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木匠老陈》的英译研究
2023-10-30常希娉
【摘要】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在加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中国文化外译也因此备受重视。将中国优秀的作品翻译成外文,为海外人士所了解,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张培基先生20世纪五十年来投身译坛,孜孜不倦,为跨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以巴金的散文作品《木匠老陈》为例,从三个方面对英译本进行重点分析,从而揭示了张培基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今后的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张培基;目的论;三原则;《木匠老陈》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40-009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40.031
一、引言
张培基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在文学翻译领域有着特别高的造诣。张培基先生对翻译事业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张培基先生的译文读来流畅自然,又朗朗上口,堪称翻译作品中的经典。本文从《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中选取巴金的散文作品《木匠老陈》的英译本,在目的论三原则的指导下剖析译文,以便为今后的文学作品翻译提供更好的翻译思路。
二、翻译目的论概述
翻译目的论是由著名的翻译家汉斯·弗米尔提出的。目的论包括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1]译者不一定要拘泥于原文本的形式,相反,译者可以摆脱原文的束缚,拥有独立的形式,因为在这一过程中,翻译活动并不是围绕源文本信息的表达展开的,其重心在于翻译的目的,旨在让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和理解即可。连贯性原则指“语内连贯原则”,即译者必须保证译文通顺连贯,表达自然流畅,保证目的语读者是可以接受并理解的。忠实性原则是指“语际连贯原则”,即原文与译文之间也应当保持连贯性,译文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确保表达顺畅。在目的论三原则中,目的原则使最重要的原则,连贯性原则次之,忠实性原则最次。[1]
弗米尔还主张,由于翻译文本类型及翻译目的各不相同,译者需要采用多样的翻译策略。[1]每一个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例如广告文本的目的是提供商品信息,向消费者充分展示商品的优点,来吸引消费者,从而引起消费者们的购买欲。此时,译者在翻译时须注意到该文本是广告文本,分析广告文本的特点及翻译目的,从而实现语际连贯、语内连贯,最终吸引顾客,成功卖出商品。以通知类文本为例。通知类文本则需要译者抓住其正式性、官方性的特点,用严谨官方的语言,保证读者能够读懂,了解通知的主要内容,从而实现翻译目的。而电影字幕则不需要太过于严谨又正式的表达,因为电影字幕中多是人物对话,翻译目的是让外国电影观看者大致理解对话含义,因此简单明了的表达更容易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由此可见,根据翻译目的论原则,不一样的文本需要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原文的形式和特点固然重要,译文的风格和目的更加重要。
将目的论这一原则应用于散文翻译,能够实现译者更加关注翻译的目的和原文类型,而不再是受限于原文的格式形式,从而极大地提高译文的有质量。
三、目的论视域下的《木匠老陈》英译案例分析
《木匠老陈》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先生的一篇散文,通过对木匠老陈的描写,来批判其痛恨的封建社会。原文中也存在一些带有文化色彩的表達,原文读者读来或许都觉得费解,因此要想翻译好这篇文章对于译者来说是个挑战。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木匠老陈》的英译本完整、准确地再现了原文意思,表达了巴金先生的思想感情。从目的论三原则的角度来分析,可以从中觅得文学翻译方法之精髓,为今后的文学翻译做出指导。
(一)目的原则
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译者要明确文本类型及原作者的意图,掌握其中思想情感,才能找到翻译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什么。在目的原则的指导下,译者应运用适当的翻译方法与策略,使译文读来通顺流畅,且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所理解。在翻译过程中,张培基先生注重翻译要实现的目的,根据翻译目的确定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手段。如:
例1:但是他也经常到相熟的公馆里去做活。
译文:But from time to time he was employed by some rich people he knew well to work at their residences. [12]
该段落中出现了“公馆”一词。根据汉语词典,“公馆”有多种意思:一、诸侯的宫室;二、古时公家所建造的馆舍;三、大官或富家的住所。很多译者看到该词也许直接会译成“mansion”。mansion可译为“大厦;大楼;豪宅”,其含义比较现代化,不适用于木匠老陈生活的年代。根据语境,这里的“公馆”是指“大户”或者“有钱人家”。此处张培基先生将“公馆”处理为“residences”,符合目的原则,忠实清楚的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同时这里用了被动语态,很好地诠释了老陈只是一个“工人”的形象,而不能自由地选择工作地点。
例2:他的态度比那个老秀才的好得多。
译文:He was much more agreeable than the old scholar.[12]
大多数译者在看到文中出现的“好”字时,会直接将其翻译为“better”,其实翻译为“better”并不是错误的,但是却没有那么恰当。而汉语中“好”字却有多种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好”的基本含义是“美好”,也有“完美”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友爱、和睦”。在该句中,巴金先生想要表达的其实是:相比老秀才,木匠老陈对孩子的态度更加和蔼可亲。张培基先生注意到这一点,结合作者想要表达对木匠老陈的喜爱之情,在目的原则的指导下,将“好”字译为“agreeable”。“agreeable”意为“愉悦的,和蔼可亲的,和气的”。这样翻译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木匠老陈的和蔼可亲,将木匠老陈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进一步理解作者对木匠老陈的喜爱程度。
(二)连贯性原则
连贯性原则是指语内连贯,即让译文读者能够充分理解原作要表达的内涵,译文通顺明白。中英语言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差异,因此目的语读者有时无法充分理解源语背景,因此很难理解一些具有文化色彩、文化背景的表达。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采取相关翻译策略,解释清楚某个表达在中文语境下的实际意思,以便目标语读者容易理解。
《木匠老陈》英译本很好地遵循了连贯性原则,如:
例3:木匠老陈那时不过四十岁光景。
译文:Carpenter Lao Chen was then only about forty years old.[12]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光景”既可指“自然风光、景象”,也可以指“光阴、时光”。“光景”一词如果作“自然风光、景象”解读,可以翻译为“scene”。在这里,很明显,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绝不是这种意思。“四十岁光景”指的是老陈四十岁了,这里的“光景”意为“光阴”。根据连贯性原则,张培基先生并没有对其进行翻译,而是直接翻译为“forty years old”。在没有译出“光景”的前提下,张培基先生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同时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体背景,细致刻画了木匠老陈的年龄和外貌。
