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下网络语言中问号的变异研究

2023-10-30黄嘉伟

今古文创 2023年40期
关键词:问号模因传播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语言文字的发展,自然语言在词汇、语法、语音等层面不断发生新的变化。受互联网语境的影响,与语言文字关系紧密的标点符号也在网络语境中发生了变化、变异,演变出了新的用法和含义。模因论提出了文化的传播也存在“基因”,即模因。标点符号作为人类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模因在标点符号的变化、变异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模因论也为标点符号的变异发展以及其变体的广泛传播提供了解释。

【关键词】模因;问号;变异;传播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0-012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0.039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进步,语言文字的发展受互联网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语言生态圈,互联网环境下的语言文字特点明晰,有着自己的特色,其中主要特征就是简洁、高效、接纳能力强,更新换代快。互联网的发展给语言文字带来了新的活力、新的发展,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的标点符号,也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有了新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含义。语言文字与标点符号在网络语境中逐渐分离开来,越来越多的标点符号开始被独立使用,能够独立表达意义。随着时间的推进,网络语境下的标点符号还在不断地演变。在现今网络语境下,书名号与问号也有了新的演变,含义与用法发生了扩展,出现了缺省意义。书名号“《》”内的成分不再受到限制,任何词汇都可以进入到书名号当中,表强调义,用于突出重点。而问号则开始被单独使用,不再与句子结合,意义也更为抽象,呈现出情感义、象征义多样化的趋势。问号作为使用频率较高的标点符号之一,是传播能力较强的模因因子,网络语境下的问号作为语言模因在不断复制传播后所形成的各种变异,能够对人们在网络中的语言使用产生较大的影响。

纵观国内运用模因论进行的研究涉及许多方面,包括语言学、翻译学、教育教学以及哲学分析等领域。其中在模因论与语言学交叉的领域,研究的内容包含对广告语的研究:陈琳霞《广告语言中的模因》,盛明静、刘景霞《模因视角下广告语言的变异现象》;对网络语言的研究:曾润喜、魏冯《强势模因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演变及流行理据——基于“你懂的”八年进化轨迹的研究》,朱晓彧、冯美《网络流行语生成传播机制探究——以“XX体”为例》。这一部分的研究多数聚焦对网络语言中某一构式从模因论角度展开研究分析;对语用修辞等的研究: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

国内也有许多关于网络语境中标点符号的变异研究,单春昕《网络语言标点符号变异使用的情感传递研究》,张颖炜《网络语言标点符号的变异用法》,韦茂繁《微博语言中变异标点符号刍议》,罗琭昕《网络语言中的“括号+”现象》,聂盼盼《网络语言标点符号变异使用的语用功能探析》,韩嘉毓《问号在网络语言中的特殊变异用法》等。其中多数研究关注句末符号句号、感叹号、问号、省略号等,部分研究关注括号以及连接符号“~”。以往对于问号的研究,着重于问号的连用、叠用、混用的研究,但问号的演化和变异仍然在进行之中。

二、模因论与标点符号

模因作为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最早见于新达尔文主义学则Richard 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Dawkins在该书中引入了与生物学中基因相对应的模因概念,用以说明文化的传播,解释文化进化的规律,Dawkins将其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1](Dawkins 1976:192 转引自刘桂兰、李红梅 2009)。随着这一概念不断被认可和接受,模因进入《牛津英语词典》,被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模因可以通过非遗传的方式,比如模仿、复制等将文化内容传播开来[1](Blackmore,2002。转引自刘桂兰、李红梅,2009)。当人类的思想、理念以及信息等被模仿、复制或被重复传播之前,还不能够被称为模因。只有当一个思想、理念等文化内容被传播、仿制时,才具有模因的性质。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以复制、传播,它就可以被称为模因[2](何自然,2005)。总而言之,模因论将生物进化理论中的基因这一概念化用,认为文化、信息、知识在人类的交际交流中通过模因得以延续,同时认为在模因传递的过程中,文化内容得到再创造或发生变化、变异,并以此来讨论文化的复制、传播和进化,尝试为文化现象中所出现的一脉相承的相似之处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人类的信息和知识通过语言文字来传递,因此语言也能够被视作模因。语言作为模因,其复制传播与基因的遗传进化具有极大的相似处,并且它不是一个静态的系统,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当环境改变时,语言模因为适应新的环境而选择新的表达方式[4](田蓓,2012)。互联网作为现实环境的一种变异,其网络语境中语言的含义与用法的不断扩展、演化,而标点符号作为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从模因论的角度来解释其变化。首先,标点符号在被使用时,就有着一定的含义,传递一种思想、情感。此时的标点符号具有成为模因的先决条件。当标点符号在网络语境中被使用时,产生了新的使用形式,进而出现了新的含义与用法。随着新义被人们不断接受并传播,标点符号开始作为模因,通过宿主进行不断地传播与、复制并进化。问号进入到网络语境中,从原始用法开始,被应用于各种不同的网络语境中,从而产生意义的演化,并作为模因不断传播开来。

