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路与措施
2023-10-30许燕
许 燕
新时代,要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全力打造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加快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共同富裕示范样板的三农产业基础。
一、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围绕争创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目标,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深入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双强行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持续普遍较快增收,为加快实现乡村振兴,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高质量发展勇当共同富裕示范样板做出新贡献。主要目标是,到2025 年,基本建立高质量的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供给体系、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创新体系、高性能的农业机械装备应用推广体系、高标准的农业绿色安全生产体系、高效率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高附加值的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争取农业生产效率、生产效益领先,成为农业高质高效、农民持续增收的农业现代化市域样本。农业科技创新更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重大农业科技标志性成果持续增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持续提高。农业机械赋能更广。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规模大豆机械化采摘率、规模葡萄种植水肥一体化率持续提高。设施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机械化率持续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高。农业亩均产出更多。种养业亩均产值持续提高,粮食生产功能区实现“吨粮千元”。蔬菜、水果亩均产值持续提高。农业人才力量更足。每千个农业从业人员拥有专业基层农技推广员人数持续增多。培训实用人才,培育农创客。[1]
二、措施
(一)建立示范平台,培育“双强行动”领衔阵地
1.打造一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依托农业经济开发区,加快数字田园、农产品加工园、智慧农业创业孵化中心等项目建设,完善区内科技高端服务、孵化带动和先导示范等功能,全域打造成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引领示范摇篮,实现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全方位集成贯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持续提高。[2]
2.打造一流现代农业科创绿谷。聚焦农业主导产业提升、智慧农业、研学游农业等新兴领域创新,实施农业科创绿谷项目,建设高新农业核心区、设施农业集成示范区、现代稻作科研示范区、研学游教学与培训中心、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等功能板块,打造成为科技研发基地、科技示范基地、乡村研学游基地。
3.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创新载体。结合农创孵化园、星创天地、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平台,推进涉农企业研究院、研发中心、实验室等建设,布局打造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实践基地,建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创建农业创业孵化中心。[3]
4.打造一方现代农机示范基地。加快智能农机装备应用,重点推广农业物联网设备、大数据、5G 网络以及无人驾驶、农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建成高水平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农机创新试验基地,争创省级综合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二)实施八大工程,加快“双强行动”率先突破
1.实施种业提纯复壮工程。引进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水稻种子种苗研发中心,打造万亩良种繁育基地。发挥院士工作站作用,建成国家级种质资源保种场,引领全国产业发展。振兴特色农产品,开展传统特色品种复壮优选工作,加强特色本土品种的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建成种质资源库(场、区、圃)。开展水产优质种苗能力建设,建成水产科研创新中心。[4]
2.实施技术模式创新工程。聚焦稳粮增效,深化“水稻+”生态高效模式集成创新,以稻虾综合种养、稻豆轮作、稻菜轮作为重点,新增推广面积,形成稻虾龙头产业。强化垂直农业、车间生产理念,创新示范工厂化农业,推广无土栽培、气雾栽培、立柱式栽培、墙体栽培等新技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加快农业先进模式技术转化,加强与省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的合作,完善“产业+团队+项目+基地”等推广模式,加快落地见效,建设产业技术团队,建成高品质科技示范基地。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市县联动,每年选派科技特派员,建设市级科技特派员驿站。
3.实施数字农业示范工程。应用乡村大脑,加快数字畜牧、农村数字“三资”增值服务先行先试项目建设。加快产业数字化应用,鼓励农业主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推广动物感知、土壤肥力和病虫害监测等智能设备,建成数字农业园区、数字农业工厂、数字化种养基地。积极培育直播带货等新业态,加快农产品销售物流体系数字化改造,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持续提高。
4.实施绿色生产引领工程。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化“肥药两制”改革,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推进农资供应变革,统筹农资供销专营体系。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建立健全秸秆综合利用、农资废弃包装物和废旧农膜回收处置机制,统筹协调生猪产能增长与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稻田退水“零直排”工程建设,治理覆盖面积持续扩大。持续推进渔业养殖尾水治理设施建设。累计建成美丽田园示范区、美丽农(渔)场。落实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要求,加强种养环节碳减排和节能低碳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应用,农业农村领域碳排放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5.实施农业优品提升工程。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申创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巩固提升地理标志。实施“一乡一品一策”行动,提升特色主导农产品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打造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构建现代农业品牌体系,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农产品年销售额持续增长。