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两化”融合促进数实融合

2023-10-30徐莉玲

江苏商论 2023年9期
关键词:两化产业化数字化

徐莉玲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6)

一、数字经济文献述评

数字经济是承接了信息经济和互联网经济的新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发展起源于20 世纪40 年代, 直到1996 年,Tapseott 明确将这种由数字技术创新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现象称为“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以高水平、高强度的创新和高渗透性、高融合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商务模式创新,深度影响经济运行机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数字经济作为新型经济业态, 实践水平领先于研究水平, 尽管近几年大量学者对其内涵、 水平测算、影响效用展开了大量研究,但仍未有统一定论。(1)以法国为代表的国家从狭义角度出发,将数字经济视为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一系列ICT 产业; 以中国为代表的国家则认为数字经济以ICT 的使用来促进效率提升和宏观经济结构优化。 (2)在归纳完数字经济内涵后, 学者就现有统计口径试图捕捉数字经济在经济增长方面所作出的超常贡献。第一,基于国民经济核算视角, 通过界定数字经济内涵及其外延确定相关产业从而对微观数据作出详细的核算,以加总统计数字经济水平。第二,基于增加值视角测算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所带来的生产能力的升级。这两类核算视角的优点在于思路清晰; 缺点在于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部分难以以一个科学的方法分割开来, 核算误差较大。 第三类方法颇具代表性,即构建数字经济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的方法计算出数字经济指数。 由于这类方法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相对可比性, 也是学者们最广泛使用的一类核算方式。 但是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均未出现权威统一的数字经济指标体系, 在国际比较视角上较难实现评价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 这也是未来数字经济领域的研究亟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然后,在完成界定内涵、统计核算等步骤之后,学者利用数据信息展开一系列关于数字经济作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从理论角度,数字经济作为新技术提升了企业运作的效率,同时突破了市场的想象力,衍生出共享经济、元宇宙、线上办公、线上医疗等一系列的新型商业模式。 从程度和维度上全方位地提升市场的供应和服务能力,给用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这是较为公认的结论。 但是数字经济如何对企业到用户和市场主体到消费者群体产生影响, 背后机制仍然缺乏非常统一的结论。 赵涛(2020)认为,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加快信息交互和思想传播让创业市场“活起来”,从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贸易企业的贸易方式,促使企业提升企业加成率来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和议价权。 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降低了贸易行业的准入门槛,大量的低成本卖家在互联网上外销国货小商品,进一步提升了贸易规模。 数字贸易能够帮助中国产业链在面临全球供应链外部中断风险时,通过要素引领、技术驱动、平台创新、数字化转型、基础支撑、规则规范等机制,实现补链、强链,打造以中国为主的区域价值链。

可见,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理论框架对数字经济的经济效应作出一系列分析,分析内涵、测算和影响。 但是解构数字经济,关注数字经济内部结构、分析其作用机理的文章却非常鲜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对数字经济结构的理解较为具有代表性,从生产力的角度细化了数字经济结构, 提出数字经济“两化”框架,即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数字产业化是指, 数字技术的发展延伸出新数字产品、新数字服务、新数字解决方案,从而实现数字产业形成规模的过程。 产业数字化是指,企业吸收数字技术降本增效,形成产业内模仿效应、集体技术革新和商务模式创新的数字化转型过程。 2021 年,中国数字产业化规模达到8.4 万亿元,占GDP 比重约为7.3%;产业数字化规模高达37.2 万亿元,占GDP 比重为32.5%。数字产业化是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产业数字化构成创新式发展的引擎。 因此,产业数字化作为数字经济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也反作用于数字产业化发展。 数字“两化”共同发展,为市场打造高水平数字化环境,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效益。

二、数字产业化促进产业数字化

数字产业化促进产业数字化发展的研究角度,占有更多的研究篇幅。 数字产业化作为技术进步形成产业变革、经济结构优化的根本推动力,数字产业化的创新与产业数字化的应用相结合,使得三大产业边界逐渐模糊,同时传统垂直化产业链向产业网络转变,促使产业结构进行全角度、全方位、全链条的创新发展。

(一)供应链数字化

从智能制造到新零售, 供应链数字化全环节创新。 首先, 智能制造以关键制造环节的智能化为核心,其余各环节具有信息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等功能,可实现端到端的数据流和网络的互联互通,增加了智能工厂日常生产、维护和维修的透明化。从出现问题到及时弥补,省去了不必要的环节和成本,提高制造业运转效率。其次,传统零售终端通过数据进行商品和库存管理, 零供双方借助信息化技术和设备提升合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在供应链上进行数据公开,增大各环节透明度,增强了供应链整体的风险防范效率,降低不必要的储备,促进生产能力和销售能力的最大化。此外,数字技术还帮助企业打开更多的零售渠道,如电子商务、无人售货等新模式。 数字时代,更多的终端渠道进入市场,竞争加剧无疑为零售商带来更强烈的与供应链上游直接进行合作的动机,导致传统冗长的供应链流程优化升级,产品流通效率提升。 信息化对于传统供应链的创新带来许多影响,在提升整体稳定性、及时性的同时,也带来一些管理上的挑战, 这也增加了对高水平管理人员的需求,改善市场人力资本结构。