例4:老陈的店在这个时候遭到“丘八”的光顾,他的一点点积蓄都给抢光了,只剩下一个空铺子。
译文:In the course of fighting,soldiers looted Lao Chen’s shop until it was empty of everything.[12]
经查阅现代汉语词典可知,从字形上来看,“丘八”就是“兵”,是旧社会对兵痞的一种贬称。这些兵痞们倚仗自身权力,为非作歹,无恶不作。他们利用战争的混乱,随意进行杀戮、焚烧、抢劫和掠夺,令人十分痛恨。而老陈就是当时的受害者之一。如果译者不了解老陈所在时代的文化背景,很容易将此处处理得不恰当。根据原文语境,在连贯性原则的指导下,张培基先生将其译为“soldiers”,但是该词是中性词,无法体现出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厌恶之情,而译文中的“loot”,“empty of everything”,又突出表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贬义色彩。
光顾,是指宾客来访时主人说的敬语,后也指顾客光临某些服务性行业的客套话。而仔细分析语境,我们则可以发现,这里的“光顾”却并不是欢迎别人的一种敬辞。当兵的来抢掠了木匠老陈的店,将其洗劫一空,让老陈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此处想要表达的是一种对士兵的痛恨与厌恶之情。张培基先生考虑到这一点,直接译为“loot”,符合目的原则,突出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让读者能更直接地带入语境,体会其中的深层含义。
(三)忠实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是指译者要忠实再现原文的基本含义,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原文进行字对字的直译,而是可以采取翻译策略,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灵活地再现原文。因为忠实性原则既要受到连贯性原则者的限制,同时受目的原则的限制。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根据目的原则来确定翻译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原文。张培基先生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如:
例5:生活的经验固然会叫人忘记许多事情。
译文:Lots of things are apt to fade from memory as one’s life experiences accumulate.[12]
要理解这句话就要仔细体味其中暗含的句子关系。倘若直接将这句话翻译成“One’s life experiences will make one forget many things”,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我们会将其理解为因果关系,因而让人不免心生困惑。其实不然,这句话暗含的其实是时间先后的关系。我们可将这句话解读为“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忘记许多过去的事情。”故张培基先生根据语义,使用无灵主语的译法,用“as”引导时间状语从句,符合翻译目的论中的忠实性原则,阐明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
例6:但这些嘲笑都是好意的,父亲的确喜欢我。
译文:All that was the well-meaning remarks of an affectionate father.[12]
文中出现“父亲的确喜欢我”,张培基先生并没有将其直接翻译为“My father did like me”,而是将其进行了意译,把句子转换成了名词短语“慈爱的父亲:affectionate father”,简化句子,减轻了读者负担。将整句话理解为“那是一位慈爱的父亲所说出的好意的话语”,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将有两个主语的两个半句合为有一个主语的一个句子。张培基先生运用了翻译目的论中的忠实性原则,同时又不拘泥于句子的结构和形式,使译文读来流畅简单。
例7:他没有什么大改变,只是人瘦了些,脸黑了些,衣服脏了些。
译文:There was not much change in him except that he was thinner, his face darker and his clothes more dirty.[12]
该句中提到的“只是人瘦了些,脸黑了些,衣服脏了些”,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描写木匠老陈后期生活的艰苦与辛酸。为了与原文保持一致,张培基先生力求将译文处理为整齐的排比句式,因此译文处理为“he was thinner … darker and … more dirty”,这样处理句子,有助于读者能更清楚原文的句式,使译文读来简单明了,符合忠实性原则。
四、结论
综上所述,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应当遵循目的论三大原则。以目的原则为首要原则,指导翻译行为。在遵循目的原则的同时,译者应该让译文读起来自然通顺,一气呵成,增强译文的可读性。译文还要忠实于原文,生动真实地再现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与情感。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张培基的《木匠老陈》英译本进行了分析,主要从目的论的三大原则出发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英译本在形式和精神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使目标语读者能够很容易理解原文和译文的中心思想,从而把握原作的思想情感。译者作为信息和文化传播的中介者,在翻译过程中發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与策略,将会大大减少文学翻译的困难。
参考文献:
[1]Katharina Reiss.Hans J Vermeer.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M]. Routledge,2014:85-92.
[2]胡作友,李而闻.翻译目的论视阈下的文学翻译批评——以《格列佛游记》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02):91-96.
[3]李小华,丁青青.目的论视角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研究[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5(05):36-40.
[4]黎芳.翻译目的论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03):123-126.
[5]刘银燕.张培基先生和他的翻译[J].上海科技翻译,2001,(01):46-49.
[6]孙雪瑛,冯庆华.目的论视域中的企业外宣翻译[J].外语学刊,2014,(04):98-102.
[7]王艳丽.翻译目的论观照下的韩国小说中译策略研究——以《82年生的金智英》为例[J].民族翻译,2021,(06):80-88.
[8]汪克慧.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网络新词翻译策略[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05):52-55.
[9]向萌.目的论视域下《背影》的英译研究[J].新纪实,2021,(14):63-65.
[10]徐燕杰.目的论视角下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6):96-99.
[11]张迪,刘洋.目的论视角下的陶瓷术语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22,35(04):40-42.
[12]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61-70.
作者简介:
常希娉,女,汉族,山东泰安人,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社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