三、问号的规范使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4-2011)標点符号用法,问号存在四种规范用法。问号是点号的一种,通常位于句末,主要用于表示句子的疑问语气,其形式为“?”。问号的基本用法如下[6]:

(一)用于表达疑问,在句子的末尾使用(包括反问、设问等疑问类型)。如:

你知道今天是星期几吗?

到底是为什么呢?

(二)在选择问句当中,各个选项之间一般使用逗号隔开,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后使用问号。而当选项较短且选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时,选项之间可不用逗号隔开,并在末尾加上问号。当选项较多或较长,或意在使每个选项突显其不同时,也可在每个选项之后都用问号。如: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还是虚构的?

他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勇敢?胆小的?自私的?

(三)叠用问号的情况多出现在多个问句连用或表达疑问语气加重时。通常应先单用,再叠用,最多叠用三个问号。在没有异常强烈的情感表达需要时不宜叠用问号。如:

你怎么能這样做呢?这是你真实想法吗??你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事???

(四)问号也可出现在句内,此时问号被视作标号,表示存疑或不详。如:

钟嵘(?-518),颍川长社人,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

四、模因论下问号的变异

模因的复制同病毒相似,但又与病毒不同,模因的复制权掌握在宿主手中,语言模因的复制权则掌握在说话人与听话人手里,它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变化着形态,从而战胜其他语言模因[3](何自然,2014)。问号在网络语境中,展现出了生命力与活力,产生了新的使用情境、新的含义与新的特性:问号开始以“?”的形式被单独使用,独立表达意义。这些新的变异在网络环境中迅速抓住了部分网民的眼球,并且开始进入到他们的记忆当中,被他们接受和认可。即当某个具有模因潜质的语言信息能够在特定语境之下引起他人的心理共鸣或联想时,这个信息就会转化成表征,被模仿、复制并传播[3](何自然,2014)。此外,问号作为被高频使用的标点符号之一,在日常生活交际中通过语言文字在人群中传递,作为宿主的网民对它十分熟悉,这也使得它的变异更容易与宿主的认知相结合,从而被宿主认可和接受,这也是网络语境中的问号产生变异并被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问号在规范使用中有着多种使用情况,伴随着互联网,问号不断浮现新的意义:叠用表示疑问、怀疑的程度,与不同符号混用可以在疑问的基础上附加其他的情感。在这些含义的基础之上,问号开始被作为独立的成分来使用,单独表义,表现为“?”的形式。“当我打出‘?’的时候,不是代表我有问题,而是代表你有问题”一句,是问号被作为独立成分来使用的一个接受度较高的例子。从这样的表达式开始,问号的单独使用被广泛地接受并传播。问号不断地与各种各样的表情包进行组合,通常是一脸疑惑的表情搭配上一个单独的问号,这样的表情包不需要搭配任何文字就可以有多种的表义,在网络交际中得到广泛使用。甚至还有用笑脸搭配问号的表情包出现,而这种表情包常常被认为是一种“阴阳怪气”的表达形式。除此之外,在国内的弹幕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中,有不少标题和内容都为问号的动画视频,其中的一部视频有高达1287万的播放量(笔者注:该视频标题为“?”,且因该视频网站的搜索机制,不能通过标点符号进行搜索,但可通过该视频的标签:意义不明、问号等进行搜索),足以见单独使用的问号作为模因所进行的病毒式的传播。被独立使用的问号,从多个层面发生了变异,而这些变异,是“?”能够吸引注意,获得接受,并被广泛复制传播的关键。

(一)情感色彩含义上的变异

被单独使用的问号,是一种充满歧义的表达方式,在总体情感色彩上体现的是一种抽象的意义,在交际中既可以表达一种质疑、不解甚至于不屑,同时也可以表达疑问或询问的态度。具体含义视对象而变化。如:

例1.甲:“我认为马拉多纳的球技要比贝利好得太多了。”

乙:“?”

甲:“?”

以上例句的第一个 “?”可能是乙对甲的质疑,甚至表达了对甲的观点的不屑、不爽或不满,也有可能是乙希望甲对其观点做进一步阐释而发出的疑问。如若此时甲再使用“?”进行回复,表达的含义则更多为:你哪来那么多疑问、你凭什么质疑我等等,双方对话的内容可能会转为互相攻击。说明问号的单独使用具有较大歧义。

在有些语境下,“?”的抽象情感意义较为单一,指向较前一种更明确。如:

例2.甲:“我们明天早上一起出逛街吧!算了,还是下午吧,不行,我突然觉得晚上更合适。”

乙:“?”