(二)消费者个性化

数字化时代, 消费者需求日益个性化发展,企业利用云计算、 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收集消费者数据,增强与消费者的互动,通过收集、分析用户的偏好信息产品定制化生产, 从而更好地迎合客户需求。 在市场中,把握用户需求的企业有着更高的议价能力。 捕捉的终端市场数据形成大交易数据,通过互联网形成交互式大数据信息,全方位展现消费者的需求。 大数据技术分析整合消费者偏好,发掘每一个细分领域的热点商品,从细分用户到定制化“取悦” 用户, 企业甚至比消费者还了解他们的需求。 企业不仅能够精准实施定价策略,更高质量的管理收益,甚至还能创造新的客户需求,迎来大流量和大增长。

(三)商业模式创新化

数字产业化组合已有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和集成创新成果促进商务模式创新,开辟新市场、打造新领域。 数字经济表现出典型的网络外部性和技术溢出效应, 拓宽实体企业在主营业务上的范围,衍生了一系列的新业务。 例如,共享经济和人群经济就是数字经济时代下的新型商业模式。 共享单车基于二维码技术、定位技术、智能终端等数字技术与自行车深度融合,应用于创新的商务流程。 此外,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或手机应用程序在Airbnb 平台上发布、搜索度假民宿租赁信息,并在线完成短期租房订单。 这种模式利用网络效应,使企业只需要考虑杠杆资产,就能快速扩张,用户越多盈利模式越稳定。 因此,Airbnb 非常重视新用户的推广,采取给新用户大额优惠的方式留住用户。 在这些新技术集成所产生的新商务模式以及应用的实施和普及过程中,会产生新的海量数据供企业去修改背后的商务机理,不断进行创新以更加适应市场。

数字产业化在促进产业数字化的过程中,实体经济在通过应用数字技术实现降本增效的同时,还进行了全面的业务创新,使产业数字化更积极地与数字产业化实际水平相适应。 企业积极致力于数字化转型,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也响应政策驱动,获得实质性的支持,向资本市场传递利好的信号,有望缓解融资约束。 长远来看,产业数字化积极与数字产业化进行匹配, 能够实现技术创新、政府支持、财务扩张等益处。

三、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产业化

产业间跨行业合作形成数字化产业链重构的新逻辑,企业间的互联互通打造新的商业模式,企业与终端市场消费者进行价值共创, 而这些源于数字技术所创新的商业模式又催生数字产业进一步发展。

(一)产业数字化的需求引领

产业数字化从需求的角度引领数字产业化发展方向。 过去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工业化有助于市场扩大生产能力,以“量”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但数字经济时代的消费者更加重视个性化,也更加重视“质”。 数字化有助于市场参与者捕捉甚至创造出连消费者自己都没有想象到的个性化需求,以迎合消费者对质量的追求。 在此阶段,大数据、搜索引擎和智能化可以通过消费者与网络互联产生的海量数据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从而准确地研发、生产、包装并推向消费者。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世界第二大食品公司卡夫通过大数据工具分析了10 亿条信息的内容,发现消费者关心健康、素食主义和安全。特别是在健康方面,对孕妇非常重要的是叶酸。 基于这一系列大数据分析,卡夫为孕妇消费市场推出了新产品,创造了新的产品需求。 数字化时代,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字技术为更好地服务市场而存在和发展。

(二)实践检验和海量数据反哺数字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反哺数字产业化。 制造业企业往往依靠规模效应在市场中获得较高占有率,同时由于高准入门槛, 大型制造业板块常常出现垄断现象。对于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价格,卖方市场有着更多的话语权,甚至存在客户改变自己以迎合制造业生产的现象。 当前,以产品生产工序的环节分割与贸易空间再整合为核心表现的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模式成为主流, 各国以自身比较优势嵌入其中,仅仅围绕传统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模式已经不能在“大市场”的竞争中获胜。 高水平运输能力和高透明度的信息交换,深刻影响贸易理论的发展,制造业难以再在区域内 “一家独大”。 贸易结构改变的同时, 制造业贸易企业通过应用物联网和互联网,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制造业服务化和数字化改造,使产品和服务一体化形成产品包,提高业务价值,提升匹配。 在其中,产品包服务来自全球的消费者过程中会产生海量数据,数据生产要素将重塑新的竞争模式和市场地位。 从销售更多产品到获得更多数据的转变, 商业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引致了技术需求。产业数字化中,数字技术的适用性得到验证和及时的改进,海量数据的出现显然成为技术研发的创新源泉和推动力。

