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的格尔木实践

2023-10-30马红娟

柴达木开发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格尔木市格尔木全市

马红娟

新时代十年,我们党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五年的非凡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十年来,格尔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稳步推进“四地”建设,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深度践行“四州战略”,奋力描绘发展新画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成为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生动缩影。

十年来,格尔木市综合实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民生得到改善,经济发展取得突出成就,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格尔木,这座充满红色记忆的戈壁新城,如今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浪潮,充满了蓬勃向前的无限生机。

一、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青海工作,心系各族人民、情注高原大地,两次亲临青海视察、两次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16 年8 月22 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察尔汗盐湖,听取柴达木盆地循环经济发展和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情况介绍,强调在保护生态前提下进行开发。习近平总书记到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考察生态移民、民族团结和基层党建工作,同藏族同胞共话幸福生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格尔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标定了历史方位,指明了前进方向。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格尔木,关键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州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格尔木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为青海擘画的宏伟蓝图奋力前行,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格尔木大地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十年来,格尔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高举党的旗帜,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严的主基调,持续开展党内集中教育,接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综合实力稳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格尔木市上下齐心协力,坚持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扎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2021 年,格尔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67.14 亿元,较2012 年增长83.9%。人均生产总值稳步提高,2021 年达16.51 万元,比2012 年增加8.95 万元。同时,全市财政实力明显提升,助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十年间,格尔木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格尔木是“一带一路”枢纽型节点城市、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格尔木航空运输线路由原来的格尔木至西宁逐步扩大至咸阳、郑州、成都、拉萨等城市和地区,发挥了强劲的副中心城市交通枢纽作用。产业“四地”优势和潜力不断厚植,建设青海省副中心城市目标、定位更加清晰。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格尔木市始终站在“国之大者”的高度,谋划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牢记格尔木市在全省全州生态文明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和承担的责任,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关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不断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用生态“底色”描绘新时代发展“绿色”。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守护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尔木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格尔木市完成造林绿化34867 公顷,新增林地2160 公顷,累计完成国土绿化任务26073 公顷,2021 年底全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2.1%。城市建成区园林绿化总面积达826.62 公顷,其中,公共绿地285.88 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3.67%,绿地率20.67%,人均公园绿地12.82 平方米。

自2013 年至今,格尔木市林业投资持续加大,共完成林业生态环保项目352 个,总投资超过9.59 亿元。新增林地防护林826.6 公顷,枸杞经济林1520 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4%。

从最初只有零零散散的红柳、新疆杨到现在有成片的红柳、沙枣树、青杨、柳树、云杉、榆树。格尔木绿色“家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如今,漫步在格尔木市区,绿树成荫的街道、宽敞整洁的广场、花草掩映的游园随处可见。人工造林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锁住了风沙,增加了城市的空气湿度,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林区里野鸡、野鸭、黄羊、野兔等野生动物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

十年来,格尔木市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决走绿色发展之路,以力度不减、方向不偏的恒心和韧劲,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截至2021 年底,格尔木市森林覆盖率达3.4%,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42.1%,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2.58%,人均公园绿地由6.22 平方米上升至11.42 平方米。全市已建成4 个公园、5 个绿色广场、15 个小游园,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等称号。

四、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引进大批现代化企业及先进管理经验,对轻重工业、机械等行业进行整体改造,全市工业企业实力得到加强,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光伏等为主的特色基础产业得到改造提升,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工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工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格尔木市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盐湖化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工业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2013-2021 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1%,对格尔木市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是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为适应国家对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格尔木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高耗能行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不断延伸,推广发展清洁能源取得较大成效。2021 年,格尔木市规模以上工业清洁能源(水、风、太阳能)发电量较2012 年增长3.6 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90.2%。

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格尔木市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高起点谋划现代新兴服务业布局,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新兴服务业发展壮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由2012 年的34.70 亿元增加至2017 年的83.18 亿元,2021 年高达109.37 亿元。

消费市场发展活力持续增强。国际钾盐大会、“青洽会”海西分会、柴达木矿产资源开发暨新材料博览会相继举办,源源不断为全市消费市场“开源”“引流”,全面提升全市枢纽经济能级,全市消费市场活力激增。2021 年格尔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4.12 亿元,比2012 年增长60.6%。

国民经济“血液”——金融业不断发挥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21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89.44 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86.96 亿元,2021 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7.24 亿元。

邮电业发展日新月异。2021 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0.60 亿元。2021 年末固定电话装机7.74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10.79 万户,5G 电话达13.95 万部。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格尔木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格尔木立足实际,认真落实中央有关脱贫攻坚的系列决策和部署,紧紧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格尔木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通过努力,2017 年底,格尔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232 户、756 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并从全国、全省贫困县中退出。

十年来,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格尔木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 年的24548 元增加至2021 年的36665 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 年的21341元增加至2021 年的38768 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 年的9696 元增加到2021 年的22414 元。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党的十八大以来,格尔木市把补齐民生保障短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紧迫任务,不断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持续用力,让发展实绩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十年来,格尔木市坚持实施就业优先,健全完善政府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机制,立足“劳有岗位、劳有技能、劳有优得、劳有体面、劳有保障”的愿景,全力稳就业、保就业,推进实现高质量就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年均5900 人,较2012 年提升31%,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5.9 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全省较低水平,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工资水平逐年提高。2021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8768 元,分别较2012 年的21341元增长81.7%、较2017 年的30436 元增长27.4%。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不断完善。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一老一少保障体系全面建成。截至目前,格尔木市共有学生42835人,其中,学前教育阶段8503 人,义务教育阶段26905 人,普通高中4029 人,职业教育3333 人,特殊教育在校37 人,送教上门28 人,全市中小学报到率100%,农牧区学生无辍学现象。

保障人民健康。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作为改革重点,通过对医疗硬件、软件的双提升,逐步构建起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屏障。现有医疗卫生机构161 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57 人,床位数1984 张。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十年来,格尔木市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扎实推进全民参保计划,全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大比例增长,基本实现了法定人群全覆盖、人人享有社保的目标。2012 年以来,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从1829 元增长到3553 元,提高了94.26%。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从229 元增长到386 元,提高了68.56%,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一个个与民生相关的数字,是一个个诠释人民幸福的注脚。一组组民生数据的背后,是一份份与人民血脉相连的时代担当。出行方便了、看病方便了、办事方便了、就业有保障了。格尔木人民的日子越过越舒心,幸福指数也越来越高。

十年是一个跨越历史的维度,是一段砥砺奋进的历程。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现实基础。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更加坚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猜你喜欢

格尔木市格尔木全市
“昆仑山·守护水之源”环保公益项目在青海格尔木启动
青海西宁兰州格尔木往来更畅通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中天光伏支架助力国电格尔木三期50MW光伏发电项目成功并网
绿色营销观念下的格尔木市高原生态旅游研究
浅议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与方法
格尔木站编组场的现代化管理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