示范引领作用。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新乡贤模范的打造,他们富而不忘乡邻的优秀品质,也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投入到基层,为基层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立德树人一直以来都是个体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永恒主题。关注公民人文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打造优良的教化环境,更要吸收借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理念,还要用制度搭建传播平台,落实到地方上,要深入挖掘徽州文化的文化意蕴和价值内涵,进而赋予徽州文化新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让新时代公民在修身齐家中砥砺道德品质和理想抱负,于润物无声中培养“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为此提供路径参考和行为范本。
参考文献:
[1]王志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N].光明日报,2019-1-16.
[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3]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线装书局,2014.
[4]汪超.古徽州家风家训的传承与当今国民素质的提升——以黄山市公共场馆调研和案例分析为例[J].黄山学院学报,2019,21(01):132-136.
[5]汪庆元.《新安旌城汪氏家录》初探[J].文献,2003(04):28-35+47.
作者简介:
张艳姿(1988-),女,安徽祁门人,本科,中级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徽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