(三)商务模式创新呼吁新技术

产业数字化促使数字产业化进一步发展。 消费者对数字化的便利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力。手机帮助消费者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日常生活需求不再需要自己操劳,只需指间操作便可解决问题。同时,消费者倾向于更简单的操作来满足更复杂的消费需求,也催生了平台型经济和品牌生态圈等复合型商业模式,相应的新业务环节设计需要数字技术部门围绕终端客户进行创新设计。产业数字化的广泛应用吸引了数字产业化的扩张,以满足市场的需要。

不论是通过大数据技术发掘新的市场需求,还是围绕终端客户进行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重构业务流程,都体现了数字产业化更积极地与产业数字化的发展水平相靠拢,更主动地根据产业数字化的变化相匹配。

四、提升数字“两化”融合水平

中国受限于数字化发展区域化差异大、市场主体中小企业较多、未完全实现工业现代化、数字技术领域存在“人才鸿沟”等原因,部分数字经济应用发展水平还止步于可视化描述与监控诊断层面。 在产业链层面,较为接近消费终端的行业具有数字化程度较高的特点,然而中国大部分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尝试仍具有局部化、经验化特点,尚处于数字化转型初步阶段。 因此,数字产业化与产业化数字融合正逐步成为中国企业数字化领域创新变革的重要突破点。 促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融合的重要任务落实在微观企业身上,在内向型经济中,企业借助内循环大市场的优势,围绕丰富的应用场景,走出场景驱动型创新的道路,提升了数字化程度。 中国市场主体各自禀赋、所处行业情境不同,采取不同方式的研发创新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效率最大化。 在外向型经济中,数字贸易正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部分释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为此,提高数字贸易比重和质量,是企业提升数字化水平和国际贸易能力的一个未来发展方向。 内向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构成中国经济发展的双轮驱动力,通过场景驱动创新、多元研发模式并行、提升数字贸易规模与质量提升数字“两化”融合水平,为双轮发展注入强大技术活力。

(一)以场景驱动式创新提升数字“两化”融合水平

长期以来,中国技术创新范式遵循从技术研究到产品开发、批量生产、配套服务、解决方案、市场化应用和产业化集成, 本质是技术引领产业的过程。 然而数字化进程一大突出特点在于“变”:需求市场瞬息万变, 随着产业链向产业网络扩散发展,产业上、中、下游联系紧密。 创新主体更丰富,从科学家引领创新到企业研发人员、企业员工甚至用户也能参与到创新中,一切的创新行为都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目的。 创新形式更加多元化,从实验室主导的创新转变为企业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式创新、企业间合作创新。 数字化技术渗入产业链各场景、各环节,如果技术更加高效渗入需求方痛点,可有望减少创新到应用之间的迟滞。 再者,摒弃局部性创新之后, 数据高效地在市场生态中流动、扩散、渗透,带来产业边界模糊效应和资源要素共享效应,促进生成跨领域、跨产业创新,增强了企业动态变革的能力。 传统的创新范式强调基础科学研究和突破性创新,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问世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 这类创新围绕着出现前所未有的新科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给予政学业界“怎样应用”想象力发挥空间。 此时,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自有研发人员开始以盈利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方向进行企业创新,需求拉动型创新范式逐渐代替传统创新成为主流。

场景驱动式创新就是基于需求拉动式创新范式的一个发展,它以技术和市场双要素发挥协同作用为核心, 借助技术实现某个场景下的效用扩大。同时畅想未来, 以市场需求的可能性作为发展方向,满足可能出现的新模式、新渠道、新应用的需求,乃至创造出用户当前所不知道却能增强社会福利的新领域。 场景一词,描述了市场情境的微观故事,它的本质是可视化。 数字化时代,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将传统产业的运行环节分解,找准“两化”融合时的需求痛点和难点。 同时,洞见出未来场景化情景下的技术需求, 这一过程具备精确性、前瞻性和高效性等特性。 通过场景驱动式创新,新一代数字技术凸显数据要素的重要作用,颠覆传统的产业链形式。 重组产业内组织形式,模糊了传统产业的边界,创新主体将以更宏观、更前瞻的思维进行研发创新和组织引领,形成灵活响应式供应链和顽强的组织韧性可以应对市场的波动风险。 同时,企业进行研发创新投入管理时,可以充分考虑场景化分析结论,精准调配数字技术和数据信息以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过程,合理分配资源,促进要素价值最大化。

