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汉语“来”的词性及其语用制约浅析

2023-10-30于骐玮杨媛媛

今古文创 2023年40期
关键词:语法化语境

于骐玮 杨媛媛

【摘要】“来”的词性研究是分析和研究由其构成的语句结构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在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和学界内其他学者对其词性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生活中常见的语言事实入手对其词性进行再析和补充、完善,同时从语用平面分析语境对其义项选择的制约。得到以下结论:现代汉语“来”具有动词、助词、副词三种词性;在具体的语言事实中,话语语境和共有背景知识语境制约“来”的义项选择;对于同语境中一个“来”同时存在两种义项的情况,从句法层面分析“来”是动作动词,但同时在语用平面“来”也是一个对比焦点标记,动作动词“来”和语气副词“来”均具有对比焦点标记功能。

【关键词】“来”;词性;语法化;语用平面;义项选择;语境;对比焦点标记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0-012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0.038

一、引言

现代汉语“来”的词义广泛,使用频率高且情况复杂。词性研究是语法学的基础,对于词法和句法研究至关重要,然而对于其词性研究,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和发展,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中系统的归纳了它的释义:一种是作动词,表示位移性或趋向性;另一种是作助词,表示概数、时间等含义。但本文认为“来”在一些语言事实中还出现了副词作状语的用法。除词性多样外,“来”在一些具体的语言事实中因受语用影响,其所表达词义的义项和所体现出来的词性也会不同。基于此,本文将从“‘来’的词性、语用对‘来’义项选择的制约”两个方面浅析现代汉语“来”的用法,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希望对汉语的词类教学和研究产生一些帮助。

二、“来”的词性

现代汉语“来”的词性除吕叔湘先生认为的动词和助词两大词性外,本文认为还存在副词词性。

(一)动词

“来”的动词词性是其最基本也是用处最多的主要词性,本文认为“来”可以作动作动词、存现动词、趋向动词和充当代动词。

“来”作动作动词时表示实际动作行为,也就是具有位移性,以说者为终点参照点,表示空间上趋近的位移变化。

如(1)小王明天来上海。“来”表示施事主语由某地到上海。

(2)来敌人了,撤退!“来”也表示施事宾语在空间上的一种位移变化。

此外,这里所指的位移性也包括表受事的事物,如“来信”“来电话”等,信件是从某地发向另一地的,而电话则是通过电磁波来实现信息的传递,故也发生了一种比较抽象的位移。在由“来”构成的带有“来+VP”的结构中,学界部分学者认为这种结构是连谓结构,但连谓结构强调动作连续发生,也就是必须要有实际的动作行为,先来到某地才可以做接下来的动作行为。所以,只有当“来”具有位移性时,才可以构成连谓结构,充当动作动词。

如(3)a.你来吃饭吗?

b.我们采访来了。

c.社区要求居民代表按时来参加居民会议。

d.李老板來北京开会。

e.我从北京来上海学习。

f.一大早,爷爷就买好了菜让我来吃饭。

在这种结构中可以是“来”直接加动词性成分,也可以是带宾语构成动宾短语后与VP构成连谓结构。此外,根据语言的最省力原则,往往会省略对话双方已知的地点信息,如(3a)可以是来我家,(3f)可以是来爷爷家里,(3c)也可以在“来”的后面加上会议地点等表已知地点的词。这一点本文的观点与姜望琪(2005)、毛文星(2010)一致。也就是说,这种类型的“来”,后面可以补充已知地点或如(3d)和(3e)直接接地点信息,这也是判定其是不是作动作动词表位移的一种方法。

作趋向动词的“来”通常在其他谓词性成分后使用,构成“VP+来”的中补结构。它的词义受前面所修饰的谓词影响(赵卫东,李开拓,2015),通常都具有动作行为的趋向义。

如(4)a.他向我缓缓走来。

b.微风迎面扑来。

有些还具有结果义、状态义等虚义。

如(5)a.这个买卖我谈不/得来。

b.说来惭愧。

其常见的结构类型有:“(动词)+趋向动词+宾语+来”。

如(6) a.小王急忙跳上车来。

b.你赶紧进房间来。

“动词+得/不+来”。

如(5a)、(7)应付得/不来。

“动词+着/了+(趋向动词)+来”。

如(8) a.他从医院跑了(过)来。

b.地震过后,泥石流紧跟着来了。

“VP+NP+来 ”。

如(9) a.招生办刚才打电话来。

b.我放学走到公园来。

c.医护人员把药品搬到地下仓库来。

d.我在南方的朋友给我寄个礼物来。

在这种结构中,如果NP前面是单音节动词,“来”可以提到NP的前面,如(9a)、(9d)。“VP+来”还可以构成连谓结构,如(3b),这里的“来”不属于趋向动词作补语,而是属于表实际位移的动作动词,需要先来到某地才能进行采访,应属于“来+VP”的变式,这样说是为了强调“来”前面的动作行为,表示“来”的原因、目的。

“来”还有表示存在、出现、发生的义项。

如(10)a.困难来了,我们不能退缩。

b.你来哪呢?