这一例句多发生在朋友之间,虽然乙的回复中仅仅出现了一个问号,但此时“?”所表达的含义更为明确,表达了乙对甲的犹豫不决所产生的疑问,希望甲决定好出行的时间。这里的“?”依然是具有抽象情感意义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句法功能的变异

按照国家标准规定的问号使用方法,问号多数情况下出现在句子的末尾,作为句子表达情感意义的辅助,不具有语法功能。但是在变异之后,问号开始进入句子中,并充当句子成分。如:

例3.当我打出“?”时,不是我有问题,而是我觉得你有问题。(百度贴吧)

例4.我缓缓打出“?”(百度贴吧)

例5.我直接一个“?”(百度贴吧)

以上例句从规范的角度来讲,是标点符号的不规范使用,把例句中的“?”改为“问号”二字,才算作是较为符合语法规范的表达。在网络交际中,人们往往更加追求经济效益,此时直接使用“?”比“问号”二字更加简洁,同时“?”作为符号穿插在文字当中,在视觉上也更加直观。用“?”代替“问号”二字的表达方式深受部分网民的认可,作为强势模因被不断传播。“?”开始作为名词进入句子结构中,使得直接使用“?”进入语句结构中成为网络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三)结构形式的变异

网络语言更新迭代的速度很快,人们在网络交流中往往追求新奇以及吸引眼球的表达方式,随着“?”被越来越多地在网络语境中被使用,人们对这一表达形式的新鲜感逐渐消失,转而挖掘更能吸引人的表达方式,这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被运用到网络语言的表达之中。倒挂在句首的问号,源自西班牙语,西班牙语的问号形式为“¿ ?”,倒挂的问号置于句首,被称为“疑问开始号”,用于提示读者疑问句由“¿”开始,“¿ ?”这一形式的用法与双引号相同。汉语中并没有“¿”这一标点符号,其形式上的独特性给中国的网民创造了一种新鲜感,吸引到了众多网民的关注,并被运用在网络交际之中。在国内的网络语境下,“¿”被视为“?”的一种变体。

因被视作“?”的一种变体,“¿”也随即被赋予了与“?”相类似的含义,但因其为倒挂的形式,表达的含义更加形象,更能引起人们的联想,这也使得倒挂问号所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可以理解为:疑惑太深,导致我都倒过来了;问题太多,导致我晕倒过去了等等。同时也因为许多人在初次见到倒挂问号时感到新奇,且不了解输入倒挂问号的方式。“¿”也因此多了一層嘲讽的意味。如:

例6.甲:为什么这款手机性能更好呢?

乙:你需要懂吗¿

大多数网民并不了解将“¿”之一符号输入电脑的方式。对于“¿”的使用,除了表示对原本问题的疑问,还带着一种“我的问号和其他人问号与众不同,因此我的疑惑更多,对对话另一方的质疑也更多”的意味。

五、结语

从目前来看,因问号在表达中作为高频符号,使得问号的这一变异属于强势模因的范畴,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内,被人们认可、接受,从而被广泛地复制和传播。纵观标点符号的发展,用法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规范标准也还有变化的余地。有的变化经过较长时间的沉淀,被纳入了标准的范围,如书名号现今也可用于中文软件名。有的变化对标点符号的原义改变较大,形成了变异,即使不属于规范使用的范围,也得到了人们的接受,而被纳入交际的使用范围中,如重叠的句号也有省略意义。

而模因,特别是语言模因,在变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标点符号的变化、变异能够流传开来,依赖着语言模因的传播。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模因在对语言、文化等进行模仿、复制、传播时,是无差别的。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会导致语言对社会交际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无论是在网络交际还在现实交际之中都一样。语言中模因的力量一旦得到认识,就须要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开展语言规划来进行引导,通过外部的干预来抑制恶意模因的复制,从而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2](何自然,2005)。标点符号作为语言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异、变化不可避免,在不影响交际的前提下,尊重差异,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刘桂兰,李红梅.从模因论角度看“xx门”现象[J].外语学刊,2009,(02):70-73.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06):54-64.

[3]何自然.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4,35(02):8-13.

[4]田蓓.模因论视角下的微博语言变异研究[D].扬州大学,2014.

[5]方艳.网络标点符号使用现状探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6):1-6.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2011)[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黄嘉伟,男,广西崇左人,壮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问号模因传播
问号君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问号和叹号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问号处的数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难缠的“小问号”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