(二)以多元研发模式并行提升数字“两化”融合水平

在数字化赋能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对于中高端制造业企业而言,研发是推动企业价值可持续增长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 企业能否准确识别自身状况和所处环境特征,根据内部与外部综合情况选择适合企业长远发展的研发模式,以破解数字技术升级和精准投用数字化技术,是企业担当数字化水平引领者的胜负手。

适合企业的研发模式可分为三类: 产学研用模式、自主研发模式和企业间合作模式。 首先,产学研用相结合,是结合了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生产部门和终端用户等不同社会分工部门在技术、生产、管理和应用等各环节上的优势, 通过协同效应和集成效应,将技术创新贯通全产业链的过程。这类模式最大化地发挥了用户在创新进程中的特殊作用, 同时借助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部门能够及时接洽技术前沿,以弥补企业自身内部有限的研发能力,以较低风险和较低成本实现技术突破性创新。其次,自主研发模式是企业结合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 市场情况和用户需求, 从短期利润和长远发展的角度综合考量产品层次、产业结构和研发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而开展关于内部能力提升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管理模式和新业务流程等方面的研究, 并基于研究结论创新性地开发出具有企业专属特色的新产品,特别是基于原产品迭代换新的新产品, 既具备原有用户基础还包含了新的使用体验。最后,企业间合作开展研发的模式多见于相同行业或产业链上下游,外部技术资源赋能企业内部研发能力, 形成低成本的快速创新。例如,著名的“宝玛”模式就是出于双赢目的,基于数字技术发展开创的一种高度信任、高度信息化的供应链合作模式。 企业基于自身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可以采取不同的研发模式或多元研发模式并行的方式开展研发投入管理。 与单一研发模式相比, 多元研发模式要求企业对内外部环境要素变化具备动态化相应能力, 从而对自身研发模式进行及时调整,以提高研发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在数字化环境中的综合实力。

(三)以升级数字贸易提升数字“两化”融合水平

后疫情时代,数字贸易相比于传统贸易体现出更强大的生机,已然成为中国贸易复苏的重要推动力。 通过移动终端设备,时空限制被突破,贸易标的范围被拓宽,数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已有研究指出,数字贸易助推企业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长尾效应。 同时,数字贸易的出现还以降低交易成本为最显著的特点吸引中国大量中小企业甚至个体工商户参与国际贸易,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拓宽经济增长渠道,增加了数字经济中的个体数量。 数字贸易平台相比传统贸易形式更具扁平化特征,透明、简单、标准化的业务流程缓解了交易不便利,减少不必要的订单协商时间,即时沟通缓解了人们对于贸易的心理距离。 从贸易标的来说,数字贸易既包括实体商品,还囊括了数字货币、媒体产品和卡通形象盲盒等虚拟货物。 从政策实施层面,数字贸易将交易内容量化、可视化,各地区宏观把握区域禀赋因素,因地制宜地进行企业数字化培育、优化数字生产网络,以高水平数字化高质量“走出去”。

五、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

实体经济是相对于“线上”经济或虚拟经济存在的一个概念,并未有专门的内涵界定。 多数学者认为,在三大产业中除却金融业和房地产以外的产业可以被称为实体经济,大部分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少部分涉及国民经济命脉。 因此,考虑未来经济发展的安全, 发展实体经济就是稳固国民经济。 数字经济受到数字技术驱动发展,成为基于实体经济而存在的一种经济形式,脱离实体且不以实践为最终目的的数字技术将失去意义。 数字“两化”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结构,加深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数字产业水平提升伴随着数字产业规模扩大、市场主体增加、创新能力增强等特征,市场环境数字化为传统行业和数字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基础,给市场主体带来普遍性的效益升级、能力提升,相对降低企业进行数字产业化研发投资的门槛,激发数字产业化向更适用产业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数字产业体系的壮大,不仅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环境支撑,还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持,成为产品生产升级、工艺流程优化、服务能力提升的“催化剂”。 当产业数字化发展至一定阶段,大交易数据和大交互数据等关键生产要素将反哺于数字产业化,改善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适用性并不断提升技术水平,促使数字产业化展现出作为数字经济基础的绝对支撑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数字产业化的发展。 传统行业效率提升、结构优化,将加速产业数字化,帮助实体经济突破传统增长上限,从而促使数字产业化向更前沿、更前瞻的方向迈进,引领未来产业变革方向。总之,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客观存在着螺旋式上升的进步关系,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根本逻辑。

猜你喜欢

两化产业化数字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
小学英语教学中课堂评价的“两化”“两性”
“两化”融合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东营市“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策略分析