对于(10a),学界认为“来”表示某事出现或发生,属于其核心意义的引申(赵元任,1979;吕叔湘,1980)。(10b)中的“来”并不常见,只适用于东北官话的部分地区,更趋向为一种方言,它的声调为轻声、回答可以为“我来某地呢。”、意思可以等同为“你在哪呢?”。由于“来”字语用的广泛,它的义域也在逐步扩大,本文认为“来”在普通话和方言中的这些义项,均是其核心意义的引申,“来”在语句中充当谓语动词。此外,“来”还可以充当存现句中的谓语动词。

如(11)a.学习上来了麻烦。

b.办公室来了几个年轻人。

由这些语言事实可见“来”通常用于隐现句中,表示某处出现某人或某物。因此,本文认为“来”也可以充任存现动词。

“来”还具有代动词用法。在充当代动词时,“来”一般代替动作动词,多数后接量词短语,构成动宾结构。

如(12)a.来(做)一套试卷。

b.来(下)一盘象棋。

也可以在小句“让我来”中直接代替动词性成分,理解为“让我+VP”这种结构。由于其语用的广泛和泛口语化程度的提高,也通常省略宾语。还出现在“越V越”的结构中,用来代替语句前出现过的实义动词(朱其智,2010)。

如(13)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两国的关系越来越好。

“来”指代推进,表明两国关系因政策越推进越好。

(二)助词

本文將助词“来”分为“概数助词、时间助词、衬字(中缀)、用在数词后表列举”四类。

概数助词“来”用在数量短语、数量名短语、数量形短语中表示约数。

如(14)a.他都去北京十来天了。

b.我买水果花了三十来块钱。

c.老师暑假留了二十来张卷纸。

d.景区八点来钟开门。

e.买两块来钱的豆腐。

f.教室的门有两米来高。

其中,(14a)、(14b)、(14c)中的“来”都用在数词后,这个时候数词只能是≥10的整十数,比如(14b)不能说成三来块钱、三十五来块钱。而(14d)、(14e)、(14f)中的“来”都用在量词后,这个时候数词只能是≤10的整数词,比如(14e)不能说成二十块来钱,(14d)表示时间比较特殊,可以取十一、十二。究其原因,本文认为是和音节的韵律和语用习惯有关,概数助词“来”的前面通常是双音节词,符合现代汉语韵律和谐、双音节词占优势的特点。意义方面,概数助词“来”通常表示时间、年龄、数量、金钱、度量等含义。表义和语用方面,近年来它的义域逐步扩大,可以向两头延伸,具有减值和增值的双重语用(张谊生 2001),既可以表示比原数略多,也可以表示比原数略少,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时间助词“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在VP后,表示最近某一过去时间点发生过的动作行为,但受语用倾向影响,通常说成“来着”。

如(15)a.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b.我昨天十点洗衣服来着。

另一种是用在某些时段词后,表示从过去某一时间点到现在为止的一段时间(吕叔湘,1980)。

如(16)a.谢谢你这几个月来对我的照顾。

b.这孩子,半年来又长高不少。

用在“来”前的这类时段词还有很多,通常由“年、月、日、天”与其他数词或数量词组合而成。

本文将作衬字(中缀)的“来”也划为助词,经常出现在诗歌、歌谣、熟语、叫卖声中,起补充音节、舒缓语气的作用,使语句读起来更有韵律,类似于古汉语中的衬音助词。

如(17)a.不愁吃来不愁穿。

b.大红萝卜来。

本文认为虽然其为词缀,但也存在一些虚义,(17a)表示“不愁吃与不愁穿”这种状态的存现,(17b)表示招呼客人前来。

“来”还可以用在数词后表列举,通常用来列举事物的原因、理由、事实等。但要强调一点,现代汉语中存在“这样(么)一来、那样(么)一来”的用法,这种小句应是插入语,用于承接前面提到过的事件,表明说话者对事情结果的推测和估计,构成因果关系。从词性上看,这里的“来”应是动词,表示前面陈述事件的发生会产生的结果和影响。

(三)副词

副词“来”主要出现在“PP+来+VP、VP1+来+VP2”的结构中。

如(18)a.老师在想用什么方法来教会他。

b.广大青年人要凭借知识来获取财富。

c.我吃完饭来刷碗。

d.妈妈让爸爸来辅导我的功课。

e.父母花了很多钱来供我上大学。

f.他向服务员要点花生米来吃。

学界认为这类“来”的意义已经虚化,只起连接或表目的关系的作用(何伟、邓若晨,2019),但“来”在这类语句中却带有某种隐含义,省略后句子成立的认可度不高,辛承姬(1998)认为其接近于助词,有加强主动语气或起舒缓音节的作用,东琰(2003)认为其是准副词,表示行为主体对动作行为肯定的心理趋向,由于其存在实义,因此在句法层面给其划分词性,本文采用东琰的观点,认为其是副词,但在表述和分类上与其有所不同。