以农产品加工为切入点,加快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重点推进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释放农业增值增效空间,打造生猪百亿以上省级标志性产业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加大先进保鲜技术推广应用,着力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率,新实施农业主体冷库建设项目,建成省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6.实施先进农机推广工程。聚焦粮油产业全程机械化,强化育苗育秧、粮食烘干、仓储保鲜、加工包装、农机库棚的优化布局和集成配套。围绕蔬果、畜牧、水产等薄弱环节,积极推广智能温室、农业机器人、智能采收等设施设备。坚持“六化”引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广洗消饲喂、通风温控、空气过滤、环境感知、红外测温等设备应用。实施渔业领域“机器换人”,构建基于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生产和管理系统。加快渔船精密智控集成应用迭代提升。加快构建数字农机平台,推进农机装备数字化转型。
7.实施农艺农机融合工程。围绕粮油、蔬菜、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改进品种选育、农作制度、栽培模式。制定鲜食大豆全程机械化地方标准。开展农田果园、设施大棚等宜机化示范改造,在农村土地全域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中,推进标准田块改造,提升宜机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机械化生产相适应,建成水稻无人农场和蔬菜、畜禽、水产智能化农场,建成高水平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建立完善机耕道路、排灌设备等基础设施管护制度。
8.实施农机社会服务提升工程。大力推广农机等社会化服务,形成“农业龙头企业+服务中心+基地+农户”联结机制。培育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综合服务中心,打造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示范社,开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加工储存、农机维修等社会化服务。探索农机装备“合作社(公司)购买、农民租用”等模式,推动机手、机具等资源集聚,提高机具利用效率。鼓励农机社会化服务从粮食产业向园艺作物、农业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拓展延伸。支持农户自愿联合,促进机具共享、互利共赢。按照产业布局和作业需求,建成高标准农机综合服务中心。
(三)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双强行动”内生动力
1.确保粮食稳产高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谋划建设一批千亩方、万亩方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全面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切实提高耕地质量,提高优等田占比,新建或改造提升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100%。实施优质稻米品牌培育行动,深化优质晚稻“五优联动”,扩面“企业+农户”订单模式,探索建立社会化储粮服务体系。
2.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推进整村土地流转,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定量不定位”、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回、土地承包权入股等方式,推行“连片流转+土地整治+标准农地”模式。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推进“标准农地”改革,强化主体资质、履约能力、安全环保、亩均产出等关键性指标审核,推动农业生产降本增效,加大先进适用技术和设施投入。
3.加强农业主体培育。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性家庭农场。经济学家刘劲哲认为,应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创新“科教结合、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农创客。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省级产业化联合体。
4.突出乡村人才支撑。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引领农业科技前沿、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农业科技人才,建成农业高端合作平台,引进农业高精尖人才,柔性引进院士专家,培养引领型创业创新企业家和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成长型创业创新企业家,配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队伍。
三、加强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农业“双强行动”领导小组,发挥好统筹牵头作用,以创新举措推进农业“双强行动”。
(二)加强资金支持
在积极向上争取农业科技项目试点和资金支持基础上,在新一轮农业产业政策中增设农业“双强行动”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农业科技人才聘用、试验示范、成果转化推广、科研基地建设、农业数字化以及农业机械化试验等。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提升农户小额普惠贷款用信率。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质”,启动水稻完全成本保险、耕地地力指数保险等险种试点。严格落实对农业科技企业、新建和出租农产品加工厂房、农产品加工园区的税费减免政策。
(三)加强用地保障
新编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规模,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每年安排5%的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统筹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支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用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用于重要农产品生产的设施农业用地做到应保尽保,对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库房、初加工及农资仓储、农产品产地预冷库等附属设施用地纳入设施农用地管理。
(四)加强争先创优
制定“双强行动”实施项目计划,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强化表格式、清单化推进,确保“一年出成果、三年大变样、五年新飞跃”。制定“双强行动”考核办法,开展“双强行动”季评价通报工作,并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对推进有力、成效明显的予以通报表扬。同时,每年公布一批农业“双强行动”最佳案例,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加快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注释:
[1]盛毅.农村商业银行金融信息化管理创新研究[J].投资与创业,2019,03。
[2]丁建.疫情下金融助企策略[J].中国储运,2021,06。
[3]张利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策略[J].内蒙古统计,2020,01。
[4]杨海辉.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农业会计,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