本文将这类“来”分为两种,一种是表明说话人或句中主语对动作行为由谁承担的一种主观态度,可以表肯定,如(18c)、(18d),也可以结合语调表否定或不情愿,用于加强主观语气,表达主观意愿,是语气副词。这种“来”也经常用于“来+VP”的小句中。

如(19)a.我来洗衣服,你来做饭。

b.他来想办法。

另一种“来”受其前宾语和其后动语影响,在句中带有“用来和某事即将开始或持续”的含义,系其趋向义的引申,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开始或持续的动态趋向,如(18e)、(18f)。从句法层面分析,本文认为这种“来”是趋向动词“来”的一种语法化演变,趋向动词“来”具有表示事情毕始、持续的虚义,它词义的虚化使其句法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其除常作趋向补语外还出现了作趋向状语的用法,但由于其语法化还不完全,所以仍带有某些隐含、虚化的词汇意义,并没有完全演化成虚词,这也是学界内部分学者认为其省略后并不影响原句意义的原因。也就是说,这种“来”正处于语法化的过渡阶段,并不只表示语法关系或语法功能,仍具有实际的词汇意义,在语句中不能省略,但因其动作趋向意义的虚化,本文将其划为表动态趋向的时间频率副词。

对于PP表示依据、方式、方法、比较这类的“PP+来+VP”结构的句子比较特殊,如(18a)、(18b)。用何种方法教,凭借什么获取财富是具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同时在这两句话中方法是用来教会他的,知识是用来获取财富的,不是用来做其他事情的,且教这个动作在短期内即将开始,用知识获取财富也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因此,这类“来”既是语气副词又是表动态趋向的时间频率副词。

三、语用对“来”义项选择的制约

受鲁晓琨(2006)的启发,对于“来”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语义和句法层面,因此从外部考虑,本文从语用平面研究语境对“来”义项选择的制约。要提的是,这里的义项选择并不单纯指语境对其词义的制约,还体现在因其词义不同所带来的词性的差异上。

(一)话语语境

话语语境即前后文,是书面语的上下文和口语的前后语。

如(20)a.爷爷让我来买鱼。

b.班里的男生来取书。

对于(20a),如果该句为说话人“我”在对听者“售货员”进行的表达,“来”就是表趋近位移的动作动词,表示爷爷让“我”到集市或市场买什么,以终点集市或市场为参照点,“我”与集市或市场的距离不断缩小,如果是表示爷爷在在场许多人中让“我”承担买鱼的行为,而不是他人时,“来”就是语气副词。对于(20b),如果表示班里的男生到发书地取书,那么“来”就是表趋近位移的动作动词,以终点发书地为参照点,男生与发书地的距离不断缩小,如果是表示老师的主观意愿,考虑到男生力气普遍比女生大等因素,取书更方便,所以在选择由谁来承担取书的任务时,指派男生去取书,而不是女生去,这时“来”就是语气副词。因此,究竟“来”在句中表达何种词义,都需要结合前后语具体分析。

(二)共有背景知识语境

共有背景知识语境包括生活常识、文化知识,是指在谈话时彼此根据常识可以理解话语所要表达的含義或一些言外之意。

如(21)a.你休息会儿,让他先来干。

b.子女来照顾生病的父母。

这两个语例都可以有两种含义,(21a)既可以理解为让他从别的地方过来干活,也可以理解为加强说话人主观语气,指定他先干活。根据生活常识我们通常会理解为第二种含义,对于第二种含义来说,完成一项工作一定是越有效率越好,那么一个人能够休息就意味着工作能够及时接手继续下去,所以此时另一个人在现场,不可能在他人休息时才被从别地叫来干活,而不是提前叫来准备好,否则这句话就变成了“你先休息会儿,我找他来干。”这就违背了句子原本的含义,原句中一人的休息与另一人的工作显然是同步的,且他先干言外之意就是你后干或等你休息完在一起干,工作是需要两人接替或共同完成的。此外,工作先后顺序的指派具有主观性,且正常的逻辑顺序都会在说话人所在现场选择先开始的一方,例如:你爸还没下班,你先吃饭吧;你做好热身工作,一会你先跑第一棒。当然事先安排好先后顺序的情况除外。因此,这里的“来”在义项选择上通常失去位移义,体现为加强主观语气的语气副词。(21b)既可以理解为子女来医院等地照顾生病的父母,以终点医院等地为参照点,子女与医院等地的距离不断缩小,也可以理解为由子女来承担照顾父母的责任和义务。根据传统文化知识我们首先会理解为第二种含义,这是因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受孝道文化的熏陶,孝道作为一种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被人们继承和发展,因此对于照顾父母的问题从道义出发大家都首先会想到由谁照顾,所以,这里的“来”在义项选择上也通常失去位移义,体现为加强主观意愿的语气副词。

(三)同语境义项共存现象

有时“来”在一些特定语境中似乎既有表明说话人或句中主语对动作行为由谁承担的主观态度、主观意愿的语气副词义,又有表示实际趋近位移的动作动词义,两种词义同时存在。

例如(20b)班里的男生来取书。

为了看起来更直观,我们把(20b)进行扩写。

(22)“班里的男生来图书馆取书,女生在教室里打扫卫生。”

这句话中很显然老师对取书和打扫卫生两件事分别由谁来做进行了主观上的分配,但此时同学们都在教室,故前半句中男生需要先从教室到图书馆才能够完成取书的行为,故以图书馆为参照点,男生与图书馆的距离需要不断缩小,那这样一来,“来”在一句话中就同时存在两种词义,体现出两种词性,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首先来看如果前半句中“来”不表示位移义,只是单纯的语气副词,那到达图书馆就缺少动词搭配,且状中结构的中心语也不可能是名词性成分,那这样“图书馆”在句中就显得有些尴尬,因此在句法层面这里的“来”就必须充当动作动词,具有位移义,但受后半句话影响它的语气副词义也同时存在,那我们就需要跳出句法层面,从语用平面对其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在这句话中“取书”和“打扫卫生”是新信息,是自然焦点,是整个句子的信息焦点,而“班里的男生”和“女生”是旧信息,虽不是自然焦点,但却构成了很明显的对比项,也就是说,在前半句中“来”标记出“班里的男生”为对比焦点,“班里的男生”对对比项“女生”加以排斥,体现出对比焦点的排他性,这时“来”的作用是在给对比焦点“班里的男生”一个标记,标记不是句中信息焦点的“班里的男生”为句中焦点成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成一个焦点标记,用来标记对比焦点,在前半句中说话人也就是老师在头脑中选择了“班里的男生”为对比焦点,因此也就排斥了“女生”。所以,实际上在前半句中“来”在句法层面是表趋近位移的动作动词,但同时在语用平面又是一个对比焦点标记。

这是说明这种语例的一种看法,实际上,在“来”只有语气副词义的语句中(即“来”后无法接地点信息),“来”在语用平面也是一个对比焦点标记,标记句中主语为对比焦点,排斥说话人头脑观念中的其他人。对于(22)这种特例,在“来”后接了地点信息,实际上,已经表明说话人或句中主语在强调位移,“来”选择了动词词性,它的语气副词义实际上是受后半句影响带来的,并不是说话人所要侧重强调的。这也正说明了动作动词“来”和语气副词“来”均具有对比焦点标记功能。

综上,对于一些具体语言事实中的“来”,其表达词义的义项和所体现出来的词性有时受特定语境的制约,需要结合前后语进行具体分析。

四、结语

综上所述,做出如下归纳:1.现代汉语“来”具有动词、助词、副词三种词性;2.在语用平面话语语境和共有背景知识语境制约“来”的义项选择,在语言交际中,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义项,确定其词性;3.对于同语境中一个“来”同时存在两种义项的情况,从句法层面分析“来”是动作动词,但同时在语用平面“来”也是一个对比焦点标记,动作动词“来”和语气副词“来”均具有对比焦点标记功能。

汉语“来”的古今词义演变和使用情况复杂,随着研究的深入还会有新的观点出现,正如戴庆厦先生所说“语言事实是永恒的,而语言理论往往是暂时的”,我们需要在试错中进步、成长,这樣才会让语言发展更有未来。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姜望琪.Zipf与省力原则[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7-95.

[3]毛文星.“我来念课文”及其课堂教学[J].现代语文,2010,(6):135-137.

[4]赵卫东,李开拓.现代汉语趋向补语虚化现象研究综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5-20.

[5]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6]朱其智.“随着V”与“越来越A”同现研究及其历时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10,(1):66-72.

[7]张谊生.概数助词“来”和“多” [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0-84.

[8]何伟,邓若晨.现代汉语“来”“去”的功能视角研究[J].外语研究,2019,(3):31-35.

[9]辛承姬.连动结构中的“来” [J].语言研究,1998,(2):53-58.

[10]东琰.关于“去+V+N”和“来+V+N”式状中结构[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00-104.

[11]鲁晓琨.焦点标记“来” [J].汉语教学,2006,(2):20-30.

作者简介:

于骐玮,男,汉族,辽宁辽阳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杨媛媛,女,满族,辽宁锦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渤海大学文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语法化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